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东北地区文化经济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所起的重要影响及东北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演变、更替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论证了东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通过多元文化的互动和创新,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打造地区经济优势的桥头堡,推动和构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并有效地实施“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文化经济互动 区域合作 东北地区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交往,共同劳动,共同进行生产实践的表现形态的总和。东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持色。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东北民族文化呈现出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点,而以游猎文化为基本形态。东北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流动性等特点与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稳定性、保守性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带有游牧、渔猎的文化特点使其具有朴实、刚毅、率直、豁达并注重实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通过长期与外来文化,特别是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新的活力。这种文化力既是东北经济实现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打造地区优势、构建区域合作的思想动力。
  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三省山水相连,浑然一体,地理环境独特。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各个民族或从事畜牧或渔猎劳动,或从事农耕生产,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从古至今,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多次的大规模移民及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形成了目前东北地域的多元文化,即以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殖民文化、创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作为显著特征。
  东北各民族及其文化在我国历朝历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古代起,东北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远在古代,东胡族人和肃慎族人的后裔一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这五个民族,都把白山黑水作为他们的发祥地,入主中原,或者统治中国的半壁江山,或者建立起大统一的政权,时间长达九百年之久。如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北段的森林中走出,向西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又辗转进入匈奴故地,然后长驱直下,占领黄河南北,建立了北魏王朝。另外,契丹人建立起辽朝,女真人建立起金朝。一代英雄成吉思汗的祖先,以额尔古纳河的密林作为起点向西部遷移,渡过呼伦湖,进入蒙古高原。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的积极经营,建立起大统一的王朝一元朝。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祖先一满族,也曾在长白山地过着渔猎生活。这几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了区域性的政权或全国性的政权,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是其他少数民族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长久以来,东北地区的各族人们,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对华夏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丰富了华夏文明。因此东北地区各民族及其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东北地区经济模式的历史演变
  古代东北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半农业型经济。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众多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这里,从肃慎到早期女真等族,逐渐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经济形态。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西北部,辽阔的草原更加适合畜牧业的生产和劳作。几千年以来,东胡、鲜卑、乌桓、契丹等少数族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迁徙”,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畜牧经济形态。东北地区中部是纵贯南北、连成一片的三江、松嫩和辽河三大平原,以汉族为核心的农民,加上夫余高丽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东北这片沃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因此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猎、牧、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造就了多种民族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社会形态。
  近现代东北半农业型经济向农业型经济转变。从17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末期,大批流民涌入,开始了他们大量拓荒、进行农业生产的生活。在清军入关占据中原的初期,东北地区的总人口不过百万,大部分集中生活在东北的南部。在17世纪末,清朝通过镇压各地的反叛及西南地区以吴三桂为首的藩王叛乱,并将反叛被俘的大批官兵及家属发配到东北边疆。另外,有无数持有不同政见、不同看法及不同思想的人在清朝“文字狱”的迫害下被作为政治犯发配到寒冷荒凉的东北边疆地区从事劳役。
  总之,先后有数十万汉族人被发配到今天黑龙江以北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长白山及内蒙古一带原渔猎、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区,随着这些中原人的到来,农耕文化逐渐被扩展到东北地区的东、北、西部等地区。
  清朝中期以来,由于中原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再加上以白莲教为首的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等因素,中原人口,特别是汉族农民冒死出关,越过柳条边,进入东北开荒种地。这不仅扩大了垦荒面积而且也为当地的满蒙贵族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增加,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原有的生产结构,也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这使东北地区从南到北,从草原牧场到山区丘陵都形成了农业开垦区。随着中原汉族人口逐渐的增加,东北地区的人口构成己由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变成了汉族为主体的地区。
  由于受到寒冷气候的局限,东北地区一年只能种收一茬庄稼。初始阶段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即小麦、谷子。明末清初,东北地区开始种植由北美传入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两种农作物很适合东北地区的土壤和气候,其既耐旱,又抗倒伏,非常适宜在平原和丘陵等地耕种并且产量很高。此后这两种作物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进而取代了渔、猎、游牧的支配地位,促进了东北地区由渔、猎、游牧半农耕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
  由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转变。百年来的东北史,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东北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对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和残酷压迫的英勇斗争史。清朝末年,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接续入侵东北,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以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为其掠夺目的,开矿、筑路、伐木及建厂并抓捕中原汉族流民做苦役资助其侵略战争。随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的大中城市随之形成。这一时期,东北以屈辱的方式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奴役,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强权下东北地区逐步走上了殖民地工业化和殖民地城市化的道路,从一个以中原移民为主的嵌入型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   工业型经济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全国的战略形势果断决定实施创建东北工业基地的计划。东北根据地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壮大是伴随着解放战争的前进步伐而向前发展的。东北解放区工业基地的创建与发展,不仅有力地支援和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步伐,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后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全面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权力部门的干预下,把东北地区建设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规模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老工业基地已基本建成。东北地区基本上建成了以辽宁省的沈阳机械制造业,本溪、鞍山、鹤岗、阜新、抚顺的煤炭工业,吉林的电力和汽车制造为中心的工业项目。在农业方面,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伴随着工业基地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建成了以北大荒为中心的农业机械化的国营农场群。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值、比重均占全国的50%以上,己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开始相继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东北地区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如在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及生产方式变革缓慢,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竞争力下降、就业问题突出、资源性城市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等现象,也被称为“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中的原有弊端,而且还体现了东北地区文化的负面效应。因此,要大力发展和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不仅要有效地调整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应该在文化领域进行整合、重塑和创新,这对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及扩大东北亚区域合作,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探究东北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带
  以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为基点打造地区优势。由古至今,东北地区的各族人民在这片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懒惰性格。这种富足的自然资源,让东北人没有生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于是他们缺乏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思想保守而又不思进取。另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东北人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束縛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缺乏创造和革新精神。地域的局限造成了东北地区人们性格上的局限。东北文化中的这些劣根文化因素抵制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不仅使东北地区文化处于封闭状态,而且使其很难接受先进的文化理念,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北民族文化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羁绊,不仅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东北地区打造地区优势。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困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外,文化因素也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重振东北经济,打造东北地区优势的今天,增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新和培育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要冲破东北人原有的思维定势,塑造全新的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虽然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经济时代所取代,但是旧的落后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并且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改革的羁绊。因此,东北人要冲破旧的思维方式,积极创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东北经济的振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再次,要提升和开发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所高校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他们中有出色的技术人员、工程师、设计师等,可谓人才济济,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体,他们应该积极参加多种劳动技能训练,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产业的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总之,要弘扬东北人的民族精神,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华和灵魂。因此,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这个过程就是对地域文化进行加工升华的阶段,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东北人应该发扬各自的民族精神,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更加文明优雅,提高其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以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把东北地区打造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文化作用下的地区经济优势带动和构建区域经济合作。东北地区经济不仅是东北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东北经济的发展能否走出困境,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并构建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我国东北地区发展战略的成败,而且也影响到东北亚区域合作及一路一带的发展战略。因此,要打造地区经济的优势,就有必要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加速东北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东北工业振兴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速东北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转变落后的经营机制。东北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摒弃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机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动态并建立一个在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经营模式。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地区,转变其陈旧的经营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构建和引领“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俄罗斯与中国的边境经济合作、中国和朝鲜的边境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次,要加快东北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可以通过对本地区的习俗研究,特别是要研究本地区的市场习俗的形成原因和市场习俗的演变方式、方向,最终为东北地区找到适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率,从而实现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不仅对经济的增长及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东北亚各国深化经济开发及区域间经济合作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只有大力促进东北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打造适宜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培养良好的文化道德环境和规范的法律环境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为依托,大力拓展中俄、中蒙、中朝、中日全面务实的区域合作。应该通过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以带动区域经济活动并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使其在相当程度上超越各国在政体、体制、制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朝着有利于推动和构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互补、互助、互惠的方向发挥应有的功效。
其他文献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费尽心血,全力推進解放使用老干部,一大批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这项工作受到了“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严重阻挠。  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  释放和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干部政策的一件大事。1975年1月20日传达中央决定,将中专一、三办的案子,由中央政治局同志分管改由汪东兴、纪登奎、吴德、华国锋四人负
期刊
南宋秦桧当权时,有个读书人伪造了一封秦桧的推荐信,然后拿去找扬州知府安排工作,不料被查出来了,知府将读书人送给秦桧发落。奇怪的是,秦桧知道了这事,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给读书人安排了一个官职。旁人疑惑,秦桧解释说:“这个人敢伪造我的信件,可见胆量非凡。这种人,如果不用官职笼络住,他肯定会投靠敌人,并不择手段地来攻击我们。”  和珅当权时,他跟前的奴才也横行无忌。一天,和珅的奴才的小舅子,驾着马车在
期刊
贵州三都, 一个个年轻、激情的灵魂,照亮了山村这是我们第六次踏上贵州三都县这片山峦起伏的土地,秋高气爽,桂花香扑鼻而来,天气预报说那天24摄氏度。  18日,我们遇见了几个90后的小伙,他们在这偏远的村小支教了近两个月。他们是深圳燃气集团每年派下来定点支教三都的大四学生,支教期两个月,就是实习期。  吴家俊来自广东揭阳,他在拉佑慧孝希望小学支教。那里的师生从前常年喝生水。于是,他与同事在朋友圈发起
期刊
频繁出差,办事之余兼顾访酒,全国各地的名酒几乎尝遍了一一当然,浅尝辄止。每结识一种新品种就像交往了一位新朋友,好长时间都惦记着。最难忘的,居然是西安默默无闻的稠酒。主人冲伙计挥挥手:“去烫一壶酒来。”拎上来的是一只铜壶,热气腾腾,满屋子弥漫着类似四川醪糟的香气,倒在玻璃杯里,呈乳白色,像热牛奶或米汤。口感极佳,是沁人肺腑的那种清甜,香气像掺了桂花。问伙计,伙计说没有,又解释稠酒自古以来就是这味道。
期刊
1927年底,毛泽东引兵井冈,点燃星火,在偏僻贫穷的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在敌人的封锁下缺吃少穿,不少人看不到希望,对红军的前途有些悲观。1929年12月底,身为基层干部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部队的这种情绪。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信,信中说: “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1950年1
期刊
文学革命发生后,摆在新诗面前一个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对于新诗之“新”质的甄别。新诗何以被称为“新”诗?“新”诗不同于“旧”诗的质素到底有哪些?新诗如何超越旧诗而成为一种新的文体?面对“旧诗人”的质疑和“新诗人”的困惑,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之旅一一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新旧分辨工作。可以说,新旧之辨伴随着新诗成长的每一个年轮,直到现在,这种文体认同的建构工程仍然没有完成。  一
期刊
9月11日,中日韩首尔副外长级磋商未就三方首脑会谈做出定论,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依然扑朔迷离。而在两年前的同一天,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骤冷,背离了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关系恶化导致两国民众敌对态度攀升,按前日本公使宫家邦彦的说法,“中日既不在和平状态,也不在战争状态;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最低谷。  日本首相安倍的战略短视,直接造成了中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某种产品的升值,导致有关产品合同的卖方故意违约而将产品以更高价格与第三方订立合同,而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原合同买方的合法权益。以房屋买卖合同为例,从我国现阶段现状来看,房价日益上涨,房地产行业利润直线上升,导致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或房主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从而对房屋进行一房二卖或一房多卖,恶意损害了原卖主的利益,本文旨在研究对一房二卖的卖主的获利剥夺问题,避免一房二卖现象的发生
期刊
“蹲在甲板上,用薄刀将鱼片片下来,蘸上芥末,往嘴里一塞,那个鲜呀……”我们围着吴绍康,传看他照的大鱼照片,津津有嚷地听他说着航海故事。对于1990年代生活在内地的我们而言,完全不懂得生鱼片蘸上芥末的鲜。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无论是生鱼片,还是芥末,或者是大海深处的远洋轮船,在彼时对我们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品质生活。  吴绍康是我们年轻时的励志模范。他在20岁时,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两大爱好:远游
期刊
【摘要】《兄弟》是余华新世纪的一部重要转型之作。余华从苦难叙事转到当代叙事,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他重点强攻的对象。当代文学从不缺乏面向现实的写作,但那种现实大多为观念所统摄,在中国现代性的独特道路上,其观念意义一直大于真实意义。也就是说,活生生的现实依然未曾得到直观、本真的呈现。但直观、本真地书写现实谈何容易?余华此番猛攻现实,不免有或多或少不足,但它毕竟是一次难得的逼近当代现实的勇敢尝试。在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