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走向成功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e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4日,全国最大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的学校管理论坛版主一笑了之给张刘祥发来信息:“您发表的帖子《且行且思——我的工作手记》被提为精华专帖!”他还在张刘祥的文章后面热情跟贴:“这个周末,花了半天时间把张局长在教育在线上的所有系列帖全部读完,心中只剩下感动。这年头,竟然还有一个副局长如此执着——且行且思!”
  
  倡导一种理念:读书应成为教师的信仰
  
  多年做基层管理工作,经常在学校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张刘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精神,甚至是不学习,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教育报刊、不读人文科技书籍。他认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不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不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情况,何以承担起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一代新人?
  在与众多教师的交谈中,张刘祥发现,一些教师不学习的最充足的理由是“没有时间”。而不学习,导致了教师本来就不怎么丰厚的人文底蕴更加单薄。事实上,据张刘祥观察,教师不读书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渴望,没有意识,没有习惯。如何激发教师们读书学习的热情?在深入调查后,张刘祥发现,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发表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的报告,提出“五项核心主张”,是评定优秀教师的基础,其中之一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要求优秀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学成员一起在教育政策、课程发展、教育方法等方面共同合作,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优秀教师认定标准所蕴含的理念:“以学习为本。”要想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就要以校为本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区,而最主要的是为教师构建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础,是要营造一种“人人读书”的浓厚氛围。张刘祥深刻地认识到,应该使教师们懂得,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基础。读书是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向“经师”、“能师”、“人师”的唯一途径。
  号召老师把读书看成是“一个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张刘祥副局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召开会议或者到学校进行调研,张刘祥都不忘记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谈论读书的话题,把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有哪些方面的认识和感受,与他们交流,他的现身说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他在全区发起了“营造书香校园”倡议,并且当作一项工程来对待。
  为了搞好这项工程,他身体力行地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环境。比如,每个学校都在醒目的位置悬挂起大幅标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走廊上、楼梯两旁挂有写着伟人、名人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的镜框,这些都给学校的师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二是提供保障。从2005年以来,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在充实好图书室的前提下,开辟阅读区,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书籍和场所。三是开展活动。读书没有活动是很难真正进行的,这就要求学校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活动,需要设计精彩有效的活动,来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四是成立组织。读书,仅有一般的号召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成立一些组织来强化,形成一种制度,这样才能持之以恒,许多学校都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秀洲区图书馆建设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图书馆正在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书香渐渐溢满每一所校园。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读书逐渐成为老师们的良好习惯并开始改变着师生的行为方式。
  
  践行一个信念:写作可以涵养人的精神
  
  从2005年8月20日注册教育在线,至2007年6月,在不满两年的时间里,张刘祥在教育在线上发表教育文章近300余篇,共计近100万字,《且行且思》、《求真与创新》、《理想与行动》、《与书为伴》、《走在新教育的路上》5个主题帖均被版主提为精华帖。《教师读书:没有任何借口》、《你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吗》、《用行动追寻理想》、《让教育随笔伴随教师成长》、《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中国的教育》、《校长何妨多些书生气》、《建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教育的希望在读书》、《学校不能没有书》等文章分别被多家知名媒体所刊发。
  2007年伊始,张刘祥在教师随笔专栏开设主题帖:《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他在首帖上这样写道:“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在这里,将记录我新的希望,新的思考,新的行动,还有新的收获。感谢各位朋友以往对我的鼓励与支持,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为着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到现在,张刘祥在该主题帖里发表文章已近100篇,该帖再次成为精品专帖。
  这么短的时间,何以取得如此累累硕果?
  2006年2月19日上午,张刘祥副局长在接受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主笔张伟涛先生的专访时,道出了个中缘由:之所以能够“喜获丰收”,是因为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把读书、写作作为提升自己水平的有效手段,坚持,坚持,再坚持。
  多年养成的良好习惯,使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读书,并把每天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长期的写作实践使他认识到,最有效、便捷、灵活的方式就是写教育日记。他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他在读书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经典著作其实就是教育日记,如《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正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在被邀请到一些学校做讲座时,张刘祥经常把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奉献给大家:“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
  张刘祥经常把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的成功之路介绍给大家。李镇西从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写班主任日记,除了星期日,每天晚上都把当天的教育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李镇西说:“写这样的日记,并不像有的老师想像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忍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每一天和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不觉得这需要什么‘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李老师认为,教师的写作要坚持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第二是“叙事性”,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样的写作,就是开发挖掘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的过程,这才真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张刘祥曾说过,李镇西的这种“需要”,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共同的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写教育日记,将教育中的故事记录下来,写下的远远不仅仅是文字,收获的是教育的智慧,是专业的发展,是教育的幸福。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涵养精神,超越自我。
  
  追求一个目标:让教师感受成功的幸福
  
  张刘祥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秀洲区所有的老师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人问他,你如何看待教师的幸福?
  他说,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还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诸如待遇不高、工作繁琐、心理压力大、社会要求高等等,这都是事实。但任何职业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在他看来,教师的职业具有任何一项职业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对其子女的成长十分有利。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称职的、优秀的父亲或母亲。而在当今中国,作为父母,还有什么幸福能够胜过自己子女的健康成长呢?
  他期望教师们更多地看到自己职业的优势,让我们试着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实的同时,也试图改变一下自己,多看到教师职业的优势,多感受教师生活的美好,从而唤醒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教育热情。他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是永恒的世界之一,它美好、快乐,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了与我们同在的和在我们之后仍将生活于其中的人,把它改造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这也应该是教师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
  他的理念正在影响着秀洲的教师们。友谊小学尤利芳老师说:“天底下最幸福的是教师!做教师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教师的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时时想念着教师,祝福着教师;学生的爱,也让我充溢着幸福的情感,鞭策我好好工作,充实每一天,努力前进。可以说,我虽然是一个小学教师,但我是世界上精神财富最富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有人又问,你如何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
  他说,虽然我是一个行政干部,但是,行政命令和硬性干预对于引领教师走向成功都绝对不会有任何作用。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只能依靠影响和带动。
  2006年2月15日,张刘祥在“教师随笔专栏”开设《秀洲新教育教师随笔专帖》,在首帖上他写了这样几句话:“行走教育,记录精彩。这里是秀洲新教育实验区教师的随笔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来耕耘。”在他的领导带动下,嘉兴市秀洲区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每天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在不断的反思中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
  张刘祥的投入,不仅在不断地提升自己,也在成就秀洲,甚至影响着全国教育战线上的许多热心人。浙江桐乡的徐建利老师读了张刘祥的文章后给他发来短信说:“张局长,阅读了您的文章,非常激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直以来,我都是痛苦孤独的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我发觉现实的教育只是培育出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一个个应试高手。在痛心之余,我想努力去改变些什么,结合自己的政教工作,我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之梦,但在现实中我碰了很多的钉子,而且遭至很多的反对之声,但是我始终未放弃我的理想。读了您的文章后,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必将会来到。”
其他文献
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管理过程。有效沟通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映湖小学建校于2007年9月,是小区改造配套工程学校。首批教师抽调自全区9所不同学校,他们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尽管他们业务能力优秀,但他们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禀赋。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团队,以沟通为手段优化人际关系显得尤
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近年来,人类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引发了全球变暖等诸多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存环境等造成了极大影响,已成为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  2020年9月,习
随着学校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高,各地学校纷纷制定各种各样的校规,以求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然而,有些校规不仅有违学生的实际需要,简直荒唐透顶。根据新闻媒体披露,某校学生跑着上厕所,触犯校规,有导致安全隐患之嫌,结果班级扣分,学校减分,学生灰头土脸地受到了校规的惩罚。无独有偶,在平时的调查了解中,我发现有些学校也存在上述问题,如,未经老师同意,不准抢着回答问题(这是为了维护课堂教学的秩序
谈到德育工作的体会,北京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结合十一学校近年来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德育的主体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德育观念。在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和他们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德育是肯定有解的。    是否无解    1.德育和基础教育都有隐忧。李金初校长认为,现在不光是德育的状况,而且基础教育的状况都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过度地追求升学指标,给学生
艾瑞咨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一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环比下降8.3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季度有所下降。从市场结构来看,B2B电子商务仍是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比达53.6%。2014一季度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仍占主导地位,整体占比达到八成,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过半;网络购物交易规模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的全国两会非同寻常,如何理解和把握政府工作报告对下一阶段的政策和部署安排?国务院新闻办2020年5月22日邀请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  据介绍,国际疫情形势在变化,国内疫情防控成果不断拓展,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变化。2020年政府工作报
一个学校为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平常对教师上班考勤比较宽松。自由久了,自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少数教师竟然这个理由、那个借口地请起长假来,或者落得个自在逍遥,或者在社会上另谋第二职业挣得一份外快。这让那些老老实实坚守岗位的教师红了眼,心中颇为不平。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上,导致大面积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心,不少教师消极怠工,拖拉闲散,对学校领导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心底存有一份“逆反”和“抵触”。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校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重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对占学校教师总数50—60%的“普通”教师(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还要高于这个比例)的专业发展该如何去抓?  所谓“普通”教师是相对于一些有“光环”的名优教师而言的,其实这部分教师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真正的中坚力量,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口碑(社会声誉)的好坏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天平,这小小的天平时刻掂量着老师的关注和尊敬。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各教学因素使教育效果最优化的过程。而学生的小小天平在这个过程中也用得最厉害,从当前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堂管理也是天平最易倾斜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管理的精髓,做到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天平摆平,体现每个学生课堂中的“自我”。    1.横向公平——在同伴中寻找自我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当办好“家长学校”被一些学校作为幌子加以炫耀的时候,当“以人为本”被许多人当作一个时髦的口号挂在嘴边的时候,当“科研兴校”被校长用以支撑门面的时候,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记者两次造访该校,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近距离接触交流,耳听眼见的许多动人故事让记者产生一种冲动:如此优秀的教育景观应该让更多人分享!或许,会有更多的教育有心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