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髓样细胞黏附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h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神经损伤诱导蛋白(Ninj)-1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髓样细胞黏附的调节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2个月,取27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磷酸盐缓冲液(PBS)腹腔内注射组(B组)、糖尿病+抗Ninj-1腹腔内注射组(C组)、糖尿病+ IgG腹腔内注射组(D组),每组9只大鼠.取9只月龄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A组).分别以丫啶橙视网膜白细胞造影和髓过氧化物酶(MPO)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白细胞黏附数量及髓样细胞活性.4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间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丫啶橙视网膜造影检测结果显示,A、B、C、D组大鼠视网膜白细胞数量分别为(49.66±13.51)、(153.66±20.43)、(85.33±15.03)、(156.33±11.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34,P=0.000),C组大鼠视网膜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组(P=0.000,95%可信区间为-82.68~-53.98).4组大鼠视网膜上清液中MPO的浓度分别为(15.66±2.08)、(27.66±2.51)、(18.02±2.01)、(26.66±3.2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1,P=0.010),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P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0,95%可信区间为-14.37~-4.95).结论 在体内实验条件下,Ninj-1可能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髓样细胞黏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十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共同承办的第13届国际眼科学和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2013)将于2013年3月28至31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
目的 分析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鞍区肿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及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视野损伤指标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视野平均敏感度(MS)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79例不同类型鞍区肿瘤病例的540只眼和健康人188例376只眼(健康对照组)进
阿托品眼膏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儿童验光主流使用的睫状肌麻痹剂,而国际上则普遍使用环戊通滴眼液作为一线的睫状肌麻痹药物.近年来,国内引了进1%盐酸环戊通眼液,这种快速强效的睫状肌麻痹剂已被国内小儿眼科医师所关注.一系列国内外自身对照药物疗效研究证实,环戊通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接近于阿托品,能广泛应用于中国儿童验光前的睫状肌麻痹.尽管如此,其药物疗效仍略逊于阿托品,故对于7岁以内的远视儿童、所有内斜视儿童、混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视力.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为新生血管性AMD患者带来希望.目前包括患者年龄、基线视力、病损特征及其基因在内的各种因素,已被用于预测AMD患者的治疗预后.在上述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我国及其他多个国家都更新了 AMD诊疗指南和诊疗路径,也规范了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全面评价和治疗的原则.但是由于患者病变特征不同,环境和基因背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7岁.因右眼反复视力下降3个月余,于2011年5月19日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就诊.患者2011年2月2日晚于感冒后右眼突然出现视物模糊,伴头痛,右颞上方明显,无眼红、恶心、呕吐等,入当地医院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眼造影早期视乳头边缘毛细血管轻微荧光渗漏,晚期视乳头弱高荧光",头颅MRI平扫显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炎",诊断为"右眼视神经炎",给予地
期刊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将于2012年12月8至9日(周六、周日)举办2012年高度近视国际研讨会暨眼前节新技术学习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屈光手术专家、白内障和青光眼专家就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与白内障,青光眼相关的内容和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专题讲座并手术点评。
患者女性,41岁.因左眼颞侧视物模糊伴闪光感数个月,于2007年8月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否认既往全身及眼部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0.8,最佳矫正视力1.0.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晰,色泽红润,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增强,后极部视网膜反光增强,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luorescence f
期刊
由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承芬教授主编的《眼底病学》(第二版)已于2010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眼底病学》(第二版)是在1998年出版的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更新,侧重于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融入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丰富临床经验,并增加了最近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特别补充了近年来国内外眼底病的新进展,如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
人类的许多疾病与致病微生物相关.目前的研究证实,微生物在人体寄生,除造成感染性疾病外,还与癌症等恶性疾病相关.而在眼科,感染性眼病如角膜溃疡、眼内炎等,仍然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但微生物作为入侵物,是可以被预防与治疗的,因此,临床医师应当重视疾病中对于致病微生物的检查.病理学是临床微生物检查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的进步使检查与诊断更加准确与快捷.正确的判断病原体和对症用药缩短了疾病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所致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磷酸盐缓冲液组(实验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丙戊酸钠组(实验组),每组30只.前房加压灌注方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损伤后6、12、24、48 h和7d分别取眼球做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荧光金逆行标记后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