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之一。而在当代,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很多传统的生产工艺、节庆礼仪和口头文学正在消失。因此,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着重梳理了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分析了保护缺失的原因,探讨了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活态保护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更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研究。
1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由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形式在当今的一种体现。口头传统、表演艺术、宗教习俗、节日祭祀、传统工艺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后人对前人的生存方式、工艺技术、文化创造和精神生活模式的认同和肯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重要方式。
1.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因而瑶族人民在当今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语言、文学、歌舞、风俗、工艺等等都各具特色,风格鲜明。具体而言,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首先,虽然瑶族语言也收到了汉族的影响,但是瑶族自己的语言始终被瑶族人民广泛使用。瑶族不同的语族有不同的语言体系,比如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瑶族的文学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但内容丰富,极具艺术性。瑶族口头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世神话、民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故事等。
其次,瑶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歌曲以民歌为主,包括情歌、劳动歌、风俗歌、颂歌等。 瑶族人民不仅能用唢呐、二胡配乐,而且能用芦笙、牛角等动植物进行吹奏表演。瑶族人民最著名的舞蹈是祭祀盘古王而表演的长鼓舞,是有着 72 套动作的一组宏大舞蹈。铜鼓舞、狮舞、龙舞、剑舞等舞蹈也非常有名。
第三,瑶族的风俗和礼仪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他们以歌为媒的恋爱和男娶女嫁的婚姻形式等。在宗教信仰上,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佛教并举。瑶族先民会采集药物治疗疾病,有内服、外洗、火灸、针刺、推拿等治疗方法。可见瑶族先民有着丰富的自然知识。
第四,瑶族的传统工艺比如蜡染和刺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瑶族人民喜欢在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具上装饰各种图案。尤以挑花、刺绣、织锦、印染等传统服装装饰工艺最为精湛。瑶族人民还擅长编织和木制建筑。
2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2.1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般性困难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有:一、各级政府缺乏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民族传统化的保护和建设。二、没有形成传承与保护的社会议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求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但是身处这种文化生态中的瑶族民众却没有自觉地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三、经费和设备的缺乏使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有机会被采集、整理、研究和申报。四、缺乏专家学者和专业的人才对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传播、保护和开发。
2.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缺乏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通过文字和图像来记录和传播,而只要是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行为来展现。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完全依赖于人,人的活态决定了文化遗产的活态。而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能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挑战。
3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3.1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原则
为适应社会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都处于活态的发展之中。从瑶族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礼仪风俗的传承状态中,无不深刻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因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是活态的、发展的。发展的保护就要遵循活态的原则,那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现实的环境中,存活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脱离了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只能成为一件死物。那么它要想活、要想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在它生存的文化土壤中对它进行保护。
3.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即恢复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化的保护方式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流中自然发展。即使是通过文档、语音、图像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也不应该将其束之高阁,而应该通过生活化的再现使人们直接的参与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障瑶族原住民的生活环境,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真正的保护。此外,要将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活化的再现,使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和触摸到瑶族先民的文化和生活状态。虽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适应民众生活的变化,融入新的元素,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珊珊.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机制与活态保护原则[A].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论文集[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3
[2]何忠志. 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 传承,2008,02:102-104
[3]常贵章.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J]. 大众文艺(理论),2008,03:56-57
[4]唐娟. 广西兴安华江瑶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广西师范学院,2012
[5]陈勤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活态保护传承——再论现实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系[A].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1:7
关键词: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活态保护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更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研究。
1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由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形式在当今的一种体现。口头传统、表演艺术、宗教习俗、节日祭祀、传统工艺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后人对前人的生存方式、工艺技术、文化创造和精神生活模式的认同和肯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重要方式。
1.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因而瑶族人民在当今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语言、文学、歌舞、风俗、工艺等等都各具特色,风格鲜明。具体而言,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首先,虽然瑶族语言也收到了汉族的影响,但是瑶族自己的语言始终被瑶族人民广泛使用。瑶族不同的语族有不同的语言体系,比如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瑶族的文学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但内容丰富,极具艺术性。瑶族口头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世神话、民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故事等。
其次,瑶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歌曲以民歌为主,包括情歌、劳动歌、风俗歌、颂歌等。 瑶族人民不仅能用唢呐、二胡配乐,而且能用芦笙、牛角等动植物进行吹奏表演。瑶族人民最著名的舞蹈是祭祀盘古王而表演的长鼓舞,是有着 72 套动作的一组宏大舞蹈。铜鼓舞、狮舞、龙舞、剑舞等舞蹈也非常有名。
第三,瑶族的风俗和礼仪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他们以歌为媒的恋爱和男娶女嫁的婚姻形式等。在宗教信仰上,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佛教并举。瑶族先民会采集药物治疗疾病,有内服、外洗、火灸、针刺、推拿等治疗方法。可见瑶族先民有着丰富的自然知识。
第四,瑶族的传统工艺比如蜡染和刺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瑶族人民喜欢在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具上装饰各种图案。尤以挑花、刺绣、织锦、印染等传统服装装饰工艺最为精湛。瑶族人民还擅长编织和木制建筑。
2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2.1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般性困难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有:一、各级政府缺乏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民族传统化的保护和建设。二、没有形成传承与保护的社会议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求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但是身处这种文化生态中的瑶族民众却没有自觉地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三、经费和设备的缺乏使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有机会被采集、整理、研究和申报。四、缺乏专家学者和专业的人才对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传播、保护和开发。
2.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缺乏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通过文字和图像来记录和传播,而只要是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行为来展现。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完全依赖于人,人的活态决定了文化遗产的活态。而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能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挑战。
3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3.1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原则
为适应社会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都处于活态的发展之中。从瑶族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礼仪风俗的传承状态中,无不深刻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因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是活态的、发展的。发展的保护就要遵循活态的原则,那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于现实的环境中,存活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脱离了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只能成为一件死物。那么它要想活、要想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在它生存的文化土壤中对它进行保护。
3.2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即恢复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化的保护方式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流中自然发展。即使是通过文档、语音、图像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也不应该将其束之高阁,而应该通过生活化的再现使人们直接的参与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障瑶族原住民的生活环境,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真正的保护。此外,要将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活化的再现,使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和触摸到瑶族先民的文化和生活状态。虽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适应民众生活的变化,融入新的元素,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珊珊.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机制与活态保护原则[A].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论文集[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3
[2]何忠志. 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 传承,2008,02:102-104
[3]常贵章.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J]. 大众文艺(理论),2008,03:56-57
[4]唐娟. 广西兴安华江瑶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广西师范学院,2012
[5]陈勤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活态保护传承——再论现实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系[A].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