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着重于“放、引、点、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运用数学,从而达到学生乐学、能学、会学的效果.
一、放 开
放:教法放灵;学法放活;知识面放宽. 在教学中敢于大胆放开,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1(学习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正三角形呢?你能证明吗?
预习方式:阅读课文、实验操作、网上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
学习方式:讨论、交流、演示.
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概括为四个层次:
A. “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B.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腰上的高)相等.
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D. 等边三角形不但具有“三线合一”,而且具有“五心相印”.
让全班同学惊讶的是说出D层答案的学生,他的成绩一般,是个“网通”. 课堂上他思路清晰地解释了“五心”的定义、“相印”的含意. 他的回答引起了全体同学的好奇. 本节课上,学生激情高涨,气氛活跃,效果良好,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二、巧 引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巧用生动、有趣的引入,能激发学生找寻答案的强烈欲望,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的高度关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例2(活动课题):测量隔河相望的楼高
本课题是九年级课程中的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实用性强. 要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测量任务,必须提出一个能引起全体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引入问题:
1.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高度是 千米. 2. 最近由哪个国家的测绘队测出这座山峰新的数据?
3. 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呢?你行吗?
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珠穆朗玛峰,8844.43米……问题3把学生引入思考的状态,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甚至对问题中的数据答案产生了质疑. 就在这时,我讲了一句煽动性的话语:“带上一个量角器和一把尺子,我领你们测量高峰去!”学生一听,马上精神振奋,迫切地想得到测量的方法.
通过巧妙引入,学生对本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测量活动学生始终表现得主动、积极,合作融洽,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各小组测量得出的数据非常接近,误差很小,使“小专家”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三、精 点
在学生在探索或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教师的精辟点拨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拔雾识“途”,明理悟“道”,起到“解惑”的作用.
例3(操作课题):用20 cm的铁丝请同学们围成面积最大的矩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反复地实践、操作、猜测,个别学生很快猜出结果,但无法论证,陷入了迷茫. 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设立变量,构建函数,求出面积最大矩形的长和宽. 点到为止地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茅塞顿开,他们顿时明白:原来这是一道二次函数极值的迁移问题.
四、妙 收
教师不仅要充当捕获知识的“撒网”高手,还应把学生培养成“收网”的能人.
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学习笔记,记录知识的探究方法、过程、结论及应用,写出探究的感受,提出创新的设想. 同时引导学生选用生动形象的小结方式,能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提供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4(复习课题):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复习,我引导学生巧用数形结合.
如图,由特殊的形式 y = ax2 通过“平移”、“旋转”,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种种类型,尽现二次函数中的丰富知识,让学生达到以数思形、以形释数的高度概括的奇妙效果.
我在教学中注重“放开、巧引、精点、妙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放 开
放:教法放灵;学法放活;知识面放宽. 在教学中敢于大胆放开,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1(学习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正三角形呢?你能证明吗?
预习方式:阅读课文、实验操作、网上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
学习方式:讨论、交流、演示.
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概括为四个层次:
A. “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B.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腰上的高)相等.
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D. 等边三角形不但具有“三线合一”,而且具有“五心相印”.
让全班同学惊讶的是说出D层答案的学生,他的成绩一般,是个“网通”. 课堂上他思路清晰地解释了“五心”的定义、“相印”的含意. 他的回答引起了全体同学的好奇. 本节课上,学生激情高涨,气氛活跃,效果良好,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
二、巧 引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巧用生动、有趣的引入,能激发学生找寻答案的强烈欲望,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的高度关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例2(活动课题):测量隔河相望的楼高
本课题是九年级课程中的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实用性强. 要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测量任务,必须提出一个能引起全体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引入问题:
1.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高度是 千米. 2. 最近由哪个国家的测绘队测出这座山峰新的数据?
3. 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呢?你行吗?
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珠穆朗玛峰,8844.43米……问题3把学生引入思考的状态,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甚至对问题中的数据答案产生了质疑. 就在这时,我讲了一句煽动性的话语:“带上一个量角器和一把尺子,我领你们测量高峰去!”学生一听,马上精神振奋,迫切地想得到测量的方法.
通过巧妙引入,学生对本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测量活动学生始终表现得主动、积极,合作融洽,顺利完成了测量任务. 各小组测量得出的数据非常接近,误差很小,使“小专家”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三、精 点
在学生在探索或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教师的精辟点拨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拔雾识“途”,明理悟“道”,起到“解惑”的作用.
例3(操作课题):用20 cm的铁丝请同学们围成面积最大的矩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反复地实践、操作、猜测,个别学生很快猜出结果,但无法论证,陷入了迷茫. 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设立变量,构建函数,求出面积最大矩形的长和宽. 点到为止地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茅塞顿开,他们顿时明白:原来这是一道二次函数极值的迁移问题.
四、妙 收
教师不仅要充当捕获知识的“撒网”高手,还应把学生培养成“收网”的能人.
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学习笔记,记录知识的探究方法、过程、结论及应用,写出探究的感受,提出创新的设想. 同时引导学生选用生动形象的小结方式,能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提供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4(复习课题):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复习,我引导学生巧用数形结合.
如图,由特殊的形式 y = ax2 通过“平移”、“旋转”,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种种类型,尽现二次函数中的丰富知识,让学生达到以数思形、以形释数的高度概括的奇妙效果.
我在教学中注重“放开、巧引、精点、妙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