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合是采莲人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羞花
  有人对我抱怨,当然也是开玩笑,说因我的《瓷夫人》流行,这一年瓷上美人无端贵了很多。一本小书,不过是些关于瓷器的随笔,并非专业著述,也没有什么惊人的或者值钱的藏品,如何就影响了市场价格呢?我很不信。
  事实上我手中也没有最好的瓷上美人。程、金、王都有画美人的佳构,珍稀得很,我看过图片,上手的机会都不曾有过,更不用说拥有了。其他画师,鲜有能与这三个人相颉颃者,有些人虽画美人,甚至引为强项,作品极多,但水平和自己比都有参差,差的多,好的少,优秀的更少,偶尔有精品,亦就算今人眼中的大师,被我辈追之不已。
  也是,古瓷器毕竟不可再生,好东西拥有一件是一件,机会稍纵即逝。
  《瓷夫人》的封面应该是件极品,周友松的美人背影,可与三大家相提并论,惜未露脸,是特点也是优点,却也不能不说是一点小小遗憾。
  汪章就是那种偶尔出精品的大师。
  在浅绛界有个共识,除程金王外,其他名头再好亦只能算二流。汪章通常被人视为二流画师之一。其山水花鸟,就我所见过的论,只能说还可以,不算动人。人物其实也说不上有多么好,但美人除外。
  汪章笔下美人是非常有特点的。也许他本来就只是专工美人,其余不过敷衍。
  近日偶得他一对帽筒,受伤极重,打有老锔,有的人物已被长冲破脸。但瓷上的一组美人吴带当风,如一队神仙。这样摆开场景,有极强故事感的作品,瓷上罕见,让我无端想到“簪花仕女图”那样的古画,虽时空远隔,风格相异,其中一点嗣续不绝而遥相递嬗的韵味却暗暗染透了我敏感的心,让我沉沦。
  无独有偶。不意又抱得他的一只单只帽筒(图1),也是画美人。不但画得好,品相亦佳,堪称完美。不仅在汪章,就是放在浅绛彩瓷的大范围内,也称得上一流之作。
  画上是一依牖看花的少女,面目端的干净,并无一丝媚色。圆圆脸,画得很大,不像当代女郎一味求瘦,求小,求狐狸,求几乎没脸。怎么形容她呢,直接看瓷就好,看了直接在心里描摹即可。实在要形诸文字,前人的词中都有了,少游,美成,甚至包括东坡,他们咏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吹彻小梅春透”,“宝鬓松松挽就”,“小唇秀靥,锁窗寒”,“人若梅娇”,“青梅如豆”……至于少游“鬓云松、罗袜。丁香笑吐娇无限”虽然也美,但那是写少妇了,已经没有瓷上女子这样的无瑕。
  说到鬓云,汪章的确擅写女子头发的所谓蝉动鸦飞之美,能在瓷上染出水墨韵味,那是一头如乌云般具有蓬松感的浓淡有致的美发,衬得一张粉脸格外动人。但瓷上美人脸却并未敷粉,以瓷为底,烘以极淡的水彩,脸呈玉色,分明是一张清水脸:天然样,并没有淡淡妆。冰肌玉骨,均从娘胎中带来。这样的脸被云鬓衬着,更是美到极致。
  所以我说以瓷为笺更胜缣素,瓷的釉色之美,不啻最细嫩的女人肌肤,只须描上眉眼,画上衣饰,就是绝代佳人。汪章的实践,充分证明美瓷宜画美人,其运用之妙,亦可以让我们明白脂与粉其实是很脏的。怀抱帽筒在清光下转折,在某个角度,能看到美人如美玉般干净通透,嫩到几乎吹弹得破。便生怜惜之意。
  在这样细美的瓷上,汪章有意放大了美人脸,让我们看到仿佛可以一根根数得清的蛾眉,娇柔的樱唇,清澈的秀眼……亦明白以前无从想象的所谓“鼻若悬胆”,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牖外花,是梅?是杏?是桃?是樱?总之是蔷薇科的一种,带着春的嫩寒,绽放在女子身边眼前。我忽然想到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实人花无涉,花有何羞?这都是人的杜撰。因为在人的眼中,惟有人最美,所以我们想象世间万美皆因人美而羞。
  美哉汪章,宜永宝之。
  前身合是采莲人
  终于有幸得到一件海林。
  海林在浅绛彩瓷的那些画师中是个另类,惟他富有传奇色彩。一直心向往之而无从拥有,甚至连上手的机会都难找到。随着藏家对他的认识日渐加深,其作品也一天天贵了起来。贵到我根本不去想它。
  所以,有了一件,便满足了。
  但这样的一件就算不是海林,我亦爱到极点。
  不但没见过这样的海林,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三大家,更不用说这样的其他画师。这样一大片荷叶随心在画上打圈圈,我只见过冬心。当年见到这样的冬心,我心中亦有一震:怎么画儿还可以这样画的!
  冬心的画常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入微会心。他不拘一格。
  又想一想,这样的画除了冬心,也只有海林。海林也不拘一格。
  常见的海林,多为松下高士,亦有花鸟山水,笔墨潇洒,随意涂之,与常人大异其趣,画中有骨,极耐赏玩。这一幅却恬淡之极,柔润之极,一片淡绿荷叶,几点淡粉荷花,采莲船中坐一背身女子,想必亦清姿淡雅,船行水中,水倩瓷润,于瓷上画莲画荷画美人,岂非天作之合,都不用无端去描几根水纹了(图2-1)。忽然想,冬心惜未画瓷,如以瓷为水,他的荷花又该有多么好看!
  是以又想到吴梅村:前身合是采莲人……这瓷上的女子,真是圆圆的前身吗?背后题诗“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图2-2),虽是宋人的句子,却道尽“忘却来时路”的圆圆的命运,当不是巧合。
  海林姓顾,顾宝珊,据说是晚清画坛的一个小名头,亦有纸绢传世。但因画瓷我才知道他的。纸绢在他平平,瓷上他却是个鬼才。我说海林是瓷上的异类,这幅湖上小景又是海林画中的异类,可谓异上加异,奇中有奇。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孟喜元,男,汉族,1943年9月生,籍贯为河北省曲阳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原主任,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  近日,《收藏界》杂志社高社长邀我为蔡元培先生造像,心里感到很荣幸,随即愉快的接受了此任务。  通过多次搜寻关于蔡元培的资料,之前我对蔡元培先生了解只是肤浅,此次便详
期刊
汤清海  1935年生,毕业于广州美院,师从黎雄才、关山月,曾任齐白石纪念馆首任馆长,现为中国美协会员。  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汤先生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以祖国的名山大川为画,构建起一种“铜山铁松”的山水意向,彰显出一个山水画大家的风范,为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本刊将推出系列文章介绍其作品,敬请关注。  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说:“花鸟(画)虽无南北宗派之分别,然实可以徐为花鸟画之南宗,
期刊
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5月4日,“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在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籽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形佩,因其材质珍贵、形体个大、纹饰精美、存世罕见而倍受观众青睐,更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来自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河所产一级白籽料,不规则
期刊
家居江苏连云港的武先生一次到街头的玉器店“淘宝”,随手拿起一块“玉石”,握在掌心顿觉“玉石”变亮。老板朱某忙说,“好玉通人性,你一挑就是精品。”可武先生觉得“玉石”的背面不太光洁,怀疑不是好玉。朱老板对李先生的质疑,却道出这样的故事:这是刚出土的战国玉。那时打磨工具落后,玉器表面都不太光洁。这块玉表面粗糙,是年代久远的象征。“你也知道,国家对出土文物管得严,我们这买卖不敢敲锣打鼓地做。否则别说18
期刊
刘益谦连刷24次银行卡,然后用价值2.8亿元人民币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喝茶。原来,富豪都是这样玩的。  企业家的收藏有着诸多相似点:他们永远盯着拍场上最高昂且稀有的几件拍品,也永远在追求一种“人无我有”的尊崇感。另一方面,随着内地收藏家们收藏视野的拓宽,炫富早已不是他们收藏的诉求,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尊重、传承文化成了他们新的旨趣。也因此,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如龙美术馆、昊美术馆、证大喜玛拉雅、今日美术
期刊
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花园民俗博物馆,其玉器收藏品中有几件明清玉帽花(图1-图4),温婉典雅,是当时富裕人家女性最喜欢的帽饰。从包浆来看,这4件帽花都是传世品,不是生坑器。  和田白玉梅花纹帽花(图1),直径4.8厘米。花朵为双层叠雕,上层6瓣错压下层6瓣,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花形吉祥,作为帽饰,一定深受主人喜爱。这款和田白玉帽花将白玉的“纯洁无暇”气质彰显出来,淡雅的色彩给人以“素”的感觉。试想,在
期刊
陕西兴平市博物馆馆内藏有一尊体型高大、神情庄重的玉石造像,这就是被世人尊为“太上老君”的道教创始人李耳造像。  老君造像玉石质地,圆雕。通高124厘米,宽80厘米,座高43厘米,直径80厘米。造像面容丰腴,目光平视,双耳垂肩,神态端庄慈祥,恬静、自然。身着圆领开襟道袍,腰束帛带,结跏趺坐于石台之上。左手自然置左膝盖上,右手残佚。圆形须弥座。造像背后竖刻楷书铭文42字:“大明嘉靖元年四月吉旦重勒太上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各种手串饰品,不仅包括市场常见的紫檀、花梨等木质手串,还有琥珀、蜜蜡、水晶、宝石等材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手串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来修饰自己,使优雅、知性、温柔在腕间流露,更重要的是,手串还可以使一个人的信仰、修养、风格和爱好得到外化。因此,手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喜爱、把玩和收藏。小小的手串、手镯,负载了传承已久的配饰文化,也成就了文玩市场的一门大生意。 
期刊
自晚清开始,由于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影响到了紫砂行业,紫砂壶开始了它的高度商品化之路。这一时期,自营的小作坊和各地的紫砂商号如雨后春笋般迅捷地发展起来。当时主宰宜兴紫砂生产的已非当年的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而是在各地,主要是上海的一群工商实业家。他们所定制的壶上开始印有店号商标,紫砂产品上既有“注册商标”,又有制作者的名字。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开设陶器商号销售紫砂器。这些
期刊
近日,一位书法家在微博上晒联合国秘书处授予的“百年文艺巨匠”证书,引发媒体和民众的质疑。据报道,该书法家还曾获“世界文化遗产AAA级金奖艺术家”证书及“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称号。  业内人士透露,这种“世界级”、“亚洲级”的“大师”如今极为泛滥,就差“宇宙大师”还没有出现了。那么,这些“世界大师”到底采取怎样的运作手法来糊弄民众并盈利?他们为何能屡屡“得手”?收藏者要如何正确对待名头和作品?且看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