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和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探究,懂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创新 积累 基础 兴趣 创造 动机
现代教育普遍强调要把过去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转变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发现型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和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创造性,作为一个认知范畴的概念,系指一种能力或特性。鼓励学生创新,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探究,懂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树立布鲁纳从“占有真理”到“追求真理”的学习思想,从学知识到做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注重知识积累,打好创造基础
生活中的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学习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要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有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不断提高素质。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思考和认识就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质的变化,就能探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材料的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就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也就越突出。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造性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如何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结论,教师千万不能照搬教材,而应注重创设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通过尝试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创造出“折”“比”“量”等操作方法,多角度参与“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结论形成的“再创造”过程,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爱好产生无限的热情,也产生勤奋的动力。小学数学内容充满了趣味性,它是以小学数学系列知识为基础,通过数学图形、数学游戏、数学歌谣、数学故事,以及丰富的、充满趣味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解题的技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故意神秘地说:“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老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学生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得到催发。
四、诱发创造动机,实现自主创新
小学生常常认为创造活动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即使从事创造活动,也往往信心不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与指导,使学生在初步的创造活动中品尝成功的滋味,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推动进一步的创造行为。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猜想”这一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可以对猜错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们是怎么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如果猜错了,有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多次错误或浅显的猜测导致得到正确结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实现自主创新。
五、指导学生参与,推动创造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拘泥于现成答案,而且往往统一于唯一的答案。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此基础上推动创造教育。数学教学不能是只要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是善于参与的前提。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力求让学生会看、会说、会想、会做。
第十二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一台压路机关轮直径0.8米,轮宽1.2米,工作时每分钟滚动10周,这台压路机工作1分钟前进多少米?工作1分钟前轮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接触此题,学生一片茫然。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压路机及其工作状况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够理解题目含义。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圆柱体甚至模型,然后作滚动演示,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前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前轮的10个底面周长是多少,后一个问题实际就是求前轮10个侧面积的和是多少。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分析,一下子就弄清了题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能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创新 积累 基础 兴趣 创造 动机
现代教育普遍强调要把过去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转变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发现型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和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创造性,作为一个认知范畴的概念,系指一种能力或特性。鼓励学生创新,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探究,懂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树立布鲁纳从“占有真理”到“追求真理”的学习思想,从学知识到做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注重知识积累,打好创造基础
生活中的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学习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要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有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不断提高素质。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思考和认识就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质的变化,就能探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材料的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就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也就越突出。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造性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如何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结论,教师千万不能照搬教材,而应注重创设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通过尝试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创造出“折”“比”“量”等操作方法,多角度参与“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结论形成的“再创造”过程,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爱好产生无限的热情,也产生勤奋的动力。小学数学内容充满了趣味性,它是以小学数学系列知识为基础,通过数学图形、数学游戏、数学歌谣、数学故事,以及丰富的、充满趣味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解题的技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故意神秘地说:“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老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学生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得到催发。
四、诱发创造动机,实现自主创新
小学生常常认为创造活动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即使从事创造活动,也往往信心不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与指导,使学生在初步的创造活动中品尝成功的滋味,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推动进一步的创造行为。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猜想”这一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可以对猜错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们是怎么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如果猜错了,有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多次错误或浅显的猜测导致得到正确结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实现自主创新。
五、指导学生参与,推动创造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拘泥于现成答案,而且往往统一于唯一的答案。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此基础上推动创造教育。数学教学不能是只要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是善于参与的前提。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力求让学生会看、会说、会想、会做。
第十二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一台压路机关轮直径0.8米,轮宽1.2米,工作时每分钟滚动10周,这台压路机工作1分钟前进多少米?工作1分钟前轮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接触此题,学生一片茫然。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压路机及其工作状况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够理解题目含义。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圆柱体甚至模型,然后作滚动演示,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前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前轮的10个底面周长是多少,后一个问题实际就是求前轮10个侧面积的和是多少。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分析,一下子就弄清了题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能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