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论古典教育——兼议新旧教育学之争及其对教育科学的推进

来源 :现代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尔巴特关于古典教育的思考主要包含在他对教育性教学的整体建构之中,“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概念则是我们理解其古典教育理念和实施路径的关键点.赫尔巴特对古典时代的回溯旨在反思和改善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的教育和教学境况,旨在推进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古典教育是作为“整体”之教育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始终要以教学育人的整体性为基础,以人的自然禀赋和“思想范围”的完善发展、儿童世界的完整性为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古典作品在审美地描述和展示世界方面具有的特殊优势,能够将儿童引入人类精神发展的整体进程之中并使之受到教化.赫尔巴特关于古典教育的主张也在客观上回应了当时著名的新、旧教育学之争,他通过抓住多方面兴趣的整体性这一教育的核心关切,将双方的优势汇入到教育科学的时代趋势之中.
其他文献
学术性影评作为电影评论的话语标识,考察其场域流变可窥见相关主体对批评话语权力、 影评文化资本的争斗与掠夺,亦可镜鉴当今媒体化场域视阈下,网络影评对学术性影评权力分化致其专业权威与功能意义失衡之事实.为摆脱现实困境,学术性影评可从空间、主体、话语等方面寻求突围路径,譬如重构影评场域、重塑主体身份、调适话语惯习等,这对提高学术性影评场域自主性和维持影评文化场的话语秩序深有意义.
功勋党员是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前进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要厘清功勋党员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明确功勋党员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着引领、担当、冲锋和指引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这需要我们在营造浓厚氛围、深刻挖掘故事、创新方式方法、宣传先进典型等多个方面推进功勋党员的先进事迹和伟大建党精神星火燎原、赓续相传,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实事求是融汇贯通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之中,凝聚升华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之中,吸收运用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自身建设之中.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真理光芒、散发价值魅力、彰显实践本真.准确理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对实事求是的探索与发展,有利于新时代领导干部践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端正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工作主动权、在学习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践
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站在新起点,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是全面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凝聚磅礴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新疆篇章的必然要求.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要弄清楚其理论脉络、现实依据以及基本路径.
同为现象级海外华裔电影,《摘金奇缘》 和 《别告诉她》 以既相似又各有侧重的方式,再度打开了自《喜福会》以来关于海外华人的影像文化空间.从电影史角度看,两部影片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跨族裔电影运动以及离散理论形成了呼应,标志着中国第二代移民对世界电影进程的参与和丰富.另一方面,两部影片均源于中华文化源流之上的跨文化实践,又自有其独特的姿态和价值,仅凭来自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是无法尽述的,而原生的更具包容性的“第三极文化理论”,或许对上述文化实践更具阐释性.
电影凭借其广泛的传播力与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电影的海外传播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国家对该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根据内容特征分类,目前中国向海外传播的电影主要分为四类:古装与奇幻类、变迁中的中国与社会问题类、爱情与喜剧类、新主流电影类,向海外观众分别呈现了充满想象的奇观中国,变迁中的现实中国,浪漫的爱情中国与轻快的喜剧中国,以及崛起的负责任中国等形象.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内容日趋多元,然而审视海外媒体对中国电影的评价,问题仍旧明显.除了电影自身的创作短板,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史面临危机.这既是学术危机,也是受众危机,而教育史学的危机根本上由后者引发.教育史学自产生以来,只是服务于师资培养,研究成果也只与少数人相关.仅仅面对少数机构、群体的教育史学,学科影响力有限,进而使得研究经费不足、研究人员减少,导致产生学术危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公众史学,其研究取向可概括为书写公众的史学、公众消费的史学、公众建构的史学三个方面.一方面,公众史学将公众群体或普通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使公众本身成为历史学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解决历史学受众
作为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争论的遗产,思辨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教育领域中的固有局限与现实后果提供了一种关联理论下沉与经验向上的中层契机.但是,具体来看,这一思路在为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合法性的同时,仍有两个关键问题有待商榷:一是教育领域的中层理论何以产生,二是中层理论何以履行沟通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承诺.因此,以中层理论为视角,从生成日常生活的课堂实践、形成问题层次的课堂观察以及作为研究视角的课堂情境三个维度完成对课堂研究的中层性质确证,并在此基础上将行动立场落脚于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向建构,提出自下而上发展
通过去重筛选,以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近十年间“研究生学习投入”或“硕士学习投入”为主题的15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数据发表年份、研究机构、作者、热点关键词等采用CiteSpace工具进行绘制图表呈现,通过对当前研究发展及趋势进行深描思考,力图为今后我国研究生学习投入研究领域提供意见建议.研究结论如下:研究生学习投入发展从2011年起受到关注,经历了萌芽、飞速发展到如今逐步深化的过程,相关学术研究呈上升态势,当前领域存在研究专精程度有待提升,高校及学者之间欠缺合作交流,自身领
科研项目是市州电大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先导,是市州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市州电大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是市州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市州电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助力器.市州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中科研项目工作还存在缺乏科学的定位、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项目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科研与项目队伍水平还较滞后、科研和项目建设经费来源窄小、科研项目成果数量和档次偏低、推广和转化率低等不足.需在确立科研与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先导地位、加快科研和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加大科研和项目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强科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