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浙美景,钟灵毓秀,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不朽诗作。纵观中国文学史,江浙更是名人辈出,甚至被历代文人骚客视为精神故里。8月9日,治愈系文旅实践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以下简称《还有诗和远方》)在浙江卫视播出。
节目制片人高雅介绍,主创团队通过对浙江当地人文内容的发掘,将充满“烟火气”的旅行元素和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希望观众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体会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
基调:行在画中 体悟历史
《还有诗和远方》首期来到浙江新昌,寻访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足迹,欣赏李白笔下的天姥山风光。华少、张绍刚、胡海泉携手郦波、尚雯婕,共同感受美丽中国、诗画浙江。
不同于浙江卫视主打的诸多强赛制综艺,《还有诗和远方》没有紧凑的任务环节,嘉宾行走在岁月雕琢的江南村巷,感受当地历史文化,随性走入路边小店,与当地居民攀谈。游客的视角,舒缓的节奏,嘉宾的自身感受和相互交流构建而成的轻松氛围,构成《还有诗和远方》诗意、质朴的气质。
高雅表示,传统文化节目创作,容易出现纪录片式的文化元素解构和展现,令观众产生疏离感,觉得内容与自己无关。文旅真人秀则容易落入娱乐化的怪圈,过于注重主持人的关系和娱乐性设定,缺乏人文关注。“我们希望将嘉宾在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展现当地文化特性,以及历史积淀对人文民风的影响。”
譬如,浙江临海县在很多观众眼中是一座典雅的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生活节奏悠闲而舒缓;其实这里曾经是戚家军的主要驻地,也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主战场。节目中,嘉宾在展现当地美食、美景的同时,也呈现了温婉的江南人敢于为家国献身的刚烈性格。
“节目通过当地情、景、人及嘉宾的个人思考,将浙江的文化元素与文旅内核相结合,达到观众伴随嘉宾视角同行、同见、同听的效果,进而寻找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主创团队通过节目,将嘉宾行走过的历史文化线路巧妙地‘安利’给观众,完成综艺与文旅之间的破题表达。”高雅表示,节目组并不苛求观众在观看“新昌篇”后,就能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出来;但希望能够通过嘉宾的视角及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让观众感受到诗歌背后蕴含的意境,感受到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以及诗词中蕴含的精神主题。
韵味:文化落地 感受传承
观众通过嘉宾视角感受“远方”的风景和人文之美,通过贯穿其中的“诗歌”实现古今情感交融,“诗”和“远方”两大主题元素直观展现在观众眼前,并在综艺与文旅之间形成呼应。
诗歌是《还有诗和远方》贯穿古今的情感表达载体之一,即将诗词歌赋与文化、景色和美食相融合,以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传达。首期节目中的天姥唐诗宴,以及天姥山日出观景等,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地与诗词文化的紧密联系。
此外,节目组还对“诗”元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专门设计了面向普通观众的诗歌征集活动,并在节目中朗读优秀作品。
高雅将该环节视为节目在文化落地方面的尝试。与以文物或历史古迹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不同,主创团队希望《还有诗和远方》呈现的文化元素是普通观众能够直接触碰和欣赏的,希望借此寻找文化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不同地域、不同群体观众,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形成社会层面的精神共振。“从每期的主题立意出发,通过呈现的每种美食、每处景点,甚至每位当地人,回归到想要探索的话题和观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此外,主创团队还希望节目能够借古通今,寻找到古今对话的途徑。节目中,李白对偶像谢灵运的仰慕和尊敬,在当期嘉宾中形成关于偶像力量的讨论。以偶像为榜样,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种不同时代的精神共鸣,形成跨越时空的交感,达到古今对话的目的。
思索:文旅元素 年轻表达
年轻态呈现,一直是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难点之一。《还有诗和远方》主创团队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内外两个层面寻求解决路径。
内在方面,团队认为,当下年轻观众对于强代入感的走心综艺接受度很高,优质文化类节目已经能够吸引不同年龄观众。高雅介绍,相较5—10年前,现在的年轻观众对于深度内容的观看需求大幅提升。观众好感度较高的网络节目开始以《十三邀》《圆桌派》《奇遇人生》等文化类节目为主,不再唯娱乐至上,“这种趋势也给了节目组信心。”
外在方面,团队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做足文章。如,节目融合了时下热门的直播形式,推出4场专项直播活动,助力当地农产品和文旅产品销售。高雅表示,节目组希望通过“直播”这种年轻人接受度更高的方式,跨屏推介内容和产品。
节目组在主持人的选择及综艺呈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年轻态考量。华少和张绍刚组成的“互怼CP”在年轻受众中拥有较强影响力,二人的主持风格和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放松状态,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此外,节目组还面向全网征集攻略,将节目拍摄路线分为“本地人路线”和“外地人路线”,在满足不同观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让节目与文旅结合得更为紧密,增加节目可看性。
节目制片人高雅介绍,主创团队通过对浙江当地人文内容的发掘,将充满“烟火气”的旅行元素和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希望观众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体会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
基调:行在画中 体悟历史
《还有诗和远方》首期来到浙江新昌,寻访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足迹,欣赏李白笔下的天姥山风光。华少、张绍刚、胡海泉携手郦波、尚雯婕,共同感受美丽中国、诗画浙江。
不同于浙江卫视主打的诸多强赛制综艺,《还有诗和远方》没有紧凑的任务环节,嘉宾行走在岁月雕琢的江南村巷,感受当地历史文化,随性走入路边小店,与当地居民攀谈。游客的视角,舒缓的节奏,嘉宾的自身感受和相互交流构建而成的轻松氛围,构成《还有诗和远方》诗意、质朴的气质。
高雅表示,传统文化节目创作,容易出现纪录片式的文化元素解构和展现,令观众产生疏离感,觉得内容与自己无关。文旅真人秀则容易落入娱乐化的怪圈,过于注重主持人的关系和娱乐性设定,缺乏人文关注。“我们希望将嘉宾在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展现当地文化特性,以及历史积淀对人文民风的影响。”
譬如,浙江临海县在很多观众眼中是一座典雅的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生活节奏悠闲而舒缓;其实这里曾经是戚家军的主要驻地,也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主战场。节目中,嘉宾在展现当地美食、美景的同时,也呈现了温婉的江南人敢于为家国献身的刚烈性格。
“节目通过当地情、景、人及嘉宾的个人思考,将浙江的文化元素与文旅内核相结合,达到观众伴随嘉宾视角同行、同见、同听的效果,进而寻找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主创团队通过节目,将嘉宾行走过的历史文化线路巧妙地‘安利’给观众,完成综艺与文旅之间的破题表达。”高雅表示,节目组并不苛求观众在观看“新昌篇”后,就能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出来;但希望能够通过嘉宾的视角及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让观众感受到诗歌背后蕴含的意境,感受到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以及诗词中蕴含的精神主题。
韵味:文化落地 感受传承
观众通过嘉宾视角感受“远方”的风景和人文之美,通过贯穿其中的“诗歌”实现古今情感交融,“诗”和“远方”两大主题元素直观展现在观众眼前,并在综艺与文旅之间形成呼应。
诗歌是《还有诗和远方》贯穿古今的情感表达载体之一,即将诗词歌赋与文化、景色和美食相融合,以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传达。首期节目中的天姥唐诗宴,以及天姥山日出观景等,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地与诗词文化的紧密联系。
此外,节目组还对“诗”元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专门设计了面向普通观众的诗歌征集活动,并在节目中朗读优秀作品。
高雅将该环节视为节目在文化落地方面的尝试。与以文物或历史古迹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不同,主创团队希望《还有诗和远方》呈现的文化元素是普通观众能够直接触碰和欣赏的,希望借此寻找文化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不同地域、不同群体观众,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形成社会层面的精神共振。“从每期的主题立意出发,通过呈现的每种美食、每处景点,甚至每位当地人,回归到想要探索的话题和观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此外,主创团队还希望节目能够借古通今,寻找到古今对话的途徑。节目中,李白对偶像谢灵运的仰慕和尊敬,在当期嘉宾中形成关于偶像力量的讨论。以偶像为榜样,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种不同时代的精神共鸣,形成跨越时空的交感,达到古今对话的目的。
思索:文旅元素 年轻表达
年轻态呈现,一直是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难点之一。《还有诗和远方》主创团队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内外两个层面寻求解决路径。
内在方面,团队认为,当下年轻观众对于强代入感的走心综艺接受度很高,优质文化类节目已经能够吸引不同年龄观众。高雅介绍,相较5—10年前,现在的年轻观众对于深度内容的观看需求大幅提升。观众好感度较高的网络节目开始以《十三邀》《圆桌派》《奇遇人生》等文化类节目为主,不再唯娱乐至上,“这种趋势也给了节目组信心。”
外在方面,团队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做足文章。如,节目融合了时下热门的直播形式,推出4场专项直播活动,助力当地农产品和文旅产品销售。高雅表示,节目组希望通过“直播”这种年轻人接受度更高的方式,跨屏推介内容和产品。
节目组在主持人的选择及综艺呈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年轻态考量。华少和张绍刚组成的“互怼CP”在年轻受众中拥有较强影响力,二人的主持风格和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放松状态,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此外,节目组还面向全网征集攻略,将节目拍摄路线分为“本地人路线”和“外地人路线”,在满足不同观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让节目与文旅结合得更为紧密,增加节目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