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asea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迅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模式,更多有条件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近年中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该说,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问题的症结,又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没有适时发生转变,一定程度地脱离了社会需求或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是直接相关联的。质言之,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供需关系上的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本身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制定科学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学校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如果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培养人”(培养的方式途径)两方面问题,那么,这两者的综合就构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门人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单一型人才轻复合型人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弱。随着各种新学科领域的创立,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具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尽可能多的专门知识,具有进行跨学科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改变僵化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不同层次高校只有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层,才能真正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和学生个人的充分发展。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改革尝试。特别是2007年,学校在广泛调研、认真研究、深入论证、反复审核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整体设计思路和要求,用半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着眼于大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按照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育4大模块,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做了精心设计,尤其是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大大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凸显了“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向多样化和多适应性方向的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架
  
  构建和完善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如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更多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这其中,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素质是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素质改善则往往成为能力提高的条件,能力又体现为一种现实力量。基于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校在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努力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科学组织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非教学途径等各要素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制约的实践过程的系统性。
  
  1.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复合型人才智能发展
  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壁垒,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专业建设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社会竞争力;二是如何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复合型人才智能的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新增了21个专业、31个专业方向,初步构建了“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框架。2007年初,学校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又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十一五”时期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强调充分依托现有优势或特色专业,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与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相适应。学校把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作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以使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知识相关度;注重凝练专业特色、延伸传统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层次,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
  为了促进专业的特色建设和优势体现,学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依据不同类型专业实施滚动支持的原则,在北京高校中首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学校的专业特色化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已拥有市级品牌专业9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美术学、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等专业在相关专业网站分别排名全国第一、第二、第三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则跻身全国前5%,并初步涌现出世界历史等多个特色专业。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开展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点评审中,一举获得两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也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专业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2.推进课程体系的基础化、综合化、结构化,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课程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构件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而课程体系则是对专业的直接界定,是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外在体系。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方面主要是知识的层次结构,分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个层次;横向方面主要是专业知识层次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量的多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统一、技能培养与素质提高统一,因而建立基础化、综合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便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学校主要从6个方面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一,强化通识教育,统一构建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师教育6个系列在内的全校性通识课程体系。第二,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为原则,跨学科组建了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群。第三,在进一步巩固、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统一了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并根据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教师培养特色,在设置不同系列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第四,规范和支持各专业为非本专业学生开设多层次、多类型的辅修课程,以及各类提高性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第五,丰富课程类型和资源,鼓励各专业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第六,启动探究式课程建设,开设小学分课程,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推进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的转化。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精品课程建设乃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学校十分注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学校按照“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目标,着重从7个方面抓实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即: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设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大力建设,目前学校已构建起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一体化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并成功建设了7门国家精品课程、1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28门校级精品课程。它们在学校以课程建设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整合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既要关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又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及其工作技能的获得。实践环境的建设,正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各类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通过建设高水平学生实践平台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模式的改革,开展多层次学生创新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并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2007年,学校成功获批“21世纪音乐教育”、“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专业”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在更高层次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赢得了新的空间。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增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继2006年“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又申报成功“地理科学与技术”、“化学”两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经教育部的严格评审,“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学校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强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本科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也推进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改变了学生实践难、实践弱化的现象。目前,学校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度化方式不断规范和强化实践环境建设,并以平台化方式构建更加稳定、受益面更广的学生教育实习(践)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以使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实践技能,对社会更加了解,进一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行主辅修制,扩展学生专业范围与知识结构
  主辅修制作为因材施教原则而推行的选课制度,提供了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从不同专业大类中选择一两个专业作为辅修的机会。通过主辅修制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跨系、跨专业修课空间,而且还可以由此避免专修制下知识面过窄的不足。近年来,学校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出台制度,大力推动各专业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本、专科层次的各类辅修专业,并且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以扩展知识、培养能力为中心,制定了完整的本科生辅修专业培养方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专业。主辅修制度的推行,既扩展了学生的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职业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将来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优势。目前,学校已开设了10多个辅修专业,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每年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超过3,000多人次。
  
  5.丰富非教学培养途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非教学培养途径是承载课程教学难以独立完成的那一部分培养任务的重要教育手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驾驭知识、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培育学生具有健康心理与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其积累形成的大学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文化、科技、道德和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常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燕京论坛”,实施“校外名师讲学计划”,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学科前沿性课程、举办系列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普及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或科技竞赛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一些具有科研创新潜力的学生,学校还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了“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新项目”和“本科生校外访学计划”。所有这些举措,对鼓励学生开展面向实际、以训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都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着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又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出发。此外,还应注重专业特色与优势,突出个性,强化特色,才有可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前景。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统计分析了烟台生啤销量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得出:气温与生啤销量密切相关,但两者季节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差异;高温天气里白天降水对生啤销量影响很大.根据生啤市场的需求,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这为高校加强领导班子治校理教能力建设、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学校教育事
期刊
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的洗礼,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仅仅有一份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是不够的,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那么,怎样实现成长呢?  勤于学习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是向书本学习。  读哲学书籍,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一些哲学书籍,可以使我们辨证地看待教学、看待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使我们
2004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肿瘤学家吉迪恩·雷肖比(Gideon Rechavi)和同事们比较了所有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和对应的信使RNA序列,信使RNA(mRNA)携带着基因制造蛋白质的所需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毕业生的热情关怀。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北方工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无德难为师,为师先立德。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殷切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模范,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北京理工大学在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进程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形成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它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外在条件主要来自教师的创设,内在条件主要来自学生自身。  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外在条件  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较多的时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周密的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精心预设,为巧妙的生成创造可能;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上下工夫,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分析学情 精心备课  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前,第一次备课我是针对学生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静下心来思考,才意识到,这节课要参加北京市民族杯教学大赛,所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559万,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人们在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具有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为要占据全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以上的庞大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而忧心忡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每名毕业生及其家长的现实问题,是大学校长要破解的一道难题,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一大问题。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领导高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