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学生主体地位;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融入社会的能力,就必须使品德课落到实处,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园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品德课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主体参与的和谐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可见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充分显现、创造力才能尽情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机会,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包容学生的思想差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件事,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用现成的模子去复制学生的思想,要允许包容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对于学生中一些偏颇的想法,不能简单地批评、训斥,应真诚地沟通、交流、引导。比如:《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有个"水泥未干请绕道"的话题,针对其中有孩子觉得"踩个印真好玩",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画面:"宽阔平坦的广场上赫然印着几个小脚印",同时呈现这样一个问题:"踩个脚印很好玩,但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纯真的童心,又引导他们感受到不良行为给他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主体参与的广阔平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主体参与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成长。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1、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了,每个学生都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得。比如在教学《拉拉手,交朋友》时,我让学生在拍手、拉钩、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交往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开展"找朋友"、"网小鱼"等游戏促进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交往倾向,培养乐于交往的品质。
2、角色扮演。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理解能力不强。角色扮演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形成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小学品德课应抓住儿童爱模仿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空间。比如:学习《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小警察;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小导游。
3、实践。美国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可见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亲自实践,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为品德修养。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我掉了一颗牙》,我设计了一张月度刷牙记录表,让学生带回去贴在家里,把自己每天刷牙情况记录下来,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并内化为行为习惯。
4、竞赛。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能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适时举行的竞赛活动无疑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我组织了"民族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举行资料收集、音乐欣赏、参观访问等活动,一句话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活动都是可行的。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收获不大;(2)有的学生常常会游离于课堂;(3)学困生学习更困难。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要进行适时调控,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教师要照顾好学困生,使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总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定会使品德课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雅情趣的主阵地。
关键词:小学;学生主体地位;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融入社会的能力,就必须使品德课落到实处,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园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品德课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主体参与的和谐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可见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充分显现、创造力才能尽情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机会,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包容学生的思想差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件事,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用现成的模子去复制学生的思想,要允许包容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对于学生中一些偏颇的想法,不能简单地批评、训斥,应真诚地沟通、交流、引导。比如:《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有个"水泥未干请绕道"的话题,针对其中有孩子觉得"踩个印真好玩",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画面:"宽阔平坦的广场上赫然印着几个小脚印",同时呈现这样一个问题:"踩个脚印很好玩,但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纯真的童心,又引导他们感受到不良行为给他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主体参与的广阔平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主体参与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成长。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1、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了,每个学生都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得。比如在教学《拉拉手,交朋友》时,我让学生在拍手、拉钩、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交往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开展"找朋友"、"网小鱼"等游戏促进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交往倾向,培养乐于交往的品质。
2、角色扮演。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理解能力不强。角色扮演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形成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小学品德课应抓住儿童爱模仿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空间。比如:学习《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小警察;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小导游。
3、实践。美国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可见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亲自实践,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为品德修养。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我掉了一颗牙》,我设计了一张月度刷牙记录表,让学生带回去贴在家里,把自己每天刷牙情况记录下来,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并内化为行为习惯。
4、竞赛。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能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适时举行的竞赛活动无疑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我组织了"民族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举行资料收集、音乐欣赏、参观访问等活动,一句话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活动都是可行的。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收获不大;(2)有的学生常常会游离于课堂;(3)学困生学习更困难。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要进行适时调控,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教师要照顾好学困生,使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总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定会使品德课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雅情趣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