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朋友看到上海方言大热,就开始搜集方言童谣,前几天打电话问我:“三三摸亮,摸到天亮”是什么意思?
哦!连这个也逮住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唱的,不过要是被大人听到,就会遭来一顿训斥:“黄色下流。”它下流在哪里?大人又说不上。我也是多年前看了一本书后恍然大悟的,原来“三三”是上海人对日本妓女的一种通称。
话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少日本人来到上海淘金,“先头部队”倒是日本妓女,时称“唐行妇”。资料显示,早在1880年,上海的唐行妇就在300人左右,而唐行妇中有位高级妓女,名叫“三三”,是艳帜高张、芳名鹊噪的“名校书”,很受中外嫖客赏识。后来,三三就成了日本妓女的代名词。怪不得家长不允许孩子随口瞎唱这则童谣。
接下来又不小心发现,像三三这样的高级妓女并不多,绝大多数日本妓女都是栖身小客栈,晚上站街拉客,稍有发展,即进入茶馆酒楼。在清末民初作家的文章里,有不少关于她们的描述。后来,也许感到有损国体,日本驻沪领事馆官员对“唐行妇”进行管理和查禁,但这一现实到抗战烽火燃起,仍是公开的秘密。
接下来我还想说一个细节,当时上海的繁华程度超过东京,“发展机会”多多,所以成千上万的东洋女人就跟着太郎次郎来了。但她们大多从乡下来,说话声大,没遮没拦,穿着和服和木屐从轮船上下来,江风一吹,大腿走光,极不雅观。到了虹口,行进在路上也突如其来地大惊小怪,令上海市民侧目。为此,日本驻沪领馆特意颁布了《居留民心得规则》等一系列条文,其中专门约束规定妇女的条目就有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露腿露臂、不准女扮男装、不准折取花园或路旁的花木、不准秘密卖淫或介绍卖淫……
朋友明白了吗?进入上世纪三30年代,虹口一带多浪人、多酒鬼、多日籍妓女的慰安所,是有渊源和基础的。“唐行妇”在虹口走过,被日本史学界视为“日本女性的性哀史”。
自然,东洋女人在虹口走过,也不止一种姿态。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虹口的日侨越来越多,据称有三十万之众,为了生存生活,日本人也有开门七件事,所以东洋女人就在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菜场——三角地菜场设摊做买卖了,最盛时在底层有了近百只摊位。日本商人每天从长崎运来新鲜的蔬菜和鱼,让侨居上海的同胞“咪西咪西”。那些从长崎鱼码头批来的真鲷和金枪鱼,运抵上海时湿淋淋的似乎刚刚出水呢。当然,日本鱼市的价格波动,也敏感地影响到三角地的价格。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侨气焰也随之嚣张,在日军庇护下的日本商人在三角地菜场不断扩张,挤占了俄僑的摊位,又增设了豆腐店、水果行、馒头店、酒店和烤鳗店等,简直就像一个小型超市。
在日本侨民与中国人近距离混杂的那个岁月里,在三角地菜场叫卖鲜鱼的东洋婆给虹口居民留下深刻印象,她们被称之为“欧巴桑”,泛指性格开朗、说话直爽的女人,但在上海人的语境里也有点“十三点”的意思。她们嗓门大,脸庞通红,眼泡虚肿,身穿沾有鱼鳞和污血的和服,常常又是罗圈腿,形象实在不敢恭维,同时也喜欢传播小道消息。1944年后,当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来自横滨、神户的商船越来越少,个别有能耐的欧巴桑还能从驻沪部队里搞来黄糙米,做成黄瓜寿司卖给偷偷跑出军营的日本娃娃兵。
日本战败后,上海的日侨纷纷关了商店,停了生意,三角地菜场里的欧巴桑也仓皇收摊。老上海还记得那段时日,生活在底层的日侨则在北四川路两边摆摊叫卖生活物资,今天拍卖行里偶尔露面的浮世绘,说不定就是那个当口流出来的呢。
今天,虹口区已是上海的商业副中心,但日本房子在多伦路上还留下几幢。对了,鲁迅公园也找不到韩国青年尹奉吉用炸弹刺杀白川义和重光葵的弹片了。纪念尹奉吉而建造的梅亭还在,建议大家游玩鲁迅公园时不妨寻过去看看。
哦!连这个也逮住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唱的,不过要是被大人听到,就会遭来一顿训斥:“黄色下流。”它下流在哪里?大人又说不上。我也是多年前看了一本书后恍然大悟的,原来“三三”是上海人对日本妓女的一种通称。
话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少日本人来到上海淘金,“先头部队”倒是日本妓女,时称“唐行妇”。资料显示,早在1880年,上海的唐行妇就在300人左右,而唐行妇中有位高级妓女,名叫“三三”,是艳帜高张、芳名鹊噪的“名校书”,很受中外嫖客赏识。后来,三三就成了日本妓女的代名词。怪不得家长不允许孩子随口瞎唱这则童谣。
接下来又不小心发现,像三三这样的高级妓女并不多,绝大多数日本妓女都是栖身小客栈,晚上站街拉客,稍有发展,即进入茶馆酒楼。在清末民初作家的文章里,有不少关于她们的描述。后来,也许感到有损国体,日本驻沪领事馆官员对“唐行妇”进行管理和查禁,但这一现实到抗战烽火燃起,仍是公开的秘密。
接下来我还想说一个细节,当时上海的繁华程度超过东京,“发展机会”多多,所以成千上万的东洋女人就跟着太郎次郎来了。但她们大多从乡下来,说话声大,没遮没拦,穿着和服和木屐从轮船上下来,江风一吹,大腿走光,极不雅观。到了虹口,行进在路上也突如其来地大惊小怪,令上海市民侧目。为此,日本驻沪领馆特意颁布了《居留民心得规则》等一系列条文,其中专门约束规定妇女的条目就有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露腿露臂、不准女扮男装、不准折取花园或路旁的花木、不准秘密卖淫或介绍卖淫……
朋友明白了吗?进入上世纪三30年代,虹口一带多浪人、多酒鬼、多日籍妓女的慰安所,是有渊源和基础的。“唐行妇”在虹口走过,被日本史学界视为“日本女性的性哀史”。
自然,东洋女人在虹口走过,也不止一种姿态。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虹口的日侨越来越多,据称有三十万之众,为了生存生活,日本人也有开门七件事,所以东洋女人就在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菜场——三角地菜场设摊做买卖了,最盛时在底层有了近百只摊位。日本商人每天从长崎运来新鲜的蔬菜和鱼,让侨居上海的同胞“咪西咪西”。那些从长崎鱼码头批来的真鲷和金枪鱼,运抵上海时湿淋淋的似乎刚刚出水呢。当然,日本鱼市的价格波动,也敏感地影响到三角地的价格。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侨气焰也随之嚣张,在日军庇护下的日本商人在三角地菜场不断扩张,挤占了俄僑的摊位,又增设了豆腐店、水果行、馒头店、酒店和烤鳗店等,简直就像一个小型超市。
在日本侨民与中国人近距离混杂的那个岁月里,在三角地菜场叫卖鲜鱼的东洋婆给虹口居民留下深刻印象,她们被称之为“欧巴桑”,泛指性格开朗、说话直爽的女人,但在上海人的语境里也有点“十三点”的意思。她们嗓门大,脸庞通红,眼泡虚肿,身穿沾有鱼鳞和污血的和服,常常又是罗圈腿,形象实在不敢恭维,同时也喜欢传播小道消息。1944年后,当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来自横滨、神户的商船越来越少,个别有能耐的欧巴桑还能从驻沪部队里搞来黄糙米,做成黄瓜寿司卖给偷偷跑出军营的日本娃娃兵。
日本战败后,上海的日侨纷纷关了商店,停了生意,三角地菜场里的欧巴桑也仓皇收摊。老上海还记得那段时日,生活在底层的日侨则在北四川路两边摆摊叫卖生活物资,今天拍卖行里偶尔露面的浮世绘,说不定就是那个当口流出来的呢。
今天,虹口区已是上海的商业副中心,但日本房子在多伦路上还留下几幢。对了,鲁迅公园也找不到韩国青年尹奉吉用炸弹刺杀白川义和重光葵的弹片了。纪念尹奉吉而建造的梅亭还在,建议大家游玩鲁迅公园时不妨寻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