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空心化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分析农村空心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了解农村人口迁移、探讨如何破解其空心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更多的是以全国或某一特定村为研究对象,关于不同类型村落空心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定区域,如某些特定县市的农村人口迁移和空心化有何特点、空心化的动力机制等的探究尚有不足.本文以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这一地形复杂多样、少数民族众多、地域特色突出且处于人口加速转移期的山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村庄和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人口迁移特征及该区域
【机 构】
: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心化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分析农村空心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了解农村人口迁移、探讨如何破解其空心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更多的是以全国或某一特定村为研究对象,关于不同类型村落空心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定区域,如某些特定县市的农村人口迁移和空心化有何特点、空心化的动力机制等的探究尚有不足.本文以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这一地形复杂多样、少数民族众多、地域特色突出且处于人口加速转移期的山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村庄和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人口迁移特征及该区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解析人口空心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会东县农村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空心化,且不同类型村落人口空心化程度差异明显,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人口空心化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河谷平坝型村落空心化程度最高,低山丘陵型和中山型村落空心化程度较低,人口空心化具有一定的垂直梯度性;(2)除了地形因素以外,村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距县城的距离也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有显著的影响.未来引导人口回流、提高其经济发展内生能力、提升农民人口素质是促进该区域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本研究关于凉山州会东县农村空心化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的解析,为进一步认识其他山区或少数民族区域的空心化问题提供了案例.
其他文献
选取1902—2017年颁布的31份物理课程标准,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4个阶段,呈现出双主体互动、课程专业化、实验导向能力培养以及多主体协同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我国百年物理课程的阶段发展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选择共现频次、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和主题关联度3个指标,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个关键词的年度规律,以探索百年物理课程的逻辑演进与变革特征.最后基于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征词的TF-IDF值的百年变化,反思其核心观念的演进历程.
加强区域文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规律及其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汀江流域是客家文化的分布集中区之一,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南海洋文明的交融区,在研究文化的传承、融合和衍替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整理了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574处聚落遗址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了该区域聚落遗址点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各自然地理因素对遗址分布密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期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2
川西高原堆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良好的古气候记录载体,记录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变化,对揭示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效应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黄土高原,川西高原黄土环境磁学研究相对薄弱,亟需厘清黄土的磁学性质、磁化率增强机制、成壤过程中磁性矿物的生成、转化机制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明确磁学参数的环境意义.本文全面评述了川西黄土环境磁学进展,回顾和总结川西高原黄土的磁性矿物的类型、浓度、粒径等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磁学参数的古环境
为了分析和评价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总结近10年相关实验文献,对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吹扫捕集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是测定挥发性有机物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回收率;质谱检测器的灵敏度高于其他检测器,是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的检测器.气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是目前较成熟的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以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本科生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针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创建多元化评估方式3个方面,讨论对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方案、措施和建议.经过2018—2020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现有研究多利用统计数据或者单一指标探讨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状况,但难以揭示研究区内部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本文选取2002—2020年的MODIS系列遥感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提取遥感生态指数并探究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综合地理探测器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绿度、热度、湿度以及干度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均高于50%,说明基于第一主成分提取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秦巴山区的
云南省蒋家沟是中国西南典型泥石流频发区,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和泥石流启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入渗过程的分析及其对泥石流启动过程的影响,对不同植被类型坡面的入渗特征及入渗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涉及较少.本研究对云南省蒋家沟裸地、草地、灌丛和林地的基本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比较,利用双环入渗法测定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通过4种入渗模型进行拟合并比较其在泥石流频发区的适宜性,分析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补充并完善了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4种
太行山区生态地位重要,过渡性地理空间导致生境多样,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生态补偿是解决区域间不公平、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目前太行山区的补偿方式多以“输血式”的横向或纵向财政支付为主,惠农性差,具有不可持续性,探讨可持续的“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是实现山区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太行山区河北段28个县为研究对象,测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并探讨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量”(GDP-ESV-EC)的分类原则,将研究区分为发展区
水沙变化研究主要关注径流和产沙总量的变化,对水沙变化的过程要素如降雨、径流和产沙三者间关系的演变特性的研究相对不足.赣江为鄱阳湖流域的最大支流,其输入鄱阳湖的水量和沙量均占总量的60%以上.赣江水沙变化驱动分析,过去主要以定性评估为主,只有少数研究采用了基于定量的归因分析.本文收集了赣江流域1970—2015年期间的水沙变化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水沙序列数据的趋势分析;基于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方法确定降雨、径流和产沙间关系的变异;借鉴“水文法”的思路进行了水沙变化的归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吉林省自然资源、湿地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的方案,即将该保护区的部分边界调整至与镇赉县的对应边界重合,将缓冲区、实验区中的社区用地和实验区中的基本农田用地划出保护区范围.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范围调整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减小为127482.21 hm2,核心区面积和缓冲区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大为43.46%和43.97%,实验区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减小为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