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艺术火热的现在,似乎谁还在纪实,谁就下课。有人在报纸的相关文章里宣告“告别纪实”。怎么纪实就不当代了?当代指的是什么?当代等同于观念?我才疏学浅又老套,反正搞不明白。说实在的,如今,满目的“当代艺术”,让人有点厌烦了。有时候,倒感觉有点皇帝新衣的味道。展览越来越多,让人动心的作品越来越少,看来看去,竟觉出些策略的意图,甚至,看出一种急切。艺术已经不触及灵魂。难怪有人说,现如今,搞艺术也是一种赚快钱的方式。难怪有人要宣告“告别纪实”。相比起几年拍一个选题,观念艺术倒是来得快也来得轻省。自然,“卖相”也要好许多。
  如果市场决定艺术,定价决定价值,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第一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得主于全兴的作品《屯垦戍边第一代母亲》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申请者有110位。与全国其他摄影比赛相比,人数的确少之又少。也难怪,这个奖的门槛高,不仅要一定数量的照片,而且,要求申请的选题已经拍摄了一年以上,要求申请者同时递交一份关于拍摄选题的文字阐述。
  在没有看到申请作品前,我心怀担忧。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许多申请人的选题和工作令我激动。甚至在评选结束一个月之后,仍然难以忘却,甚至生出许多的牵挂。虽然自知无力给这些摄影人实质的帮助,也不失时机地逢人就说,希望能给其中的一些人寻到帮助。
  最出乎意料的是,这110位作者中,最起码有百分之七十的作者是60年代之后出生的,其中甚至还有80后的年轻人;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作者,无论是拍摄时间,还是深入程度,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甚至有的选题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在纪实被冷落的时候,竟然有这么些年轻的人关心社会生活,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关注底层的生活状态。甚至有的人还触及一些敏锐的社会问题。这是中国摄影的幸运,是特别值得高兴的。
  “难道他们不知道当代艺术的火热时尚?难道他们不被当下的艺术市场吸引?”一位与他们同龄的摄影家发出疑问。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
  我突然想起舒婷的诗《不是一切》。在那些年轻的心怀社会关注的人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基本价值观存在的希望。我想,这是摄影的原点,也是一个社会的底线。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中,我们回到起点,回到最朴素简单的纪录的愿望。努力建立摄影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让自己的拍摄与拍摄对象、社会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努力真诚地负责任地对待你所进入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落,每一群人。如果前卫的精神核心是反主流,这是不是前卫呢?
  在这些申请人中,有一位没有获奖的摄影师强烈地打动了我。他叫周海生,是江苏涟水县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他拍摄的内容是“麻风残老村”。他关于拍摄内容的文字叙述长达28页。其中一个故事的标题是:“我和他们一起逼死了一位共和国的功臣”:
  “黄立勋的死(参加过淮海战役的麻风病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想到了媒体,想通过他们呼吁社会奉献爱心。但我怕给我们疾控部门带来负面影响,迟迟地没有跨出这一步……我怕得罪人,怕以后下去关系难处,还是迟迟地没有通过媒体。……记得在2006年11月20日晚上,面对奄奄一息的黄立勋,我还在和他说着让他挺着,给他想办法的话时,我已经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人,一个伪君子、一个十足的小丑。黄立勋的自杀彻底惊醒了我,我个人的一点点得失与正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以上是周海生写的一段文字。是周海生写下的忏悔。
  忏悔是灵魂的觉悟。忏悔是良知的必需。忏悔需要勇气和人格力量。
  纪实摄影的魅力,除了对于现实本身的纪录,还在于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在于这种关系所呈现的复杂性。在于拍摄者面对拍摄对象与事件的态度。“照片是一个交汇之地,在那里,拍照片的人、被拍的人、看照片的人,以及使用这些照片的人,他们的种种兴趣和利害关系常常是相互矛盾的。这些矛盾既掩盖也强化了摄影图像本身所具有的歧义。(约翰·伯格)”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纪实报道应该是一种负有责任的摄影方式。只要你成为一个事件或一些人生活的闯入者,你就应该对别人的生活负有责任,或者是对于你的行为负有责任。尽管,其实作为个人,对于现实极度的无力。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至少,能够使我们拥有个体生命的良知。我们因此而获得摄影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
  周海生在拍摄中努力为他的拍摄对象解决了许多的问题,当然,这与他的职业有关,难得的是,在其中所体现的忏悔和自觉。这种精神,使得他的拍摄超越了摄影。
  当一个摄影师举起相机对准一个人拍摄时,他和镜头中的人所构成的关系就已经注定了。只有当这种关系被摄影家敏感地体验与表达的时候,才有打动人心的作品。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迟钝的心灵,由于我们“活得匆忙来不及体会”,已经很少有人去深究这种关系了。拍摄对象于拍摄者,越来越像是偶然相遇的猎物,他人的生活,成为被猎杀的瞬间 。追求有卖相的图像,追求行业地位的虚荣,追求自我满足,日愈蔚然成风。在这种关系中,居高临下的同情泛化为一种虚伪的滥情,他人的痛苦在观看中被逐步消解,成为惊愕或感慨之中的一声叹息。对于这种状态,我们没有反省,更谈不上忏悔。因此,周海生的忏悔,对于当下尤其具有意义。
  
  第一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得主李江树的作品《老北京》
  
  相关链接: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是根据纪实摄影人侯登科生前遗嘱,将其作品进入市场所得,全部用于奖励“像我一样工作的摄影师”。 2007年12月,第一届评选揭晓,李江树、于全兴获奖。
其他文献
『从7说起』    D7000,尼康数码单反总数字最高者,即使在一个略懂摄影的人眼里,它也定是一台优秀之作。不过,如果你清楚“7”字头在日本相机中的渊源,特别在尼康数码单反中的地位,你就会清楚的认识到,D7000的诞生,对于尼康而言,确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010年10月26日,尼康公司发布了最新的数码单反相机D7000,该机型搭载了新型DX格式CMOS图像传感器、EXPEED 2图像处理器,
夜景摄影主要是利用被摄景物和周围环境本身原有的灯光,火光,月光等作主要光源,以自然景物和建筑物以及人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进行拍摄。由于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拍摄,往往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带来一些拍摄的困难,所以夜间摄影比日间摄影困难得多,但是夜间摄影有着独特的效果和风格。本期我们特邀著名摄影师朱洪宇,由他带领我们学习和掌握夜景摄影的技术技巧,共同去拍摄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精彩夜景画面。   
目前,虽然数码相机已经成为相机的主流产品,但是胶片的成像感觉仍然为很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只要添置适用的扫描仪和打印机,一个简单的明室操作数字彩色工作间就建成了。只要将胶片用扫描仪扫描后,形成图像数字文件。图像文件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中进行处理,最后用打印机输出所需要的照片。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图像质量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处理,一句话,随心所欲!    惠普的暗房
至今,我们仍然常常接到影友的电话,询问是否要放弃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甚至还有很多人表示要一辈子走胶片摄影之路。原则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相机是个人的兴趣和权利,并不一定要屈从社会的影响。当我们与来访的国际著名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谈起此事时,他的感触很深,专程为我们写了一篇《从胶片到数码》的文章,介绍他自己在转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困难的抉择  在从传统胶
这件“翻印”的事发生在1975年。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切正常出版物的匮乏和被禁锢的程度,都达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极端。但热心于摄影的中国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当时的政局正竭力展开批林批孔的意识形态运动,离不开图像的宣传;稍有积蓄的老百姓也特喜欢拍点儿自己的长相,当然最好带上美好的背景。当时,我在宝鸡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干事,于是学习照相搞宣传,普及摄影常识和技术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我学摄影,基本
百余多年的古树历经岁月之洗磨剥蚀,虽然斑驳苍老盘根错节,却依然雄姿犹存苍翠弥天,它以刚毅的气度屹立着,运行不息地生长着,仿佛一个阅尽沧桑、宽厚仁慈的老人,见证着历史,也写照着沧桑;古树给人以情思涌动的美,它清癯的身躯透出一种孤傲,以特有的姿态探访着大地,并默默地接受岁月的洗礼,使人感受到一种安祥、平和的脉息。  远方雾绕云环,游丝般浮现出一片玲珑秀美的密林,若隐若现……近处碧水清幽,更有波间倒影,
2008年初的雪灾令人难忘,灾难过后,那些风雪中的色彩、画面和故事却越发清晰和生动。农历年的喜庆,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这一切都在风雪中被裹挟、被凸显、被定格。    菜农的白菜担,小摊的红对联,河沟边的农家女,菜市场的摊主,学戏的孩子和如林的手指,等等,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体现了灾难之中众生百态、柴米油盐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望。生活还在继续,灾难终将过去。    如今,再回顾这些瞬间,已经不
飞机失事现场 沈庆沂摄    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许,林彪乘飞机在温都尔罕草原上坠毁,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9人全部死亡。  9月14日上午,周恩来下令在北京附近部署了10个师的兵力并于当晚进入预定地区,主要是“内防政变,外防侵略”。毛泽东则从中南海搬到了保卫措施更为严密的人民大会堂。  飞机坠毁后,到过现场的中国官方人员总共只有4个,他们是时任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二等秘书孙一先
要说喜爱上摄影是一时冲动,当拿起朋友最初推荐的数码相机拍摄的时候,陡然发现取景器中的成像与肉眼所见有太多的不同。顶礼膜拜般阅读中外摄影家的专著,不断地翻看研究大师的作品,对祖国大好河山拍摄中,发觉小小的数码相机已经承载不了对大江、大河、大山、大地的呈现,于是添加617,8×10等摄影器材。  果然,河川之流淌,山峰之挺拔,草原之广袤都可以色彩饱满地展现出来,画面内容更丰富,视觉变得更具冲击力。  
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摄影师成熟的标志,然而一旦形成风格想要突破自己,便非常困难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这个问题。他是位从事摄影工作20余年的老摄影师,多年的观察习惯,或许还有点成名之累,让他试图改变自己的想法变得艰难起来。席间,他总不断地问,是否他的想法包括拍摄手法已经老了?是不是应该向时下的影像潮流靠靠?把片子色彩做得怪些,再降低点饱和度?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拷问着摄影师自己,同时也拷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