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知道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什么”,“为什么”要按该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以及“怎样做”才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怎样让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学生内心?从以事晓理、对比明理、类比寓理、以情载理、谈话说理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品德课堂;道德认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做到说理明白,我们简称为“明理”。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论理清楚明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典型事例晓理
为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在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精选典型事例,事例应当既能恰如其分地反应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又能为小学生接受。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1)结合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提问:周总理的秘书打电话到图书馆借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回答:说了他是谁,图书管理员可能就会同意借书了。教师在小结中指出:周总理日理万机,天气又恶劣,打电话借书是可以理解的。(2)紧接着提问:被图书管理员拒绝后,周总理为什么亲自冒雨来借书了?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对图书管理员说的话:“我也要遵守规则。”(3)第三个问题:听了周总理的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说:会更敬佩周总理。教师指出: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通过这三个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再适时地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中对遵守规则这样一个良好的品德提高了认识。
二、以对比明理
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强烈的反差,使學生清楚地辨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对,为什么对;什么是错,为什么错。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太湖没有暴发蓝藻前,湖水清澈见底的图片,描述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心情舒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再出示2007年的春夏之交,太湖蓝藻暴发后,湖水泛绿、死鱼成堆的图片,告知学生水污染不仅会让人心情不愉快,还可能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了。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效果是很好的,由于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学生可以迅速地明辨是非。
三、以类比寓理
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先讲一个较浅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以此类推,使他们理解较难懂的道理。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一课中,讲述坚持就能成功,可以用《水滴石穿》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要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用《孟母三迁》的故事……
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寓于这些生动的故事之中,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四、以情载理,以理激情
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始终要求老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事。
(2)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进行换位思考,唤起回忆,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辛劳。(3)想想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吗?写在孝心行动卡上。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唤发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五、以谈话说理
教师在谈心式的对话中使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效果也很好。这些谈话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于熟悉又有亲身感受,谈起来亲切易懂。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我组织了如下谈话:(1)“刚刚在课间活动中,有的同学玩得高兴,有的却玩哭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游戏时有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了。(2)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守规则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要排队按次序,不加塞,不抢先;二要遵守大家制订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就怎么玩。(3)再出示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小故事,提问:“如果你在场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大家都能玩得开心,游戏时要守规则。
这节课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所谈问题内在联系紧密,层层深入。学生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师生在谈话中,就使道理渐渐明晰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给学生明理的方法,我们只有多实践,多反思,努力研究说理清楚、明白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关键词:有效;品德课堂;道德认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做到说理明白,我们简称为“明理”。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论理清楚明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典型事例晓理
为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在教学中应当十分注意精选典型事例,事例应当既能恰如其分地反应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又能为小学生接受。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1)结合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提问:周总理的秘书打电话到图书馆借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回答:说了他是谁,图书管理员可能就会同意借书了。教师在小结中指出:周总理日理万机,天气又恶劣,打电话借书是可以理解的。(2)紧接着提问:被图书管理员拒绝后,周总理为什么亲自冒雨来借书了?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对图书管理员说的话:“我也要遵守规则。”(3)第三个问题:听了周总理的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说:会更敬佩周总理。教师指出: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通过这三个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再适时地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中对遵守规则这样一个良好的品德提高了认识。
二、以对比明理
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强烈的反差,使學生清楚地辨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对,为什么对;什么是错,为什么错。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太湖没有暴发蓝藻前,湖水清澈见底的图片,描述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心情舒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再出示2007年的春夏之交,太湖蓝藻暴发后,湖水泛绿、死鱼成堆的图片,告知学生水污染不仅会让人心情不愉快,还可能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了。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效果是很好的,由于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学生可以迅速地明辨是非。
三、以类比寓理
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先讲一个较浅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以此类推,使他们理解较难懂的道理。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要攀登》一课中,讲述坚持就能成功,可以用《水滴石穿》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要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用《孟母三迁》的故事……
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寓于这些生动的故事之中,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四、以情载理,以理激情
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始终要求老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事。
(2)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进行换位思考,唤起回忆,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辛劳。(3)想想自己平时对父母的关心,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吗?写在孝心行动卡上。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唤发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五、以谈话说理
教师在谈心式的对话中使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效果也很好。这些谈话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于熟悉又有亲身感受,谈起来亲切易懂。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我组织了如下谈话:(1)“刚刚在课间活动中,有的同学玩得高兴,有的却玩哭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游戏时有同学不遵守游戏规则了。(2)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守规则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要排队按次序,不加塞,不抢先;二要遵守大家制订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就怎么玩。(3)再出示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小故事,提问:“如果你在场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大家都能玩得开心,游戏时要守规则。
这节课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所谈问题内在联系紧密,层层深入。学生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师生在谈话中,就使道理渐渐明晰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给学生明理的方法,我们只有多实践,多反思,努力研究说理清楚、明白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