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从2012年开始,扬州市的中考作文题一直采用全命题形式,引导考生以自我为中心体验生活,感悟成长。为了进一步降低审题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材料,只要考生认真审读,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获取高分应该不成问题。这道“苦趣”依旧如此。
“苦趣”,用当下最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地气,原因很简单:谁没有苦中含乐、苦中带趣的亲身经历呢?“苦”既可以是物质条件的艰苦,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还可以是精神上的磨砺。“趣”则是指能使人感到心动、愉悦的趣味。此外,“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又揭示了“苦”与“趣”的密切关系,即苦是趣的前提,趣是苦的升华。考生在写作时,应务必让阅卷教师在“苦”的过程中渐渐体味到自己或他人的“趣”,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生很苦很累,若现在不苦不累,将来会更苦更累。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这一点考生应该明白,应该落实到字里行间。
选材上,“苦趣”具有较大的空间,既可以是童年艰苦的生活带来的“趣”的回忆,也可以是游历艰苦带来的对自然风光的“趣”的认识,还可以是读书艰苦带来的对人生感悟的“趣”的理解。行文时,考生必须带着切身体验,问问自己究竟苦在哪里,如果泛泛而谈,就难以写出深度。如果单纯地写刻苦学习,恐怕只能在及格线徘徊,因为,“撞车”的可能性极大。
考生不妨从三个层面多角度界定:其一,生活层面,比如旅游时遍访名山,游戏时争强好胜等,苦中有乐,乐中显趣;其二,学习层面,包括文化学习、器乐学习、舞蹈学习等,学习成绩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养成无不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其三,精神层面,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志存高远的乐趣,“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忧国忧民的乐趣等。
综观考生的文章,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扣题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多样。
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符合题意,开头、结尾最好能点题,特别是中间记叙部分要具体。而要使内容具体,除了丰富性外,还应适当地穿插描写、抒情、议论。必要的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能为下文埋下伏笔;必要的议论、抒情能抒发情感、升华主旨,能让文章提升档次。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文章中要么只写“苦”,要么只写“趣”,忽略了“苦”与“趣”的辩证统一,而且表达上也做得不够,因而影响了得分。
2. 选材不够精当,描摹不够细腻。
写作时,要谨防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即使选择大众化的题材,也要注意彰显特色、闪出亮点。这道题,如果考虑不充分,在选材时就极易“撞车”,因为考生大多生活在“蜜罐”里,苦的事情多半集中在学习上,因此,要想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就要尽可能地选择新颖的题材,或者通过合理安排、有序组织,借助景物描写、倒叙手法、细节描摹等,使平常的内容增添新意。
3. 层次不够起伏,语言不够有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时要有层次,最好能一波三折。同时,语言也是重要的得分点,写作时要努力使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清新亮丽,或真切朴实……绝不能平淡无奇,寡然无味。
如何才能写好这篇全命题作文?
1. 彰显个性。
生活层面,同学们不妨以材料中的“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为火柴,擦亮自己生活中的“苦中带趣”的经历,想想自己曾经经历过哪些冒险或游戏,最终收获了“趣”。同学们也可以写写和家人一同出游时的经历。比如,雨中登泰山,尽管爬得很辛苦,然而登上泰山之巅后,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征服之趣溢于言表。此外,做家务、干农活等也不轻松,也需要下一番苦功,倘使能够从中发现一点点趣味,亦是独具个性的素材。
学习层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可以写自己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讲解不停地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毫不懈怠;课后依然在思考着难点、疑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尽管学习之苦一言难尽,但其中的趣味亦不容忽视。当自己经过艰难的思索,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定会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当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定会乐在其中、喜不自禁。苦与趣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不被暂时的困难所打倒,才能享受到成功的趣味。
至于精神层面,建议同学们认真思考,多多揣摩名言警句,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读出不一样的趣味。
2. 彰显睿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即便是双胞胎,亦不可能呈现出相同的特质。鲁迅曾说,第一个把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依旧用鲜花比喻女子的只能是蠢材。精神领域的磨砺,往往映射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生命气息。当众人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苦读、苦练上时,你不妨从道德养成、能力提升、精神砥砺等方面诠释人生、品味人生:要么像宋濂那样,用主观上的勤奋、精神上的追求战胜一切物质上的匮乏;要么像汤姆·索亚那样,在洞中历险时,表现出临危不惧、关爱他人的高尚情趣等。这需要智慧,需要功力,需要独特的人生感悟。
3. 彰显创意。
彰显创意,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行文时或采用倒叙、插叙等方法,使文章结构与众不同;或采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加完美,层次更加清晰;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角度新颖,内容独特;等等。再比如,大家都从正面肯定,你不妨从反面或侧面否定;大家都着眼于整体,你不妨着眼于局部;大家都从大处落笔,你不妨以小见大;当大家都用第三人称叙述时,你不妨采用第一人称独白或第二人称对话的形式。此外,通常情况下,选用日记体、书信体、童话体进行写作的人不会多,你也不妨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同学们都知道,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苦读”,记述了幼时抄书之苦、借书之难和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行路之艰、生活之苦五件事。作者在与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就是进德修业,就是人生的最高志趣。因此,同学们也可以从求学经历的苦趣中撷取几个特写镜头,或叙或议,叙议结合,从而创设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意蕴。
一类文:
苦 趣
奶奶爱吃苦瓜,家中的餐桌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一小碟绿色的、被切成小块的苦瓜。我向来不喜欢吃苦的东西,因而从未把筷子伸向那片区域。全家也只有奶奶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题目是“苦趣”,开篇却写吃苦瓜,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匠心独运)
那一次,我看奶奶在吃,也不禁动了尝一尝的念头,便小心翼翼地从碟子里挑了一块最小的,放入口中,一股浓烈的苦味随即在舌尖上爆裂开来。“呸呸呸!奶奶,这么苦,你怎么吃下去的啊?”我不禁埋怨着。奶奶却不说话,只是笑着看着我。(这么苦的东西,奶奶怎么吃得如此香?尽管奶奶没给出答案,但读者的胃口早已被吊了起来。苦瓜很苦,苦到什么程度?看看小作者所写的“苦味随即在舌尖上爆裂开来”便能略知一二。这依旧是伏笔,为下文国画学习之苦奠定基础)
苦瓜是苦的,初二的学习生活也是苦的,而我还要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抽出时间练习国画,有时心里会有些许莫名的烦躁。每个星期日接近一整天的课程令我麻木,不能灵活地使用毛笔画出生动的动物、植物令我急躁,妈妈时不时地催促、埋怨令我感到压力,这样的感觉就像吃了苦瓜——苦涩!我想要结束这枯燥无味的国画课程,却又舍不得放弃那已经陪伴了我六年的画笔。
国画老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画种——工笔画。翻开那本《宋人小品》,我仿佛走进了幽深的大自然,眼前有娇艳欲滴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耳旁似乎回响着啾啾的鸟鸣声和不知疲倦的蝉鸣。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敢相信这些小精灵竟出于画家之笔。惊讶之余,我迅速地选择了一幅,画好脚本,紧接着不停地修改,而后蒙上有胶矾的宣纸。我又从笔筒里取出一支狼毫笔,细细勾勒。少时完毕,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不久,大功告成。我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的画作,那栩栩如生的小鸟似乎被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同学们都有些羡慕地看着我,我的心头不禁漫开了一阵喜悦。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画画的乐趣,我庆幸当初没有放弃。(国画之美,跃然纸上;国画之趣,妙不可言。小作者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
国画课结束后回到家,餐桌上依然有一小碟苦瓜。我拿起筷子将一块苦瓜放入口中,还是一样浓郁的苦味,我将它用力咽下去,在渐渐消去的苦味中,竟然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在我心头弥漫开来。我似乎理解了奶奶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苦瓜,她喜欢的也许并不是苦味,而是苦中的甜、苦中的趣。
其实,苦和趣本是一家,可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苦”,却忽略了“趣”;而真正能感受到“趣”的人,也就不觉得苦了。(既照应开头,又升华主旨。苦瓜虽苦,但细细咀嚼,竟有沁人心脾的甜味。苦和趣原本就是一家,吃得苦,方显趣)
总评:这是一篇令阅卷教师赞叹不已的佳作。其一,双线交汇,构思精巧。苦瓜很苦,但苦后竟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学国画很苦,但看到自己画的小鸟栩栩如生,“似乎被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其间的兴味自是难以言说。其二,语言优美,善于描写。小作者品读《宋人小品》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三,卒章显志,别具匠心。苦中含乐,苦中显趣,“苦和趣本是一家”,小作者能领悟到这一点,文章的立意自是与众不同。
二类文:
苦 趣
凉爽的风掠过耳畔,落下一地斑驳的碎叶。金色的阳光洒在地上,晕出温暖的光影。我屹立于巍峨之上,扬起嘴角:“原来苦中也有乐趣。”(开篇点题,不同凡响)
攀登长城的经历还时常浮现于眼前。七月的北京像一座添了柴的熔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车窗外的树叶蔫得打了卷,说不出名儿的鸟儿的聒噪使得空气中更添了一丝烦闷。我盯着氤氲在车窗上的水汽出了神,心里被不快与烦躁充斥着。(有视觉,有听觉,读罢如临其境。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同身受)
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向前,“嗞”,刺耳的刹车声使我猛地回过神来,下车脱离了空调后的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沿着青石小路缓缓向前,只一会儿工夫,细细密密的汗珠便沁了出来,“滴答滴答”,从我的额头顺流而下直至鼻尖,又落在了青石小路上。这是我留在长城的第一个印迹吧?
环顾四周,正前方是古色古香的牌楼,左右两边都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城墙屹立于群山之上,依稀可见。沿着一边的石阶,我与同伴拾级而上。石阶的跨度很大,每迈上一级都感觉有些吃力,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看,这台阶的缺口好精致啊。”同伴拍拍我的肩,示意我朝脚下看。真的,从脚下的这级台阶一直朝上望去,石阶上都有大小不一的缺口。但缺口并不像田间小路那样坑坑洼洼,而是光滑得像是被匠人们精心打磨过。这或许是几千年的暴雨侵蚀而成的,又或许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数不胜数的游客的足迹。我不由得暗暗赞叹这石阶的顽强。面对滴水穿石,它们没有退缩;面对游客的踩踏,它们迎难而上。而我呢?刚刚走了一段路就快被困难打倒了,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
我咬咬牙,坚定了信念,继续向上。虽然累,但步伐足够坚定;虽然慢,但我一直努力向前,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我到达了第三个烽火台。
从上方俯瞰大地,人如细蚁。林涛涌动,一阵清凉的风拂面而来。原来在这巍峨之上,竟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竟然有如此的乐趣!(有苦,有趣,但苦味不浓、趣味不深。反倒是对顽强的石阶予以了浓墨重彩,实则没有必要)
长城之行中,我懂得了“滴水穿石、迎难而上”的道理,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风景。虽然闷热的天气给这次旅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我在这份苦中收获了乐趣。清爽的风掠过耳畔,拨开云雾,像是对我坚持的鼓励。烦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我扬起嘴角:“这原来就是苦趣。”
总评:写文章就犹如建造一座精美的大厦,谋篇布局恰似搭建大厦的框架结构,而语言则是不可或缺的装潢。要想装潢出彩,就必须提升语言的魅力。这篇文章选材上不是很出众,但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不可小视,无论景物描写,还是写登长城时的艰难历程,都显示出不一般的水准。如,“七月的北京像一座添了柴的熔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车窗外的树叶蔫得打了卷,说不出名儿的鸟儿的聒噪使得空气中更添了一丝烦闷”,就多少有点老舍的语言味道。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总能体察到异样的趣味;也唯有深入其中,我们才能真正长大。如果小作者能在选材以及内容的详略安排上再细细斟酌,文章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题一:请以“走起”为题,完成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题二:请以“那些日子,感谢你一路相伴”为题,完成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从2012年开始,扬州市的中考作文题一直采用全命题形式,引导考生以自我为中心体验生活,感悟成长。为了进一步降低审题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材料,只要考生认真审读,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获取高分应该不成问题。这道“苦趣”依旧如此。
“苦趣”,用当下最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地气,原因很简单:谁没有苦中含乐、苦中带趣的亲身经历呢?“苦”既可以是物质条件的艰苦,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还可以是精神上的磨砺。“趣”则是指能使人感到心动、愉悦的趣味。此外,“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又揭示了“苦”与“趣”的密切关系,即苦是趣的前提,趣是苦的升华。考生在写作时,应务必让阅卷教师在“苦”的过程中渐渐体味到自己或他人的“趣”,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生很苦很累,若现在不苦不累,将来会更苦更累。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这一点考生应该明白,应该落实到字里行间。
选材上,“苦趣”具有较大的空间,既可以是童年艰苦的生活带来的“趣”的回忆,也可以是游历艰苦带来的对自然风光的“趣”的认识,还可以是读书艰苦带来的对人生感悟的“趣”的理解。行文时,考生必须带着切身体验,问问自己究竟苦在哪里,如果泛泛而谈,就难以写出深度。如果单纯地写刻苦学习,恐怕只能在及格线徘徊,因为,“撞车”的可能性极大。
考生不妨从三个层面多角度界定:其一,生活层面,比如旅游时遍访名山,游戏时争强好胜等,苦中有乐,乐中显趣;其二,学习层面,包括文化学习、器乐学习、舞蹈学习等,学习成绩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养成无不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其三,精神层面,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志存高远的乐趣,“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忧国忧民的乐趣等。
综观考生的文章,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扣题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多样。
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符合题意,开头、结尾最好能点题,特别是中间记叙部分要具体。而要使内容具体,除了丰富性外,还应适当地穿插描写、抒情、议论。必要的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能为下文埋下伏笔;必要的议论、抒情能抒发情感、升华主旨,能让文章提升档次。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文章中要么只写“苦”,要么只写“趣”,忽略了“苦”与“趣”的辩证统一,而且表达上也做得不够,因而影响了得分。
2. 选材不够精当,描摹不够细腻。
写作时,要谨防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即使选择大众化的题材,也要注意彰显特色、闪出亮点。这道题,如果考虑不充分,在选材时就极易“撞车”,因为考生大多生活在“蜜罐”里,苦的事情多半集中在学习上,因此,要想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就要尽可能地选择新颖的题材,或者通过合理安排、有序组织,借助景物描写、倒叙手法、细节描摹等,使平常的内容增添新意。
3. 层次不够起伏,语言不够有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时要有层次,最好能一波三折。同时,语言也是重要的得分点,写作时要努力使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清新亮丽,或真切朴实……绝不能平淡无奇,寡然无味。
如何才能写好这篇全命题作文?
1. 彰显个性。
生活层面,同学们不妨以材料中的“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为火柴,擦亮自己生活中的“苦中带趣”的经历,想想自己曾经经历过哪些冒险或游戏,最终收获了“趣”。同学们也可以写写和家人一同出游时的经历。比如,雨中登泰山,尽管爬得很辛苦,然而登上泰山之巅后,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征服之趣溢于言表。此外,做家务、干农活等也不轻松,也需要下一番苦功,倘使能够从中发现一点点趣味,亦是独具个性的素材。
学习层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可以写自己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讲解不停地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毫不懈怠;课后依然在思考着难点、疑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尽管学习之苦一言难尽,但其中的趣味亦不容忽视。当自己经过艰难的思索,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定会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当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定会乐在其中、喜不自禁。苦与趣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不被暂时的困难所打倒,才能享受到成功的趣味。
至于精神层面,建议同学们认真思考,多多揣摩名言警句,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读出不一样的趣味。
2. 彰显睿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即便是双胞胎,亦不可能呈现出相同的特质。鲁迅曾说,第一个把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依旧用鲜花比喻女子的只能是蠢材。精神领域的磨砺,往往映射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生命气息。当众人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苦读、苦练上时,你不妨从道德养成、能力提升、精神砥砺等方面诠释人生、品味人生:要么像宋濂那样,用主观上的勤奋、精神上的追求战胜一切物质上的匮乏;要么像汤姆·索亚那样,在洞中历险时,表现出临危不惧、关爱他人的高尚情趣等。这需要智慧,需要功力,需要独特的人生感悟。
3. 彰显创意。
彰显创意,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行文时或采用倒叙、插叙等方法,使文章结构与众不同;或采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加完美,层次更加清晰;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角度新颖,内容独特;等等。再比如,大家都从正面肯定,你不妨从反面或侧面否定;大家都着眼于整体,你不妨着眼于局部;大家都从大处落笔,你不妨以小见大;当大家都用第三人称叙述时,你不妨采用第一人称独白或第二人称对话的形式。此外,通常情况下,选用日记体、书信体、童话体进行写作的人不会多,你也不妨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同学们都知道,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苦读”,记述了幼时抄书之苦、借书之难和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行路之艰、生活之苦五件事。作者在与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就是进德修业,就是人生的最高志趣。因此,同学们也可以从求学经历的苦趣中撷取几个特写镜头,或叙或议,叙议结合,从而创设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意蕴。
一类文:
苦 趣
奶奶爱吃苦瓜,家中的餐桌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一小碟绿色的、被切成小块的苦瓜。我向来不喜欢吃苦的东西,因而从未把筷子伸向那片区域。全家也只有奶奶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题目是“苦趣”,开篇却写吃苦瓜,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匠心独运)
那一次,我看奶奶在吃,也不禁动了尝一尝的念头,便小心翼翼地从碟子里挑了一块最小的,放入口中,一股浓烈的苦味随即在舌尖上爆裂开来。“呸呸呸!奶奶,这么苦,你怎么吃下去的啊?”我不禁埋怨着。奶奶却不说话,只是笑着看着我。(这么苦的东西,奶奶怎么吃得如此香?尽管奶奶没给出答案,但读者的胃口早已被吊了起来。苦瓜很苦,苦到什么程度?看看小作者所写的“苦味随即在舌尖上爆裂开来”便能略知一二。这依旧是伏笔,为下文国画学习之苦奠定基础)
苦瓜是苦的,初二的学习生活也是苦的,而我还要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抽出时间练习国画,有时心里会有些许莫名的烦躁。每个星期日接近一整天的课程令我麻木,不能灵活地使用毛笔画出生动的动物、植物令我急躁,妈妈时不时地催促、埋怨令我感到压力,这样的感觉就像吃了苦瓜——苦涩!我想要结束这枯燥无味的国画课程,却又舍不得放弃那已经陪伴了我六年的画笔。
国画老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画种——工笔画。翻开那本《宋人小品》,我仿佛走进了幽深的大自然,眼前有娇艳欲滴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耳旁似乎回响着啾啾的鸟鸣声和不知疲倦的蝉鸣。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敢相信这些小精灵竟出于画家之笔。惊讶之余,我迅速地选择了一幅,画好脚本,紧接着不停地修改,而后蒙上有胶矾的宣纸。我又从笔筒里取出一支狼毫笔,细细勾勒。少时完毕,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不久,大功告成。我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的画作,那栩栩如生的小鸟似乎被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同学们都有些羡慕地看着我,我的心头不禁漫开了一阵喜悦。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画画的乐趣,我庆幸当初没有放弃。(国画之美,跃然纸上;国画之趣,妙不可言。小作者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
国画课结束后回到家,餐桌上依然有一小碟苦瓜。我拿起筷子将一块苦瓜放入口中,还是一样浓郁的苦味,我将它用力咽下去,在渐渐消去的苦味中,竟然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在我心头弥漫开来。我似乎理解了奶奶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苦瓜,她喜欢的也许并不是苦味,而是苦中的甜、苦中的趣。
其实,苦和趣本是一家,可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苦”,却忽略了“趣”;而真正能感受到“趣”的人,也就不觉得苦了。(既照应开头,又升华主旨。苦瓜虽苦,但细细咀嚼,竟有沁人心脾的甜味。苦和趣原本就是一家,吃得苦,方显趣)
总评:这是一篇令阅卷教师赞叹不已的佳作。其一,双线交汇,构思精巧。苦瓜很苦,但苦后竟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学国画很苦,但看到自己画的小鸟栩栩如生,“似乎被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其间的兴味自是难以言说。其二,语言优美,善于描写。小作者品读《宋人小品》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三,卒章显志,别具匠心。苦中含乐,苦中显趣,“苦和趣本是一家”,小作者能领悟到这一点,文章的立意自是与众不同。
二类文:
苦 趣
凉爽的风掠过耳畔,落下一地斑驳的碎叶。金色的阳光洒在地上,晕出温暖的光影。我屹立于巍峨之上,扬起嘴角:“原来苦中也有乐趣。”(开篇点题,不同凡响)
攀登长城的经历还时常浮现于眼前。七月的北京像一座添了柴的熔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车窗外的树叶蔫得打了卷,说不出名儿的鸟儿的聒噪使得空气中更添了一丝烦闷。我盯着氤氲在车窗上的水汽出了神,心里被不快与烦躁充斥着。(有视觉,有听觉,读罢如临其境。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同身受)
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向前,“嗞”,刺耳的刹车声使我猛地回过神来,下车脱离了空调后的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沿着青石小路缓缓向前,只一会儿工夫,细细密密的汗珠便沁了出来,“滴答滴答”,从我的额头顺流而下直至鼻尖,又落在了青石小路上。这是我留在长城的第一个印迹吧?
环顾四周,正前方是古色古香的牌楼,左右两边都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城墙屹立于群山之上,依稀可见。沿着一边的石阶,我与同伴拾级而上。石阶的跨度很大,每迈上一级都感觉有些吃力,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看,这台阶的缺口好精致啊。”同伴拍拍我的肩,示意我朝脚下看。真的,从脚下的这级台阶一直朝上望去,石阶上都有大小不一的缺口。但缺口并不像田间小路那样坑坑洼洼,而是光滑得像是被匠人们精心打磨过。这或许是几千年的暴雨侵蚀而成的,又或许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数不胜数的游客的足迹。我不由得暗暗赞叹这石阶的顽强。面对滴水穿石,它们没有退缩;面对游客的踩踏,它们迎难而上。而我呢?刚刚走了一段路就快被困难打倒了,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
我咬咬牙,坚定了信念,继续向上。虽然累,但步伐足够坚定;虽然慢,但我一直努力向前,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我到达了第三个烽火台。
从上方俯瞰大地,人如细蚁。林涛涌动,一阵清凉的风拂面而来。原来在这巍峨之上,竟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竟然有如此的乐趣!(有苦,有趣,但苦味不浓、趣味不深。反倒是对顽强的石阶予以了浓墨重彩,实则没有必要)
长城之行中,我懂得了“滴水穿石、迎难而上”的道理,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风景。虽然闷热的天气给这次旅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我在这份苦中收获了乐趣。清爽的风掠过耳畔,拨开云雾,像是对我坚持的鼓励。烦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我扬起嘴角:“这原来就是苦趣。”
总评:写文章就犹如建造一座精美的大厦,谋篇布局恰似搭建大厦的框架结构,而语言则是不可或缺的装潢。要想装潢出彩,就必须提升语言的魅力。这篇文章选材上不是很出众,但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不可小视,无论景物描写,还是写登长城时的艰难历程,都显示出不一般的水准。如,“七月的北京像一座添了柴的熔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车窗外的树叶蔫得打了卷,说不出名儿的鸟儿的聒噪使得空气中更添了一丝烦闷”,就多少有点老舍的语言味道。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总能体察到异样的趣味;也唯有深入其中,我们才能真正长大。如果小作者能在选材以及内容的详略安排上再细细斟酌,文章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题一:请以“走起”为题,完成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题二:请以“那些日子,感谢你一路相伴”为题,完成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