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率较低,体育文化素养认知较差,未具备终身体育的体育能力。提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达到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 艺术 体育素质
高校扩招近10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类学生都越来越多。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这类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基础薄弱,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换句话讲,就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而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现状
(一)体质健康现状
根据现在实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1000名艺术类大学生(500名男生、500名女生)和1000名(500男生、500女生)普通大学生进行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握力和耐力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显示:在身高方面,艺术类学生和普通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艺术类男生平均值要比普通大学男生低4.3个百分点,艺术类女生平均值比普通女生低3.5个百分点;立定跳远,艺术类男生平均值为2.28米,不及格有1.6%,普通大学男生平均值为2.39米,不及格为0.4%,艺术类女生平均值1.69米,不及格占1.4%,普通大学女生平均值为1.73米,不及格率为0.6%;握力体重指数,艺术类男女生平均值要比普通大学的男女生都要低,分别低2.6和1.8个百分点;在耐力素质(1000米和800米)方面,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率为男生8%,女生为10%,优秀率男女生分别为6%和4%,普通大学男女生不及格率分别为5%和7%。从体质健康总分来看,艺术类男生优秀率为19.4%,良好率为23.6%,及格52%,不及格为8%;艺术类女生优秀率为17.6%,良好率为25.2%,及格47.2%,不及格为10%;普通男生优秀率为23.5%,良好率为28.5%,及格43%,不及格为5%;普通类女生优秀率为20.4%,良好率为26.6%,及格46%,不及格为7%。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差一些。
(二)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四个方面。
经过对1000名在校艺术学生的问卷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在体育知识方面,99.8%的学生认为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是有90.7%的学生不知道在出现体育意外伤害后如何进行应急处理,比如踝关节扭伤后的应急处理,调查得知有96.2%的学生在处理方式上不正确或不知道,对溺水的处理是99.3%的不会或方法错误。第二,在体育意识方面,调查得知,在1000名大学生中只有408个学生参加课外锻炼,仅占了40.8%;在练习形式方面,在练习的次数方面,每周参加锻炼2-3次的较多,有26.1%的学生,其次是每周锻炼4次和1次,分别是9.4%和5.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还缺乏自主性,未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由此可知,四川高校艺术学生的体育知识还较为贫乏,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个性和行为,从而充分说明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差。
(三)未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掌握两项及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在四川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中89.9%的学生没有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运动前不知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基本也不进行放松,运动中的科学饮水也不知道。在体育技能方面:具备熟练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只有15%,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有42%,基本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26%,基本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有13%。一周自觉进行课外锻炼的学生不到50%,而其中一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1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到20%。自己个人是否进行体育锻炼的问答中,82.1%的学生不会,10.5%的学生偶尔会,6.4%的学生会。由此可知,高校艺术类大部分学生还未掌握终身体育的体育技能,没有每天锻炼1小时的习惯。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对策
(一)学校应给予政策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末,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立足当代社会,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本为中心、在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是繁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可持久性的特点。只有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实施方法和策略才能够不断完善。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诊断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诊断主要目的是调查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认知程度、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研究方法和目标、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又为科学的评价提供量化指标。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学校应组建学生体质检测机构,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实施监控,定期开展体质检测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健康提供咨询。再次,学校应配备体育与健康课程专职教师,根据学生体质诊断结果,制订健身运动处方。 (三)确定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的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理解上,其核心目标是“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素养的要素,将其目标分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运动技能、运动康复等领域。由于艺术类大学体育素养差异较大,要求其整齐划一地达到提升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提升策略的实施要保障所有大学生至少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根据大学生不同身体素质情况,通过一系列策略实施,使得部分大学生达到了解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有意识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最低目标;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开始参与体育运动,体育素养开始达到潜在提升目标;一部分部分大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有所提高和深化,达到预期较高要求的核心目标。
(四)促进艺术类大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运动
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拨、主动的学习氛围。学校应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即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但是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根据体育锻炼的规律,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只有课内向课外合理延伸、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实际锻炼效果。但是在目前高校体育课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完全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不用说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和自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校应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制订年级、班级课外活动日程表,确保课外活动的时间、场地、活动内容、学生以及辅导教师落到实处,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详细探讨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提高的对策。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多元化互动整体,需要从学校政策的支持和制定详细和明确的目标,把多种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体育素水平的有效提高可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2.
[4]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提议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24(3):67-69.
[5] 王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6):23-27.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率较低,体育文化素养认知较差,未具备终身体育的体育能力。提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达到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 艺术 体育素质
高校扩招近10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类学生都越来越多。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这类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基础薄弱,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换句话讲,就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而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的体育素质现状
(一)体质健康现状
根据现在实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1000名艺术类大学生(500名男生、500名女生)和1000名(500男生、500女生)普通大学生进行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握力和耐力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显示:在身高方面,艺术类学生和普通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艺术类男生平均值要比普通大学男生低4.3个百分点,艺术类女生平均值比普通女生低3.5个百分点;立定跳远,艺术类男生平均值为2.28米,不及格有1.6%,普通大学男生平均值为2.39米,不及格为0.4%,艺术类女生平均值1.69米,不及格占1.4%,普通大学女生平均值为1.73米,不及格率为0.6%;握力体重指数,艺术类男女生平均值要比普通大学的男女生都要低,分别低2.6和1.8个百分点;在耐力素质(1000米和800米)方面,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率为男生8%,女生为10%,优秀率男女生分别为6%和4%,普通大学男女生不及格率分别为5%和7%。从体质健康总分来看,艺术类男生优秀率为19.4%,良好率为23.6%,及格52%,不及格为8%;艺术类女生优秀率为17.6%,良好率为25.2%,及格47.2%,不及格为10%;普通男生优秀率为23.5%,良好率为28.5%,及格43%,不及格为5%;普通类女生优秀率为20.4%,良好率为26.6%,及格46%,不及格为7%。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差一些。
(二)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四个方面。
经过对1000名在校艺术学生的问卷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在体育知识方面,99.8%的学生认为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是有90.7%的学生不知道在出现体育意外伤害后如何进行应急处理,比如踝关节扭伤后的应急处理,调查得知有96.2%的学生在处理方式上不正确或不知道,对溺水的处理是99.3%的不会或方法错误。第二,在体育意识方面,调查得知,在1000名大学生中只有408个学生参加课外锻炼,仅占了40.8%;在练习形式方面,在练习的次数方面,每周参加锻炼2-3次的较多,有26.1%的学生,其次是每周锻炼4次和1次,分别是9.4%和5.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还缺乏自主性,未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由此可知,四川高校艺术学生的体育知识还较为贫乏,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个性和行为,从而充分说明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差。
(三)未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掌握两项及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在四川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中89.9%的学生没有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运动前不知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基本也不进行放松,运动中的科学饮水也不知道。在体育技能方面:具备熟练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只有15%,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有42%,基本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26%,基本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有13%。一周自觉进行课外锻炼的学生不到50%,而其中一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1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到20%。自己个人是否进行体育锻炼的问答中,82.1%的学生不会,10.5%的学生偶尔会,6.4%的学生会。由此可知,高校艺术类大部分学生还未掌握终身体育的体育技能,没有每天锻炼1小时的习惯。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对策
(一)学校应给予政策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末,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立足当代社会,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本为中心、在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是繁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可持久性的特点。只有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实施方法和策略才能够不断完善。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诊断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质诊断主要目的是调查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认知程度、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研究方法和目标、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又为科学的评价提供量化指标。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学校应组建学生体质检测机构,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实施监控,定期开展体质检测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健康提供咨询。再次,学校应配备体育与健康课程专职教师,根据学生体质诊断结果,制订健身运动处方。 (三)确定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的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理解上,其核心目标是“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素养的要素,将其目标分为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运动技能、运动康复等领域。由于艺术类大学体育素养差异较大,要求其整齐划一地达到提升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提升策略的实施要保障所有大学生至少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根据大学生不同身体素质情况,通过一系列策略实施,使得部分大学生达到了解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有意识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最低目标;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开始参与体育运动,体育素养开始达到潜在提升目标;一部分部分大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有所提高和深化,达到预期较高要求的核心目标。
(四)促进艺术类大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运动
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拨、主动的学习氛围。学校应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即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但是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根据体育锻炼的规律,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只有课内向课外合理延伸、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实际锻炼效果。但是在目前高校体育课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完全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不用说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和自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校应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制订年级、班级课外活动日程表,确保课外活动的时间、场地、活动内容、学生以及辅导教师落到实处,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详细探讨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提高的对策。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多元化互动整体,需要从学校政策的支持和制定详细和明确的目标,把多种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体育素水平的有效提高可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2.
[4]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提议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24(3):67-69.
[5] 王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