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课考点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意识的能动作用;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热点关注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2.江北新区成为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4.《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等。
  三、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先给学生5分钟左右在浏览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写出本课知识结构。一方面对本课知识点有所温习,另一方面提高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考点梳理。
  考点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本考点内容简单,但学生不一定掌握到位,用2015年一道高考试题检测学生。备课时已考虑学生初一看到此题时,大多数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此时可提醒学生可再次阅读课本P35第一段内容,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认真看书就能正确做出此题,并借此提醒学生平时要认真阅读课本。
  例1:(2015·福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考点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强调两点:一是人脑不等于大脑:二是光有人脑还不行,要产生意识必须有社会实践。
  例2:(2015·南京三模)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
  强调两点:一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例3:(2015·天津)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人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考点4:意识的能动作用。
  强调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区分意识的三个特点,即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可举个例子帮助学生区分:假如我想请一个学生简单介绍他的家乡,他会怎么说,肯定挑好的方面介绍,这叫——自觉选择性。谈的兴起,他还可能介绍家乡的昨天,畅想家乡的未来,这叫——主动创造性。我为什么要让他介绍他的家乡,这又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4:(2015·徐连宿三模)“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 D.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反映
  考点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强调一点: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例5:(2015·江苏)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强调两点:一是这一方法论体现什么世界观原理?二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6:(2015·盐城三模)漫画《上级视察要路过》启示我们( )
  ①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要激发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应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通过本课高考考点的逐一提醒,加上典型例题加以巩固,相信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另再精选三道易错题当堂巩固。
  (三)当堂巩固。
  1.(2014·北京高考)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山东高考)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其他文献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在小老鼠进城的游戏活动中与老师、小朋友玩乐,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而且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小老鼠进城中幼儿学习成果统计  《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提出,我国对基础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新一轮课改中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二项式定理》为例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解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二项式定理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以“师讲生听”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够主动学习。这种学
摘 要: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更应该懂得感恩。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教育是当下道德教育的热门话题,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本文主要探讨了德育工作实践中对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感恩教育 教育心得  感恩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也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摘 要: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习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推动了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为促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徐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本文以徐州地方特色词汇的翻译现状为基础,通过分析翻译实例探讨文化特色词汇的分类、翻译方法,旨在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并为同类型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特色词汇 汉英翻译 现状与方法  一、引言 
摘 要: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散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与设备的限制,对于有些实验教师往往会采用演示的方法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探究能力  在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仅仅学习到物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具有利用物
摘 要: 教育游戏是游戏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体,如何平衡二者,是教育游戏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网络科普RPG游戏的设计模型的构建,分析了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要素,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以期为教育游戏研发人员提供新的且可操作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学习任务 科普教育 网络RPG游戏 设计  一、引言  笔者探讨利用网络RPG游戏进行科普教育,因此如何创设
摘 要: 图像系统是构成中学地理教材的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图像系统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首先根据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的示意图图像特点归纳示意图的作用,然后举例说明四类示意图在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模块1的作用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图像系统 示意图 作用 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求系统内各因子间和谐共生、动态平衡。教师通过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如迁移与潜移、平衡与失衡、竞争与协同规律,能够形成师生双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生态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说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不管是高校
摘 要: 本文先是通过具体例子给出了二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数、可微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推广到多元函数.  关键词: 二元函数 连续 偏导数 可微分  1.引言  在一元函数微分学中,可导必连续,但连续不一定可导,可微与可导是等价的,连续与可导的关系比较简单,不成立的一面举例也很容易.而在二元函数微分学中,连续、偏导、可微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但这些是学习二元函数的基础,一般教材已经给出了可微的必要
《庄子·秋水》中一同出游的庄子和惠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每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禁会想,倘若庄子和惠子都来养鱼的话,一定是庄子的鱼比较快乐。道理很简单,庄子懂得鱼儿只要自由自在生活在水里便会很快乐,而惠子既然会认为身为人的庄子一定无法体会鱼之欢乐,那么想必他自己更加不会懂得鱼儿真正的快乐之源。若将学生看做那小鱼儿的话,身为老师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