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特征迁移分析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存在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由东北向西南震中迁移,震后地倾斜反向迁移,迁移平均速度为3~4 km/天。进一步分析认为,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向震源迁移可能对汶川8.0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而震后地倾斜向远场迁移有可能是诱发陕甘川交界的中强余震的主因。
其他文献
根据大气垂直分层延迟与地形的强相关特性,利用覆盖大同地区的40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大气延迟分离实验,并对分离的大气延迟相位与地形和MODIS水汽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报道了一种激光二极管阵列(LDA)抽运Nd:YAG双波长和频黄光激光器.黄激光是由Nd:YAG晶体的1064 nm和1319 nm谱线腔内和频产生.以KTP为和频晶体,采用Ⅱ类临界相位匹配,在12 W的
将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同线性热力学理论结合,间接地以观测实验事实证明大气边界层内线性唯象关系是成立的,而且线性湍流输送系数同相应的线性唯象系数成正比关系.但实验事实表
利用UTCSR发布的GRACE Level-2 RL04版本2003-01—2008-08月的重力场模型估计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由于GRACE提供的C20项不准确,利用SLR测得的C20项进行替换。对于经度方向上出现的条纹状信号,采用去相关滤波处理。选择去掉其中某一个月的位模型重新反演南极冰盖质量变化,发现相同区域的质量变化率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联合得到的位模型、滤波技术以及ICE-5G冰后回弹模
根据北京和上海气象观测站的详细历史资料,修正了两站逐日温度序列的不均一性,并分析这种不均一性对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估计的影响。对北京序列,不同时期的主要修正幅度在-0.33-0.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电离层CT模型和算法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展望了电离层CT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1.IntroductionThispaperexploresanensembleforecaststrategyforthelarge--scaletropicalpredictionproblem.Thisisgeneralizedfromarecentstudyontheuseofempiricalorthogo
利用全球并置站GPS、SLR、VLBI测站坐标垂向残差序列进行测站周年规律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三种空间技术计算得到的周年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振幅相差较大,其中SLR与VLBI技术计算得到的周年振幅基本相同,与GPS技术相差较大,最大约7 mm。推测该误差与GPS本身周年系统性误差有关。
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三维波速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云南地区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高东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造成云南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的规律性变化:红河断裂带以东由北部的SEE向到南部的SE向,而以西为SE-NS-SW向变化;3)最大主应变具有西
An eigen analysis of the equatorial air-sea coupled model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slowly varying mode for various zonal phase diffe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