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焊将”黄春燕 用手臂上的疤痕记录青春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握焊枪,凝神聚力,伴随一阵火花飞溅和刺耳的噪音,一条整齐的鱼鳞焊缝赫然出现。在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里,黄春燕正带领她的团队,对新引进的焊接设备进行调试。“如果把这个设备攻关了,用到我们的产品上,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最少四到五倍。”
  即便距离几米开外,看到电焊四溅的火花,常人仍会绕道而行。“焊工特别容易被烫伤,而且不能躲,一躲焊缝就歪了,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美观。”黄春燕边说边撸起袖子,胳膊上大大小小的新旧疤痕赫然在目。
  这些疤痕,陪伴黄春燕走过入行最艰难的日子,也無声记录了一个出身于一个“老军工”的19岁姑娘,在男性主导的电焊领域脱颖而出,将匠心焊刻到柔弱的身板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
  车间里不服输的“大眼妹”
  当年,19岁的黄春燕从学校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焊工岗位。黄春燕不止一次顾虑犹豫“我真的适合当焊工吗?”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会干易,干好难”……这些都是对焊工的描述,也足见这一行业的生存状态。作业环境热、脏、累,每天在焊花下连一件囫囵衣服也都穿不了。由于自己的师傅也是女同志,她不断鼓励自己“师傅能坚持,我也应该能行”。同事谈起黄春燕都竖起大拇指说,她的大眼睛里透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电焊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技术,不仅需要超强的悟性,更需要超凡的耐心和毅力。从进厂起,每天她总是第一个到车间,一个人默默地练习焊接,理论知识缺乏,她就每天挤出时间“啃”书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黄春燕很陕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业务技能。在黄春燕所在的工厂,二十多名焊接工人只有四五位是女同志。
  对于快速更新换代的装备材料和操作设备,黄春燕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焊接有难题,就找黄春燕”这句话也在博微长安的工人中间流行起来。没有深入骨子里的要强,黄春燕很难走过来。
  汗水滴灌磨砺巾帼荣耀
  身处军工企业,黄春燕主要从事的是雷达天线骨架的焊接工作,这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工种。
  “遇到困难首先你就要带头,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党员的身份就要求你这样做。”黄春燕不服输的精神一次次得到印证。
  2004年,企业接到了某新型雷达试制生产的任务,根据要求,天线骨架所用的材料由原来的钢管改为钛合金管,加工工艺由原来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改为氩弧焊焊接,而且必须达到一级焊接水平,缝隙、气泡不能超过0.3毫米。面对近乎苛刻的技术要求,黄春燕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钻研试验,设计出了一套新的焊接工艺方案,这个方案还被确定为焊接工艺规范,仅此一项,每年为公司多创产值近300万元。
  在黄春燕的焊枪下,汗水滴灌焊花,让焊工的成果与骄傲一次次闯入大众视野,用焊枪焊接国防装备挺直的脊梁。她参与焊接的高原自行式炊事车,建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灾现场;她焊接的雷达多次执行国家大型活动安保任务,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保驾护航;她焊接的军事装备更是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威武亮相。
  “焊接技能大师”的传承
  手臂上的烫伤终会痊愈,而焊工技艺和精神的传承绝不能断。黄春燕说,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大程度把控好细节。
  她这样要求自己,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徒弟。“当我徒弟必须承得住压力,我的严厉可是出了名的。”黄春燕半开玩笑地说。但严师出高徒,大徒弟张印转岗后,已成功升任焊工组组长,还被授予“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12月,以黄春燕为技术骨干的“长安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在技术创新和带徒传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带领团队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3项,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工。
  一个车间,一把焊枪,是黄春燕最情深的朋友。从业27年,她从未离开过焊接岗位。而今虽然身上多了诸多闪耀的标签,黄春燕还是最爱工人的身份——进入车间就能找到最激情的状态,仿佛自己刚入行时一样。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其他文献
老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无论是“曹刘”,还是“孙仲谋”,都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  那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呢?历史已给出了答案,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了最后?能力强?是一定的。他不仅善晓兵机,“静则使人无从察觉,动则令人措手不及”,还很富有治国理政之才,更有识人之明。的确,能力很强。但能力强的又不止
期刊
一部《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的产生,可说是费孝通自己也不敢信以为真的传奇。  1909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许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甘肃甘北传教区履职。翌年,奉派往西宁传教,在塔尔寺学藏语半年。后叉被派至今青海乐都、民和一带,传教的同时,续学藏语四年。这位神父亦是学者,边传教边做学问。其中国传教生涯延续到1940年代,其系列著述《甘藏边境的土族》三大卷出版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属于土族研
期刊
一拐进北京报国寺西侧的小星胡同,一个静谧而叉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这个小院儿,就是京城最小的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开馆,其占地面积只有200平方米。  推开小院儿金字黑匾下的大红木门,迎面是精致的砖雕影壁,影壁上一个儿童玩空竹的图案栩栩如生。这个图案的原型是雕刻在明永乐剔红婴戏漆盘上的。大门东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壁画。据介绍,这幅壁画原本不在展陈名单中,是
期刊
台北的街头巷尾,最不缺的是“川味”红烧牛肉面的招牌。当年,身在台湾的张大千,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  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  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做法如下: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数段;牛肉4斤,切块入锅;花雕酒半斤至一斤;酒酿酌量;花椒10至20颗;擞盐;烧至大滚,再以小火炖,约4小时;煮面;分盘上桌;可佐以芫荽、红辣椒丝炒绿豆芽、盐、糖、醋、胡椒、酱油、辣油。  张大千很喜
期刊
2017年4月1日,李素丽正式退休了,笔者见到了李素丽,采访到了很多她生活中的“私家故事”……  高考失利成为公交车售票员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您是如何成为一名公交车售票员的?  李素丽(以下简称李):我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播音员,1980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却以12分之差落傍了。落傍后,我情绪低落了一阵子,我父亲是老公交司机,他劝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大学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的歌星张暴默、苏小明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回归生活,淡出观众视线,她们去了哪里,这些年,又过得怎么样?  部队里的歌唱家  苏小明1957年生于北京,自幼在部队大院长大。她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她的母亲名叫苏明,苏明原本不姓苏,因早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改为姓苏,意思是“向往苏联的光明”。苏小明的名字是母亲的名字中加了个“小”字,她是全家五个女儿中最小的。荆、明从三、四岁时便开
期刊
电影《战狼2》上映13天,票房突破34亿;电视剧《深海利剑》开播7天夺得收视率全国第一。今年的暑热究竟还是抵不住银屏的滚滚热浪,燃爆的味道中也许还掺杂着另一些滋味。  相比拥有30年影视行业底蕴和江湖大佬地位且经典作品数不清的赵宝刚,《战狼2》不过是昊京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此前他与人共同执导的处女作《狼牙》仅收获450万票房,之后首次自导自演《战狼》,一下子就斩获5亿元票房。配角生涯堪称漫长的吴
期刊
[记者手记]  六月的上海,骄阳似火。第20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明星大咖。采访期间,刚好得知蔡国庆也在此,于是专访就这么定下来了。因为都是北京人,聊起来自然格外亲切。说起来,他可是我妈心中的偶像,虽然如今已经年过五十,但依旧有型有款。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是最直接的自我表达,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人的品位与性格。这方面,蔡国庆绝对是精挑细琢,如他所说,人活在世就应该讲
期刊
三间平房,是堂屋。两问西屋,一间是灶火(厨房),一间用来储粮。  我家的院子,就是这样的格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宅院。  平时院子里,会摆一些凳子、扫帚(农村叫tiaozhou,笤帚)、筛子(农村也叫漏子)、铁锹、铁叉、自行车。父亲喜欢扫地,每次下班回家,先拿起掃把,扫地,铲鸡屎;没事时,会骑车去地里转转,看看庄稼长势。有时闲了,父亲会坐在院里,将一些脏了的粮食筛筛,脏的去掉,干净的喂鸡子。  
期刊
郑绪岚在首届央视春晚上连唱三曲,一夜间人与歌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跌落谷底的黑暗。李玲玉连续三年献歌春晚,专辑销量无人能及。然而,这一切却将她推入了抑郁的深渊。如今,经过岁月的洗礼,二人从甜妹子蜕变为独立坚强的成熟女性,不变的是对歌唱的坚持。  事业爱情健康的多重打击下再重生  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在1983年首届春晚上响起,回想那个年代的春晚,简陋得像是学校班级联欢晚会。那时,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