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邂逅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d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有许多邂逅,或萍水相逢,或不期而遇,或班荆道故,总有那么一个巧合,让很多事与物,人与情,有了瞬间的交错,让眼眸在惊异初始,便如一朵春花绽放,有了色彩,有了生命,有了气息,有了微微心动。
  这心动,短暂亦恒久,美丽亦惆怅。淡淡地,温润了时光。
  随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去淳化采风,就是这样一次穿越千年的邂逅。
  汉祖御泉遥想
  淳化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因文化积淀深厚,所以多古迹。汉祖御泉,就是这样一处古迹。
  自上古以来,国人就喜欢给某大人物赋予神气,以向天下人证明,此人乃顺应天意,运势而生。上自三皇五帝,下自达官显贵,多有借神力,踩祥云,奇异而生的人。人尚且如此,何况物乎?那些散落民间的建筑,甚至草木,山石,但凡略有不同,也往往被赋予神力,故而粘上仙气,或和帝王将相有了交集,有了贵气。由此口口相传,历经岁月打磨,便有了深信不疑的理由,有了存世的骄傲与荣光。
  汉祖御泉,就是从一段传说开始的。
  淳化县城西六十多里,有个御泉堡村。我们的车到村里时,已近黄昏,铅灰色的天笼罩四野,远山低矮平缓,枯林中怒放着三三两两娇艳的桃花,以表明春天正在勃发。知我们到来,乡民们早早等在村口,男男女女穿红着绿列队迎接,秧歌舞动着山野的喜悦,锣鼓敲响了岁月的激情。我们像从城里救赎的生物,得以放生,从车里鱼贯而出,顷刻间有了回归山野的欢愉,恨不得生出一条鱼尾,快乐地摆动,在以风为媒,去空里遨游。
  村里建了一座水厂,水源来自山脚一处泉眼,海拔900多米,为低钠低矿化度、富锶型矿泉水。据说这泉很奇,泉水不大,一股细流,千百年来却经久不息。更为奇特处还在于它有许多传说,勾起人一探究竟的欲望。
  我们稍作休息整理,就由水厂工作人员带领去寻访泉眼。村子在半山腰,南边紧挨泾河,泉眼在山脚泾河北岸岩石之上。去山脚的路略陡,沿山势转了几个弯,路畔百草未及返绿,却有早知春来的野花,星星点点开放。我若林间的雀,總喜欢独行,以便探寻山野的秘密,所以兀自走在队伍前头。看到一位水厂工人,便打问水源来历,水厂情况。那人热心和我交谈,在他带领下,我最先来到泉眼所在处,见一院落,古式的门楣,挂一大匾,上题四个金色大字“汉祖御泉”。
  观其名,便可知此泉非比寻常。进得院内,方知院子是为保水源安全,建的一所围墙而已。院内有几处石碑,碑上有“御泉”“中华名泉”等字样,想来都是近代所作。还有一碑文,载着泉眼的传说,阅之果然觉得非同凡泉。说刘邦坐上金銮殿后,为求与天同寿,与地共存,命百官为其找长生不老圣水。百官跑断腿都觅之不得,忽一日,见东方祥云缭绕,浮于半空,金光闪闪,时隐时现。于是百官寻云而至,不见祥云,却见一泉从石中汩汩而出,众人大喜,谓之神水,取水奉于刘邦。刘邦以重金赏群臣,并封此泉为“御泉”。
  传说,总说的有头有尾,神乎其神。真正站在泉边,却也不得不感叹造化神奇,那泉破石而出,形成一个长丈余,宽八九尺,深二尺的小谭,潭水泠泠,清可见底。工人忙用纸杯为我舀起一杯水,要我品尝。我双手接过,轻抿一口,水质甘冽,淡而爽口,似与别处不同。这时,大家都纷涌而至,我便出了院子,站在院外,看那山脚泾河缠绕,似女子的裙带,飘逸而去。
  暮色苍茫,空气中有潮潮的气息,远山笼罩着沉沉的雾,似要下雨。静静立于山石之上,感受这山雨欲来前片刻的宁静,世界若一只装满浮华的玻璃船,被击碎,散落成无数碎片,在我心里,拖着一缕缕悠长的尾,若千年前的一声声叹息,缓缓地,沉没于海底。
  遥想那高殿之上的刘邦,可让天下万物俯首称臣,金口玉言,仿佛可把每句话说成真理。至高无上的皇权,让私欲无限膨胀,甚至想超越自然规律。然肉身沉重,终耗不住岁月磨损。长生不老,也不过是历史长河里无声的叹息。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碎多少豪情,汉朝的寿命只有几百年,涓涓的泉水却流了千年。如今,泾河畔的泉水,随水厂建立,早已不再神秘,那只有皇家才可品尝的泉水,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御泉”成了每个人都能开心饮用的“愉泉”。
  入夜,果然细雨淋漓。我睡在水厂空地的帐篷里,睡在群山怀抱里,想那雨声,是御泉的歌吟,我便枕着那如诗的韵律入梦了。
  秦直道访古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失去自我,要看这个人在独处时,是否感到空虚无聊,甚至难以忍受。那么我想,一段历史,是永远不会失去自我的。千百年里,它可以保持长久的寂寞,在风雨中缄默,光阴里沉寂,即便成为废墟一堆,依然吸引八方来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它曾经的繁华,在远去的,虚虚实实的故事里,剥离出生活真相,用以警示世人。我们把历史延续的这种庞大的自我,称作以史为鉴。
  去甘泉宫,是第二天一早。老天似乎早已不记得昨夜还下过雨,阳光大方地送给每一寸土地,那些花儿草儿美丽得恣意妄为。车在一个又一个村庄里穿梭,穿过桃花盛开的果园,奔驰在田野里,奔驰在春光里。
  到达目的地,下车四下一望,并不见巍峨高耸的宫殿,只有无尽的麦田和果园,彰显着生命的从容。那汉时的宫殿,早已在历史的尘埃里化为灰烬,唯有一堆堆黄土,和一段段依稀可辨的残破城墙,默默讲述曾经的辉煌。
  据《通志》的记述,甘泉宫有熛阙、前熛阙、应门、前殿、紫殿、泰时殿、通天台、望风台、益寿馆、延寿馆、明光宫、居室、竹宫、招仙阁、高光宫、通灵台等许多宫殿台阁。内有木园,是汉武帝时代的园,后来俗称仙草园,曾是武帝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活动场所,不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避暑胜地,许多重大政治活动也安排在这里。
  如今行走于此,俨然只可享受田园风光,阳光明媚,风缠细云,苹果园里,蓓蕾裹着锦囊,农人忙于播种,现代化耕作的机器轰鸣。淡雅清丽的田园,很难和雕梁画栋的宫殿扯上关系。脑洞大开遥想那汉时的宫殿金碧辉煌,王孙公子往来于此,摩肩擦踵,车马喧嚣。深吸一口空气,风里似乎还留有嫔妃们的脂粉香。顺着通直的大道,一直前行左拐走到秦直道时,方才发觉,时空在这里,有了突兀的衔接。身前是两千年前的秦代,身后是两千年后的现代,两个时间在此,无法躲藏的邂逅,像两块材质不同的金属,硬生生对接在一起。   现在的秦直道,是在古遗址上,重新做了铺设,立了碑文,宽阔而通达。走在上面,似乎可以直接穿越到那个年代,回到狼烟四起的春秋战国,那时道德沦丧,尸横遍野。乱世造就人物,秦始皇一统六国,结束了一个烽火连年的时代,然百姓并不像童话故事中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秦始皇大规模的修建,使百姓从泥潭挪进火炕。在他诸多的大规模修造工作中,秦直道只是之一。为防范匈奴侵扰,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而成。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南北长达700多公里,是一条军事通道。据说此道,比罗马大道還早200多年,被称为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
  据载,现在的秦直道,仅是秦始皇所建高速路中的一条,其它的早已无法确定,只有这一条依然保存。站在这里,听不到战场上的呐喊,也看不到金戈铁马,战旗猎猎,感受不到马革裹尸还的英雄豪情。站在这里,只能看到历史在行进中,一次次被重建,被摧毁,被修复,盘桓不息。秦直道,像被锯掉的枝桠,在岁月的古树上结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疤,供后人瞻仰评说。
  回转路上,我在路边拾得一块残瓦,有我所不熟悉的花纹。我用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通的塑料袋把它装起来。想来这残瓦,来自那段遥远的时光,不知成品出自何人之巧手,破碎毁于何人之刀剑。
  历史总是这般自我,大风吹千年,依然有它奇特的密码无人能解,在这个普通的春日里,它和我有了邂逅的欣喜。
  钩弋墓前幽思
  我和别人不同,只远远在钩弋墓前,做了短暂徘徊。
  那个故事像暴风摧打的樱花,满地残红化为泥,经受历史的尘埃恣意践踏,一任芳华殆尽。多年前,我便读过那个女人的故事,那个一日惹得君王笑,君王怀里,柔情蜜意,笑靥如花的女人。
  这世间的男人有那么多,可她偏偏遇上他。在她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她紧握双手,紧闭心扉,只为遇到那个能让她生命怒放的男人。也像一场美丽的邂逅,于是,她便如一朵春花,历经冬寒,历经漫长等待,在那一刻,毫无戒备,毫不吝啬,向他打开自己。他成为她的整个春天,她把自己赤裸裸地献给春天。
  从此,她以为那握了十几年的玉钩,可以紧紧勾住君王的心。从此,君王的龙榻上,她以为自己是世间最幸福的女人。她善于玩纂拳藏阎的游戏,可深宫大院之中,她永远也不懂帝王之家的游戏规则,猜不透那个她爱的男人。
  她可以毫无顾忌地为72岁的老头生孩子,可那个老头却不能像她那样,把自己完全打开于她的面前。那个母以子贵的社会中,她以子为贵,亦以子为祸。
  子少母壮,立子杀母,是她的劫数,是她生命的句号,也是那段爱情的休止符。再华丽的篇章都经不起利益的考核,再美丽的春天,也逃不出花落春残的命运。
  这就是汉武帝爱过的女人,钩弋夫人的宿命。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不是唯一。想那褒姒、戚夫人、杨玉环,哪一个不是帝王手中的玩偶?
  离开铁王乡大疙瘩村,离开钩弋夫人墓,所有的人都一再叹息,叹息那个花样的女人,早早夭折。
  爱她,就让她飞翔。
  可是历史不能逆转,那个年代,不能有爱,每一个女人的使命,都是为了完成种族的延续。故事不可重复,却有那么多相似,回顾千年后的现世,观念和道德标准早已有了翻天覆地变化。人类在进步,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勇敢地在爱情的春天,毫无顾忌把自己完全打开。
  钩弋墓,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段无法释怀的惆怅。
  爱情,是人类留给历史的,一段无法释怀的惆怅。
其他文献
黄文庆,网名濮水钓叟,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首届、第四届汉中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汉中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副主席,《文化汉中》副主编。作品见《诗刊》《星星》《美文》等报刊。散文集《佛坪等你来》(合集)。  打水漂  我老家村子后面是一些乱放着的丘陵  翻过几面泥巴坡,有一座水库  我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年龄  在那里度过  离开老家的四十多年里,只要回去
期刊
马成,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1982年生于陕北绥德,打过工,创过业,后成长为中国饭店协会高级职业经理人。自称爱好诗歌的酒店农民工,认为读书是一种精神状态,文学是一座从凡尘走向灵魂深处里的一座桥梁,诗歌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现为汉中福临大酒店总经理。  云山深处  巴山深处的土石与汉江一样古老  沿着溪水的上游艰难行走  你会邂逅一些形状都不一样的草木  一座座活泼的山  绵延在你的视野里  给
期刊
李青石,安徽寿县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随笔集《怀念大雁》,学术文集《鸿泥雪爪觅诗痕》《行吟在诗意时空》。  荒原中的纪念碑  孤零零地站在那  凸显出荒原的凄凉  传说是为逝者建的  斑驳的文字历经沧桑  记录着久远的故事  悲剧的见证者矗立昂扬  它的脚下,一片无名的坟场  每一抔土,都掩埋一段悲伤  它,风雨侵蚀的
期刊
刘知己,网名田朵,1989年生于汉中,《同城生活》杂志出品人。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三极神性写作后起之秀。作品散见《华商报》《第三极》《文化汉中》等报刊,入编系列出版物《时代前沿》等选本。  旅途开始了  旅途开始了  向前方眺望,那里是梦幻的远方  浓重的灰霾下  是威猛的群山  在梦幻的深处  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  从一条河流到另一条河流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我想去哪里,連我也不
期刊
子非,本名谢星林,80后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三极神性写作代表诗人。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星星》《扬子江》《中国诗歌》《延河》等。作品入编《中国年度诗歌》等,创办诗歌民刊《乌鸦》。现居宁强。  在黑暗中  我有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  长黑色的痣、黑色的胡须  还要穿黑色的衣服、黑色的裤子  以及黑色的袜子、黑色的皮鞋  我以为,这样就能完全混进黑暗  就不怕
期刊
刘诚,原名刘树之,第三极神性写作首倡人,汉中市诗歌研究会主席。《第三极》诗刊主编、全彩印系列出版物《时代前沿》总策划及主笔、大文化刊物《文化汉中》主编。《诗刊》2005年“每月诗星”,汉中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在《诗刊》《诗选刊》《作家文摘》《出版广角》《北京文学》《延河》等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并连续八年入编中国年度最佳诗选。曾获“最受欢迎十大网络批评家”“2009年国际
期刊
吴全红,笔名泉子,网名午夜梦回1997。陕西省勉县人,汉中市诗歌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文学刊物及网络。  我是北方一座大山  站着  我是一座大山  北国的冰川  凝固如玉  心如雷电  疾飞  飞向生命之巅  来吧  我的孩子  我的辽阔  容你把脊梁自由伸展  挺拔  生长绵绵本色  藐视万丈深渊  未来能容纳多少传奇  我正为你书写传奇之前的预言  水云间  很难  还有这样一片土地让
期刊
庞嘉树,本名庞建军,男,70后,漢中市诗歌研究会会员。现供职某街道办事处。  回乡  卸下面具和负重,今天,踩碎冬寒,回乡。  在老家的路上,散漫地走,自在地跳……  那些沙土和黄泥,暖着我的脚丫,  那些村落、草木,保存着我儿时的欢笑,  那明晃晃的河湾  映照着我和小伙伴们光着屁股戏水的童年,  那绿莹莹的苔藓,又一次爬上了我的手臂……  我只用半天的时间,在山路上,就走完了 自己的  半生,
期刊
程川,1993年出生于陕西宁强,祖籍四川遂宁,现大學就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字散见于《诗刊》《星星》《延河》《诗选刊》等。曾获第三届复旦光华诗歌奖,第三届红高粱诗歌奖,出版诗合集两部。  辛亥年光棍节有记  惟独剩下革命后的爱情  百年后,屠刀指向虚晃一枪的悲伤  此刻,我想念孤苦伶仃  芳名,绰号……以及一种莫须有的隐隐作痛  依旧烂着。平静遍体鳞伤  火车持续着夜
期刊
李秀芳,女,汉中市诗歌研究会秘书长,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文化汉中》《衮雪》《汉中教育》《汉风》《民间》《秦都》等报刊。  踩着月光漫步  夕阳拥着白天的云朵回家  月亮打开夜晚的门出来  清洗,打扮,换上雪绒花的心情  踩着月光,漫步  街灯和月光把车和行人都照得灿亮  笑脸、愁脸、沉思的脸  和牵着手的骄羞,都像  没读过的书,瞬间翻到身后  白天,那些大海的巨浪的凶猛  倒塌的城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