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
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繁荣进步、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际反华势力把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和“分化”我国的突破口,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也蓄意挑起民族宗教事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努力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
2.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从培养人才做起,其中即包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科技的整体水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进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
1.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民族教育关系而发挥重要作用。
2.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少数民族在以前的社会制度下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当时更不用说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只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环境,只有在一个稳定、团结的民族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3.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已初步形成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2197.57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5%;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达112.69万人,比2002年增长58.59%;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为689.39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3%;普通小学少数民族的在校生为1081.28万人,占全国普通小学学生总数的10.09%,已经超过少数民族8.41%的人口比例。
4.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集中办学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资金都投入了很多,先后实施了民族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高层人才骨干政策,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民族集中办学力量,进一步推进了当地民族教育视野的发展。国家开办新疆和西藏内地班,实施寄宿制教育,例如,在宁夏银川市新建两所民族寄宿制学校,实施百所回民中学的规划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这也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立法工作
为了确保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必须要建立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统一完善的民族法律体系,而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必须依靠法律,只有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发展民族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中,必须从各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充分照顾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采取特殊办法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生活管理等方面都要采取各种方法办学,绝对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方法,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3.大力培养民族教师的素质,是办好民族教育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忠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说,都还赶不上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质量和合格人才的培养。现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合格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量少、水平低,缺乏合格的教师。所以,要办好民族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合格的民族教师。
4.提高民族教育的认识,坚持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服务
有的地方没有把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提到相应的高度,许多少数民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去发达地区“打工”,这样就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去民族地区建设的比例,造成民族教育资源大量流失,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对民族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工作,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通过制度创新,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少数民族教育充满活力并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各民族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民族教学制度的创新,使之能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服务,更好地满足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阿布都.试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08(3).
[2] 谢永强.党的民族政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 民族研究,2000(7).
[3]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M]. 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3.
[4]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6.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
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繁荣进步、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际反华势力把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和“分化”我国的突破口,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也蓄意挑起民族宗教事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努力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
2.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从培养人才做起,其中即包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科技的整体水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进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
1.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民族教育关系而发挥重要作用。
2.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少数民族在以前的社会制度下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当时更不用说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只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环境,只有在一个稳定、团结的民族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3.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已初步形成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2197.57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5%;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达112.69万人,比2002年增长58.59%;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为689.39万人,比2002年增长12.43%;普通小学少数民族的在校生为1081.28万人,占全国普通小学学生总数的10.09%,已经超过少数民族8.41%的人口比例。
4.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集中办学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资金都投入了很多,先后实施了民族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高层人才骨干政策,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政策,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依靠国家优势政策加大民族集中办学力量,进一步推进了当地民族教育视野的发展。国家开办新疆和西藏内地班,实施寄宿制教育,例如,在宁夏银川市新建两所民族寄宿制学校,实施百所回民中学的规划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这也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立法工作
为了确保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必须要建立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统一完善的民族法律体系,而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必须依靠法律,只有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发展民族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中,必须从各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充分照顾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采取特殊办法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生活管理等方面都要采取各种方法办学,绝对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方法,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3.大力培养民族教师的素质,是办好民族教育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忠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说,都还赶不上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质量和合格人才的培养。现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合格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量少、水平低,缺乏合格的教师。所以,要办好民族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合格的民族教师。
4.提高民族教育的认识,坚持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服务
有的地方没有把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提到相应的高度,许多少数民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去发达地区“打工”,这样就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去民族地区建设的比例,造成民族教育资源大量流失,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对民族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工作,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通过制度创新,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少数民族教育充满活力并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迅速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各民族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民族教学制度的创新,使之能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服务,更好地满足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阿布都.试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08(3).
[2] 谢永强.党的民族政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 民族研究,2000(7).
[3]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M]. 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3.
[4]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6.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