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世界去找鸭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8年前的一个冬天,在美国纽约州的伊普斯威奇河河口,尼古拉斯·派克上校端起猎枪,射杀了一只鸭子。这条记录在上校笔记本中的寥寥几笔,却让加拿大鸟类学家格伦·奇尔顿激动不已。
  他迫切想调查清楚的,不是这起凶杀案的动因,而是结果。上校最后把鸭子怎么样了:是吃得只剩下了骨头,还是被制成了标本,或者那只鸭子还留下了鸭蛋,那么蛋壳又去了哪儿?
  上校枪下的那只鸭子,并不是普通的鸭子,而是一种生活在北美东部的海鸟。这种名叫拉布拉多鸭的鸟类,早已在100多年前灭绝。如今,奇尔顿只能寻找拉布拉多鸭的标本,全世界总共有54只。它们几乎都被棉絮或其他东西填满了肚子,羽毛被拼接起来,眼珠用深色的玻璃球代替,脚趾和脚蹼已经损坏——作为标本存放在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标本馆或私人收藏室里。
  在它灭绝83年之后出生的奇尔顿,花了4年9个月零18天的时间,来探寻这全世界仅存的标本。有人评价说,这股劲头类似把搜索结果翻看1000页或“把淘宝所有真丝长袖连衣裙都看上一遍”。
  他第一次认识这种鸭子还是在小时候,在他平时喝咖啡时所收集的一套卡片里。卡片中的那只雄性拉布拉多鸭,羽毛黑白相间,褐色的眼睛,黄色的鸟喙,单腿站在一块点缀着青苔和鸟粪的岩石上。它的脖子耷拉在肩膀上,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估计它很清楚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朋友终将走向灭绝的宿命”。
  在收集了拉布拉多鸭卡片25年之后,这个从小就“神经紧张、执著痴迷”的鸟类学家,开始着手写作一本拉布拉多鸭的著作。为此,他准备寻找全世界每件拉布拉多鸭的标本,每块拉布拉多鸭的骨头,以及每枚拉布拉多鸭下的蛋。妻子丽萨形容说:“他就像一只寻找骨头的狗。”
  她陪着丈夫来到了拉布拉多鸭之旅的第一站:纽芬兰岛的拉布拉多海岸。这里曾经是拉布拉多鸭的繁殖地,也是它被命名的地方。两个人在这片探险家眼中的“上帝遗忘之地”,观看灯塔、海雀、鲸鱼和游弋的冰山,还忍受着当地“吸血鬼”黑蝇的袭击。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如愿找到拉布拉多鸭曾经的鸟巢。虽然奇尔顿也曾因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心脏急速跳动”,因为有人说一个冰柜里存放着一只刚被打死的拉布拉多鸭。显然,那是个误会。
  寻找巢穴无功而返,他们转向苏格兰寻找鸭蛋。可在鉴定几枚灰绿色的鸭蛋之后,让他们失望的是,连“英国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勋爵家中收藏的那只灰绿色的拉布拉多鸭蛋,实际上只是廉价的绿头鸭下的蛋。
  出师不利,让奇尔顿改变了方向。这位声称全球研究拉布拉多鸭最著名的权威人士,虽然曾花了7年时间来阅读并写作有关拉布拉多鸭的书籍,却从未见过这种鸭子,哪怕标本,“是时候改变这一事实了”。
  在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奇尔顿终于见到了他的“拉布拉多鸭1号”。在书中,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反应,“如同一个猥琐的科学偷窥者”。
  在以后的4年多时间里,他访遍世界上每一个存放拉布拉多鸭标本的地方,考察了有据可查的拉布拉多鸭被射杀的所有地点,检查了每一枚拉布拉多鸭鸭蛋——一共9枚,后来证明它们都属于其他鸟类,与拉布拉多鸭毫无瓜葛。
  在英国作家埃罗尔的帮助下,奇尔顿见到他在全球搜索中的最后一只拉布拉多鸭。这只多次被转手、现被卡塔尔的萨乌德酋长收藏的鸭子,它曾经的主人大多已经离世或即将离世。“难道它是被诅咒了吗?”奇尔顿疑惑地问。
  4年零9个月,这位生物学家走完130000千米,相当于环绕地球3.3圈。他得意地说:“曾经有12个人站在了月球表面上,而我是唯一一个见过每只拉布拉多鸭的人。”
  (婉晴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烫饭与泡饭,同样的一碗饭,捧在手掌间,却履历不同。  烫饭是昨日剩饭,倒入锅中,注入水,重新经历一次赴汤蹈火,米粒变得绵柔,类似一段感情的复苏。一阵急风猛火之后,轻挑慢捻,一星如豆,一锅饭很快进入粥的境界。  泡饭还是饭。将滚烫的开水,倒入碗中,每一颗米粒,便身心舒展。吃烫饭的人,总是要求很低,想法简单。寻常人家粗俗饭食,比方便面还方便,比简餐还简单。  北方人是不屑吃泡饭的。那一年,堂妹从济南来
期刊
有朋友是医生,因医患冲突受到委屈,到我这里寻求安慰,我问她,当初为什么选择这职业?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少年时迷上一部医疗背景电视剧,女主人公是大夫,听诊器挂在胸前,双手斜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她被那个姿势迷倒了,于是投身医学院,解剖了无数兔子青蛙。  姿态之所以迷人,甚至到了“误人终身”的地步,归根到底,还是姿态背后的职业迷人,是电视剧对职业的描述迷人,姿态不过是职业这个巨木上的一朵兰花。  作为创作
期刊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劳碌奔忙,只见他咚咚奔跑,一只手机从不离手,喂喂,弯腰,转身,寻找信号来源,信号还是不好,又离座去接听,弄得一桌都举着筷子等他。  他回。说,抱歉抱歉。没法子啊,事儿太多了。话毕,人刚坐下,手机又响,此君又言,对不起各位啊,你们先吃着,我出去接个电话,稍后就来。只见他进进出出,上上下下,一刻不得闲。  这样的大忙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劳而无功,百忙却没
期刊
有一次旅游,碰到一个南昌小伙子,城里人,他说:“我小时候觉得,除了城区南昌话,其他方言都是乡下话。包括北京和上海。”南昌人有这种豪情,我倒是万万没想到。我只知道上海人特别自豪自己的方言,我没想过南昌人也有这种豪情。  小时候,我经常生活在城里南昌话和郊区南昌话之间,开学住在城里;放假,住到郊区乡下。在乡下,很多东西的称呼都和城里不同,比如那种有刺的黄瓜,南昌人称黄瓜,乡下人叫“热瓜”;南昌人说用针
期刊
在我人生的头20年,我总会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心害怕。比如,我会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为同学们是不是不喜欢我的背包这类事情惶恐不安。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古怪显得低调,尤其是我最隐秘的“嗜好”——拯救世界。  我热爱环保的怪癖始于13岁那年。那天我收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少年杂志的邮件包裹,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写着“拯救地球吧,女孩”。时至今日,我都清楚地记得这句话。那本杂志里列出了各种
期刊
18年前,家住江西南昌的匡燕灵生下一个男婴,爱人魏朝宝给儿子取名“魏俊”。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越来越觉得他过于安静,遂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的一席话无异于晴天霹雳,才10个月大的儿子竟患了先天性自闭症,他的智商将永远停留在四五岁时的水平。  天塌下来,日子还是要照常过下去。小魏俊一天天长大,会走路了,会叫爸妈了,尽管每一点进步比同龄的孩子晚了几年,但依然给了魏朝宝夫妇不少慰藉。魏俊到了上学
期刊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180元。  “给100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那怎么成?”我递过去200元,说:“不用找了!”就跳下车。听到他在背后连声喊着“谢谢、谢谢”,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我又叫车回机场。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120元,
期刊
我是初中道德品质课老师。我从来都不把教科书上的道德理论强加给学生。学生读再多的道德书,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道德高尚的人。但自从开始写“赞美日记”后,孩子们都变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学会对小事心存感激。作为赞美日记创始人的我,目睹了孩子们的变化,感觉很吃惊,却也很新鲜。  英美(化名)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她是我去年教的一个漂亮女学生。可漂亮的英美在写赞美日记期间让我揪心了很久。学习不是很突出,也没有
期刊
我过生日那天和几个哥哥在一起吃饭。小哥像报告一个天大的喜讯一样对我说:戴玉强要来武汉开音乐会了!我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戴玉强来过好几回了。我小哥说,这回不一样。这回你嫂子被选去合唱。说时一副乐滋滋的神色。  我小嫂子在一家公司工作,平常没事,就参加了中老年合唱团,经常排练演出什么的。戴玉强来武汉演出,需要本地合唱团的配合。合唱团的人本来只是自己唱唱消遣生活,对上台不上台也都无所谓。可这回来的是戴玉
期刊
五一期间,我在马尔代夫某个度假村,蓝天碧海,景色宜人。晚餐是自助,有大虾和螃蟹,我在自助餐台前端着个盘子盛菜,有一位兄弟,用胳膊肘一捅我,问道:芥末在哪儿呢?我不知道芥末在哪儿,却看出来这样一个趋势——国外的度假村和酒店在偷偷施行一个新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吃饭时,把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我在这里说的“种族隔离”是指美国的那套做法,隔离且平等,有时候某些酒店是“隔离且多给你点儿”,中国游客占据好座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