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和运用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论是柔和优美的民族乐曲还是旋律复杂的国外乐曲,都具有德育教育的作用。接下来对高校音乐教育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德育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行讨论。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气质和素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有推动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环节拥有许多优势,只有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用音乐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是高等院校要关注的重点,这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审视音乐,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对音乐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

一、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艺术的审美体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融合,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培养。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音乐中的文化和思想感情,从而在思想意识上得到提高。音乐本身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与学生学习的其他科目相比,音乐是最具有德育功能的学科。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一首爱国歌曲,会给人澎湃激昂的感觉,从而激发出内心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一首励志的歌曲,会激发学生拼搏奋斗的感觉,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旋律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音乐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的民族音乐中蕴含大量的历史文化,因此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注重对文化的传播。在选择音乐时不仅要考虑音乐的艺术感,还要考虑音乐中蕴含的思想。许多传统民族音乐具有时代的特征,充盈着作家的心声,通过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对音乐中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近现代以来,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这些音乐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激昂的旋律、深厚的情感深深吸引着学生,音乐教学在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在音乐教育中革命歌曲和爱国主义歌曲数量很多,这些歌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在欣赏音乐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形成。

(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传统的德育教育很难助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需要对德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来解决该问题。将德育教育融合在音乐教育之中,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而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音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具有不同的想法。教师鼓励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音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进行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音乐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


  高等院校中的音乐教育大多数以音乐专业知识为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意识到团队的作用。课堂上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优势,用不同的音色、音量丰富整个班级团队,大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音域的变化,共同努力将班级团队的音乐表达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团队的意义,在与同学合作时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相比于其他德育教育形式更加容易被同学们接受。

二、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問题

(一)重视艺术培养,忽略德育教育


  许多教师认为,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学习和音乐欣赏,认为只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即可。这种错误的想法令教师忽略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使高等院校忽略了音乐当中的德育教育。教师在音乐教育之中,注重学生的声乐、乐器、发音的学习,很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许多音乐老师认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忽略了其本身也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责。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被高等院校严重弱化,不仅减弱了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还导致学生思想贫瘠,缺乏对音乐的鉴赏和创作能力。怎样将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音乐教育中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的片面认识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自身素养,根据调查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认识不全面,更不知如何将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因此没能发挥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音乐教学的方法,教师本身要认清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既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其德育功能,因此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悉心教导,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行。

(三)音乐教育偏向专业知识


  当前的音乐教育中,民族传统音乐所占比例较小,偏向专业知识的音乐较多。专业性强的音乐其中的德育内容含量很少,与音乐教学的课程目标不符,不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音乐课程时要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放在首要的位置。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合理客观地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都能接受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四)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部分高等院校對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认识比较偏颇,错误地认为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唯一方法,将德育教育内容过多地融合在音乐教学当中。这种方法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却对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没有全面的认识。音乐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完善品格、积极向上、热爱国家的人。不能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唯一作用,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将传统的说教转化为激励人心的力量。

三、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准确定位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没有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没有准确的定位,忽略了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当中的作用,所以许多教师在音乐教育当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导致许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加强高等院校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扩大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素养。

(二)提高教师音乐素养


  许多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质量低,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乐技巧,对学生德育教育非常少。课程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音乐老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提高教师音乐知识技能和道德思想水平,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也要跟紧时代,时刻关注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改革创新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深入音乐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之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许多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并不重视,这便使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对音乐教学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将音乐课程当做学习的主要课程,促进其德育功能更好地展现出来。加强音乐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看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从而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将民族传统音乐和外国音乐进行结合,既让同学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了解外国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有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充满艺术气息,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丰富的教学知识,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使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四)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发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要想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校园中要禁止低俗音乐作品的传播,防止学生的思想受低俗作品的影响。宣传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不仅需要高等院校的努力,还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在营造音乐教育环境时要充分结合时代元素,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增加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尤其要为革命歌曲和民族音乐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素质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创新思维。但目前的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第一个问题是重视艺术培养,忽略德育教育。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注重学生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第二个问题是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认识比较片面,总是忽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第三个问题是目前音乐教育偏向专业知识,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培养和德育发展。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有准确的定位;其次需要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和优化音乐课堂的设计;最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2019JSJG410)的研究成果。202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项目,文件编号:苏教规〔2017〕2号。
  参考文献:
  [1]陈萍:《论新时代音乐学科的德育渗透——以作曲课为例》,《音乐生活》2019年第11期。
  刘纪秋 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其他文献
音乐作为受大众极其喜欢的艺术形式,有着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作为旋律优美动听的新疆民族音乐,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与许多流行歌曲不同,民间音乐把新疆民族活泼又鲜明的特色,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旋律动听的曲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保证企业园区中网络的可靠性与流量的分担负载,会存在多条到达同一目的的路由条目,部署在不同的路由协议或者路由进程之中,为了规避路由环路与次优路径的存在,需要使用策略路由对路由传输路径进行控制。通过在多出口网络中使用tag作为策略路由属性,可以实现对路由的有效方便控制,并对路由进行过滤。本文实现了在策略路由中使用tag进行部署,并对路由传输路径进行选择与主备链路切换。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与联系。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遵循“三实、三化、三结合”的理念,构建“依托教材内容、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闭环、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采取多维度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时间的洪流中,时代的烙印造就了历史阡陌。在1986年向民入学(本科)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便涌现出一大批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拓荒者”,如1978级谭盾、叶小纲、郭文景等,1980级关峡、陈晓勇、李滨扬等,1983级莫五平等。在那个云开雾散、思想解放的“金色年代”,无论是电影界、文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等都映衬着20世纪80年代的十色陆离。
“金课”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需要不断优化.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以Python作为文本分析语言,挖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文本数据信息,对隐含在文本
一、久石让及其音乐创作概述  久石让,原名藤泽守,1950年12月6日生于日本长野县,自小学习古典音乐,后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专修作曲,师从捣冈让教授学习现代音乐。其创作理念深受菲利普·格拉斯、约翰·亚当斯、约翰·凯奇、三善晃、武满彻等现代派作曲家的影响。学生时代对简约主义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潜心钻研流行音乐。深厚的学院派功底加上对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使得久石让的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特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对农技知识的要求逐步严格,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入推进阶段。文章主要以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背景下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其次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问题,最后从三个方面说明并探讨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在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共包含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汉字的发音反映了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然而,大部分的声母发音时声带是不震动的,主要依靠爆破、摩擦等方式发音(只有m、n、l、r四个声母发音时声带震动)。但是,所有的韵母发音都是声带震动而发响的。因此,在演唱时,歌唱者的声音主要依靠声带震动的韵母发音来呈音、呈字。下文分别通过分析韵母的发音规律,论述韵母在“快速作品和快速段落”以及“非快速作品和非快速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教师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心理健康已成为教师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精神支柱。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历、职称、工作、家庭、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多方压力长期并存,极大的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分别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纾解对策,切实保证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
大众传播具有突出的娱乐功能,对于各个社会主体都具有重要影响。但监管缺失、过度娱乐化会产生不良后果,因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的良性发挥需要国家管理者和影视行业的共同努力。文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包括爱国主义、反腐倡廉、抗击疫情、传统文化等方面,以及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的呈现对个人、国家管理者和社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