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洪:年龄最小的知青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1949~2009时代骄子
  回望60年中国奋斗历程,会产生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感。60年中一代又一代人出生、成长,一代又一代人衰老、死亡。无论有怎样的困难与磨难,这个国家奔向文明富裕的脚步永不会停滞。
  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回望历史中的他们(她们),不是为了要汗青留名,而是从过去的汗水和艰辛中,去寻找前进的动力,去除通向未来之路上的藩篱。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华儿女•青联刊》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隆重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专栏“1949—2009时代骄子”。
  
  本期人物:李胜洪 郭凤莲
  代表时代:1960年代
  时代青年:在激情燃烧的1960年代,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欢呼游行,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誓要“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中国劳动妇女的时代形象是那些“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她们梳双辫、留短发,身着蓝色工装,神态活泼开朗,“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在生产劳动中“誓叫大地换新颜”。
  
  2008年12月,时值“上山下乡”40周年,本刊刊发了专题文章《有一代青年叫知青》。
  时隔不久,李胜洪打来电话。“看了文章之后我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不过文章里‘最小的老三届16岁’的说法不准确,1968年我也下乡插队了,那一年我只有13岁。我应该是中国年龄最小的知青……”
  
  1955年12月,毛主席在河南郏县一份合作化材料上批示:“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社工作,值得特别注意……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那时开始,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欢呼游行,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誓要“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至1966年底,全国“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达100余万人。
  1968年,13的李胜洪成了当时最年轻的知青。他带着本《毛主席语录》,赶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童年:抄写大字报的红人
  
  2009年元月,55岁的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做了中国书法界开天辟地的一件事——发布中国书法年度报告。“中国书法终于有了一个干事的主持人”,有媒体如此评论说。
  


  李胜洪,1955年出生,湖南荆州人。李胜洪的父亲是个老革命,十几岁就跟着红军出生入死了;他母亲据说是楚王的后裔,琴棋书画都有一手。李胜洪就在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家庭长大,小时候,他骨子里满是军人冲锋陷阵的热血,但字画的功夫却很有母亲的风范。
  1966年,11岁的李胜洪考入江陵中学,年纪小,加上发育比较晚,李胜洪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小学生混进了中学队伍。因为不能打架,学校里的“造反派”和“保皇派”都对他没兴趣,这让他觉得很孤单,有时候想跟着去喊几句口号,还被人家当小屁孩轰走;不过李胜洪在学校里的人缘不错,因为他学习好,加之愿意给别人写作业,这让他在同学里很有号召力。
  “很多作家对文学的爱好是从写情书培养起来的,给别人写作业也培养了我对书法的兴趣。”李胜洪笑言。
  某天,李胜洪偶然看到一位70多岁姓陈的敲钟老头在填写毕业生的毕业证,那一手毛笔字立刻把他给“镇”住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陈老头还是清末有过功名的人,有传说这位老陈头曾经中过举人!
  在那个年代,老陈头的举人身份绝对是一个灾难。别人避之惟恐不及,可李胜洪这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却主动接近他,这让老陈头感觉无上荣光,恨不得将心中所学倾囊相授,这也让李胜洪开始了正规的书法学习。
  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老陈头终于没能躲过那场灾难,一个或有或无的举人身份让他被批斗致死。那时候,学校基本已经停课了,学生们开始满大街地游行、批斗。李胜洪也想表现一下革命小将的赤胆忠心,可他瘦小的身材老被人以为是幼儿园的孩子,每每走进游行队伍,总是换来“滚蛋”之类的呵斥!这让李胜洪总是觉得很憋屈。
  但是每隔多久,李胜洪开始骤然“走红”。因为他毛笔字写得好,不管是“保皇派”还是“造反派”都开始找到他,让他写标语、抄大字报。最让他兴奋的是,“可以有好纸好墨伺候着免费练字”。那段时间,李胜洪写的大字报贴得满大街都是,他写造反有理、也写反对造反,他不关心大字报的内容,只专注于认真写字。他也跟着同学一起去看大字报,但别人看大字报都是看内容,他却认真揣摩别人用笔的优点。
  “实际上他的画比字更好。”李胜洪的一位同学回忆说。当时,教他们美术的马老师甚至帮李胜洪联系了湖北美院,准备在他中学毕业后保送就读。不过马老师和李胜洪都没等到那一天,“文革”开始后不久,马老师的“资本主义思想”遭到彻底批判,没过多久,这位李胜洪的启蒙恩师投河自杀,李胜洪的美院梦也就此破灭。
  “母亲培养了我对书画的兴趣,陈老师和马老师给了我最初的专业教育。”回忆起往事,李胜洪不胜唏嘘。
  
  下乡:为了革命的信仰
  
  1968年,李胜洪初中毕业了。这一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成为最高指示,“上山下乡”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政策,全国因此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李胜洪也成了知青。
  13岁的李胜洪怎么看也不像个知青,和那些普遍大他三五岁的同学相比,干瘦的李胜洪实在有些孩子气。可能是出于维护学校形象,校领导也并没有安排这个“小不点”下乡。但满脑袋革命激情的李胜洪不干了,他找到班主任老师,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一门心思地要求到农村“大有作为”。
  学校领导自然不敢破坏这位抄写出无数张大字报的革命小将的革命热情。于是,13岁的李胜洪成了可能是全国知青里最年轻的一分子。
  和北京、上海的知青集体奔赴北大荒、云南、内蒙等地不同,江陵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分散性地就近下乡,有很多同学是选择投奔自己乡下的亲戚。李胜洪没乡下亲戚,不过他为别人写作业积攒的好人缘起了作用,18岁的同班同学苏振华的作业本上就没少留下李胜洪的笔迹。“我现在还记得苏振华,他和当时的空军司令同名同姓。”
  “苏司令”老家就在江陵郢东公社海湖大队,在回家前,他盛情邀请自己曾经的“笔杆子”到老家插队。
  1968年12月28日一早,一辆大卡车像拉猪猡一样把30多位知青一骨脑儿地送到了乡下。在颠簸的路上,李胜洪给每位同学写了几个字,“安心乡下,干好革命。”在这个13岁的少年看来,知青就得“听毛主席的话”,人生的未来就应该在“大有作为”的农村。
  当天下午,李胜洪被送到了“苏司令”的老家江陵县郢东公社。在这个公社,只有他一个知青,卡车司机帮他把行李放到公社知青点之后,拉着剩余的知青扬长而去。李胜洪在知青点等了半天也没人搭理他。按照常例,海湖大队应该派人来接他这个知青,可整个知青点,除了他,就只有一个一直在打瞌睡的老头儿。
  傍晚,老头的瞌睡终于打完了,他迷瞪着惺忪的睡眼。“这都多半晌了,怎么知青还没到啊?” 李胜洪连忙从桌子角落站起来,答道:“我就是!”
  老头吓了一跳,“你是谁家的小孩?”在李胜洪拿出介绍信之后,老头才确信,这就是他要接的知青。
  “知青都长你这么大个头吗?”从公社到海湖大队需要再走三个小时的山路,途中老头禁不住问李胜洪,“你们真的是下乡干活的?”
  
  知青:那是一段人生财富
  
  李胜洪被安排住在大队饲养院的牛棚子里。牛棚里饲养着几头耕牛,旁边用草垛间隔出一大块空地,空地上用布满美丽图案的木板搭起了李胜洪的床铺。
  “苏司令”没来接李胜洪。但是李胜洪到了大队后,“苏司令”却带了个女孩子来看他,“这是我婆姨,前几天刚结婚。”18岁的“苏司令”打架时很勇猛,但此时却显得很羞赧。李胜洪想给新娘子送点见面礼,可翻遍了箱子,除了母亲给做的几个馒头,实在找不出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我这床不错,床木结实,花纹也很美丽,应该是件古董,送给你们当礼物吧,睡在上面,将来你们一定生儿子!” 李胜洪显得很大方。
  “你拉倒吧!”“苏司令”大怒,“你那床板是从祖辈的坟地里挖出来的棺材板,我还生儿子,生个鬼啊!”
  那段时间,睡在“棺材床”上的李胜洪老梦见自己在战场上打仗,今天跟着刘备打曹操,明天跟着曹操打孙权,甚至还跟着张飞打过关羽……时间长了,胆子倒练得越来越大。“江陵地区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古墓异常多,当地人经常挖出古墓,人们会把还完好的棺材板放在水里泡除异味,然后做成家具。那会儿我也跟着大队的人挖过坟地,还用棺材板给自己做了双筷子,非常结实。”
  繁忙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李胜洪的“盗墓”生涯维持多久,开春之后,李胜洪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因为长的小,又没有田间劳动经验,村里只能安排他放牛。每天清晨,牛倌会把睡眼朦胧的李胜洪从他古色古香的“棺材床”上叫醒,饿了一晚上的老黄牛就会把拽着缰绳的李胜洪拖到海子湖畔。
  “沙滩简直就像一张硕大的白纸。”一到湖边,李胜洪就特有精神。“行书、楷书、隶书,想写什么字体就写什么字体,想写多大的字都没问题,那心情,简直没得说了。”
  “新来的知青疯了吗?”海湖大队的农民向队长汇报,“大清早的在湖边的沙地上举着根棍鬼画符,嘴里还使劲‘哼哼哈哈’的。”
  队长赶紧把李胜洪的“棺材床”换了,但他每天还是“哼哼哈哈”地“鬼画符”。
  到了农忙季节,生产队统一做饭,厨房就安排在牛棚子旁边。这时候,李胜洪也跟着村民下田插秧,甚至到了夜里还要举着马灯抢种。一晚上下来,背上满是蚊子叮咬的包,腿上则满是还在吸血的蚂蝗……
  有一次抢种到半夜了,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队长一声令下,社员们举着马灯往家就跑,对地形不熟悉的李胜洪人小腿短跑在最后,眼看着快到家了,却连人带灯一起摔进沟里了。费了半天劲儿,李胜洪才从沟里爬出来。等回到牛棚,社员们早就吃完饭回家休息了。瘦小的李胜洪又累又饿,他爬进大笼屉里摸索了半天,终于发现还有一份没吃的饭。
  第二天早晨,做饭的大婶一掀开大锅盖,睡眼朦胧的李胜洪从笼屉里面爬了出来,嘴里还含着一口没咀嚼的米饭……
  “那是一段很艰苦的岁月,不过生长在那个年代却也是一种人生财富。” 李胜洪认为,正是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坚韧的意志。不管是在海子湖边放牛,还是在窑场做工,繁重的体力活干完之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习字、读帖。夏天蚊子多,他就用废报纸裹着脚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房屋四面透风,他就裹着被子取暖,坚持习字。
  对于众多的知青来说,当年的上山下乡是被荒废的年月,可对于李胜洪来说,却过得十分充实,海子湖给了他练习书法的空间,他的书法技艺在这期间长足进步。
  回忆:我的人生是在60年代打下基础
  1990年,李胜洪被调到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14年后,他已经官至海口市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厅党委书记。虽然官运亨通,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遗忘。他的书法和刻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和国际书法展。日本有一本世界顶尖级的书法专业杂志《书道》曾经用三个页码报道了他,并以“中国现代人物”为题向全球书法界推介。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书艺月刊》杂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并对其人其书作了重点介绍……2000年,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选为首批“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仕途前景明朗,书法也广受赞扬,李胜洪的生活看起来圆满之极。但是在2004年,文化部发来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好像是7月吧,文化部发来调令,希望我进京组织筹备中国书法院。”
  “别傻了啊,放弃仕途去一个清水衙门,你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几乎所有的人都如此告诫李胜洪。省里一位副省长专门找他谈话,“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我压着你的档案,看你往哪里走!” 市政协主席对他的离开很不理解。
  2004年8月,李胜洪放弃了别人垂涎的职务,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并担任负责日常工作的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他这个副院长,在当时其实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就是现在,手下也只有四个兵。”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说。
  “和富贵相比,我更愿意沉浸在书法艺术中。”李胜洪说,公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命文学”,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进行。书法艺术就不一样了,一旦毛笔在手,自己就仿佛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它是平衡,是宣泄,是陶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提升。
  “我选择放弃仕途,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1960年代那段光阴的影响,在海子湖边写字的时候我就认为,书法就是我的人生。”说这段话时,李胜洪沉吟了许久。“很多人都责难那个年代,如果让我评价那段岁月,我觉得我更应该感谢它。至少那段岁月让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了更多忍耐和坚持,至少那段岁月让我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大事记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片面召回全部1390名在华苏联专家。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中国终止派遣专家900名,以及停止供应中国急需的若干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向中国的借贷。苏联专家分布在国内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250多个企业及部门。
  1961年3月15日至23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持了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会议后期,中共中央将《条例(草案)》下发给全国农村党支部和人民公社全体社员讨论,要求通过讨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
  1962年1月11日,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3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召开6个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会议。有11个重点省、市主管安置工作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11月18日至12月7日,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又召开了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据新华社报道:1962、1963两年,有16个地区动员和组织了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乡插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名致电参与首次核试验的全体人员和一切从事国防建设的同志们,热烈祝贺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的巨大胜利。贺电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很快在全国发展成为文化艺术领域里的批判运动,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百姓生活
  1959年开始,国家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棉布大量减产。那时的服装颜色无外乎黑、灰、蓝三种,大街上满眼的“人民装”,衣服上的补丁连成片。
  
  流行语
  1961年:吃饭第一,建设第二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9月24—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指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思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同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的文章《学习雷锋》。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1964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1965年:忆苦思甜(为教育下一代“不忘阶级苦”,全国举办了各类形式的忆苦思甜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大型泥塑展《收租院》。这年的国庆前后,在四川展出了以当地大邑县地主、军阀、黑帮老大刘文彩剥削农民为题材的大型泥塑群,共114座与真人等大的泥塑极形象地将地主剥削、毒打农民的情景刻画出来)
其他文献
  本文对变电站母线夹具断裂失效进行了分析,结合变电站母线夹具的使用环境及环境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通过SEM、EDS、FT-IR 等技术,分析了夹具断口形貌、夹具成分及材料中存
  针对火电厂灰场的改造问题,简要介绍了水力冲填的原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水力冲填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水力冲填施工方法的应用,不仅保证灰坝改造质量,而且节省投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2型糖尿病(T2DM)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血浆B 型脑利钠肽前体(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   
会议
  SF6 气体绝缘倒立式电流互感器在220kV、500kV 变电站广泛应用,由于CT 内部设计结构不合理及加工工艺、装配工艺问题等多种原因,CT内部故障跳闸或爆炸事故有电力系统内时
  电能质量问题是电网企业关注的重点,而要对电网的电能质量进行改善,首先要对配网系统中关键节点的电量参数进行采集。本文针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
本文建立用于分析山西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解列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的三区域电网模型,分析了影响电网稳定性的主要参数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解列后电网频率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并为
在城市新区、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中,会面临规划不够科学、片区发展不协调、资金短缺和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创新城市片区开发的投融资模式.本文
  本文提出了理想的发电预测模型和AGC 机组角色优化模型,设计出包含日前计划与滚动计划、实时调度计划和AGC 控制的考虑节能减排的实时发电调度及其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
  论述了云计算的概念、技术特点和应用种类等,分析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各自和优势和开源云计算软件OpenStack,探讨了私有云在电力行业和智能电网建设中、特别是电
文章先是引入了经济师这一概念,阐述了经济师的含义与现况;然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分别做了叙述,体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虽有发展,但还不够完善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