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绘画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分析六朝的绘画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围绕者中国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以艺术的发展为主线,从艺术创作注重客观对象之神到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再到艺术作品格调的角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玄学 艺术思想 画论 特征
  我国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间段是一个战争中有变革,动荡中有创新的时代,也正因此,文化得以充分溶合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出现了诸子百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儒、道、墨、法诸家思想介入社会,各家或主入世、或主出世的态度来救世,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哲学思辨必然导致艺术思想的萌生,六朝是中国艺术思想觉醒时期,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就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时形成的艺术思想成为后世艺术思想的源泉,其绘画理论框架正一步步的趋于完整,逐渐向艺术的本质探索。
  一、中国画创作注重客观对象之神
  魏晋六朝政局动荡、国家分裂、朝代更替频繁,文人士大夫急切想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却没有恰当的思想作为指导。前期的儒家“为政以德”来治国,道家的“无为”之治,墨家的平民民主,法家的一切按法办事,这些治国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势的需求,面对社会混乱、国家分裂他们只能袖手旁观、无能为力。在混乱中新的思想在悄然产生。既然儒、道、墨、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这时溶合了儒、道、墨、法,务虚不务实、无为而治的玄学一经出现很快就被士大夫拥护,他们找到了避世求生的思想依靠。清淡玄学之风一发不可收拾,思想领域的变动波及到美学思潮的觉醒,这种清淡的哲学思想孕育了注重人的内在神貌的人物品评风气。人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展现。整个社会充斥着轻形、重神的品评人物之风,那么人物画必以“传神”为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从此中国艺术有了主心骨。他第一次明确的提出绘画重在“传神”“写神”“通神”,人物画要表现人物的才情、气质、性格,也就是人的内在精神。后来“传神论”又扩展到山水、花鸟、工笔以及文学诗词中都讲究“传神”。
  同时代宗炳的思想受释、道的影响较大,使其性格特征是崇尚自由、体味天道,他热爱大自然,他在隐逸生活中将自我的主体精神与山水审美精神较好地结合起来,使自我主体精神艺术化。山水之美就是山水之神,形质就是神的载体,山水之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灵魂,开阔人的心胸。从而他提出绘画表现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山水的本来形色写作画面上山水之形色。他提倡游山水,在游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真实的山水,注重对山水本来之形的把握。
  谢赫提出“气韵生动”其实是对顾恺之的“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气韵”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能表现出人的性情、气质中美好的,但不可指陈的一种感受。从绘画角度说“气韵生动”是指画面效果,如果一幅画有“气韵”,那么这幅作品一定是附有生命活力的,是活生灵动的,是传物之神的。
  “传神”成为中国画的第一要义,“传神论”标志着艺术进入自觉的阶段,艺术美得以独立发展。顾恺之的“传神论”,宗炳的写山水之神,谢赫的“气韵说”也只是围绕绘画的对象而论,还没有触及艺术家的自身感受。
  二、中国画创作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感受
  玄学追求超越宇宙本体上的“道”、“无”的精神自由,描写主体精神状态。魏晋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在绘画上促进了艺术家主体地位的觉醒。使魏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独立化、个性化,具有超凡脱俗、自乐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山水热爱。
  由此王微的山水画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画理论框架的确立。首先王微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意谓山水具有与道相通、与人感应之灵,是可以感动于人心的艺术品;其次将山水从作为人物画的附庸中解脱出来,提出山水画当然以山水为主体,促成了山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画科。肯定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上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使山水画成为具有真正精神意义的艺术品;最后对于山水画艺术创作他提出写山水之神,所谓为山水传神,就是以形象之形传达艺术家之情,既是山水的“美”给人的感受在画上的落实,山水的美具体说是雄、是奇、是秀,实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在论及山水画的创作鉴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时,王微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审美主体将自我融入绘画之中,绘画作品中注入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也就有了灵魂,就是“神明降之”。
  继而他还提出“拟太虚之体”,意思是说模拟出虽不客观存在却存在于想象中的山水之体。因为想象之中的山水之体已经融进了艺术家的情感和人生阅历,但不可全画出来,要选最能表达自己理想、情感的那一部分,使想象中的山水变成画上的山水。这一观点与后期姚最的“立万象于胸怀”的艺术思想不谋而合,“立万象于胸怀”强调走向大自然以增加人生阅历的积累,然后“传千祀于毫端” 。艺术创作时所画的不是客观物像而是胸怀,“心是造化”既胸怀以自然为师,在创作时抒发胸中之逸气。
  三、艺术作品格调问题
  前期的绘画理论都是相对于绘画而言,有些是无意中触及艺术评价的标准,但是最早明确指出艺术格调高下之本质问题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格高而思逸”——艺术格调高下决定于人格的高下,所谓“风格既人”。因为生活阅历,思想性格,艺术修养和审美观的不同,人的气质也就因人而异,艺术家的个性、思想、精神气质一定会反映到画中去。
  魏晋社会混乱,政治险恶,人人自危,且门阀士族生活腐败,先前影响最大的儒、道等思想这时已不能满足世人的需求,这是玄学产生并盛行的社会政治根源。因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文人士大夫只能转向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他们注重自我气度的修养,他们的言论也是清淡、玄远的内容,在谈论中他们喜欢用艺术作比喻,而这有意无意的谈论中确已经探索到了艺术格调的重大问题,解开了艺术作品格调高下与人品高低的重大关系。
  “格高而思逸”艺术格调高下决定于人格的高下,中国画论到发展到这一阶段基本上已经为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道广. 中国艺术思想史钢[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2009年11月第1版
  [3]吴功正. 六朝美学史
  [4]袁有根,苏涵,李晓庵. 顾恺之研究
  [5]宗白华. 美学散步
  [6]彭玉平. 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 2011年
  [7]姜振远. 王微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2008年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面对于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
读高中时,凯瑟琳·博姆普坎经常陪父亲在美国一家著名的军事医疗机构里候诊。父亲是一名退役伤残军人,每月都要接受好几次治疗。  候诊期间,凯瑟琳会跟其他伤员聊天,询问和了解他们身上的痛苦。他们都是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回来的士兵,身上的伤残都极其严重,很多人都失去了肢体,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断肢的他们整日被病痛折磨着。  这些伤员反复告诉凯瑟琳,最折磨自己、最难忍受的是“幻肢痛”,即身感被切除的肢体仍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体系与民商事法律制度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本文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基本背景出发,研究电子商务与商法在微媒体时代创新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而结合今后一个时期的行业发展方向,对在下一步工作中更好促进电子商务与商法在微媒体时代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微媒体;电子商务;商法;创新  一、电子商务与商法在微媒体时代创新发
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镇上。我和我的祖父住在一起,我的祖父有一个农场。
在参加工作的这几年来,我常常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我是这样做的:
摘 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责任关系着行动,责任越大,则人的行动力也就越强。履行责任的动力越大,则做事情的质量越高。但必须明确的是,在快餐行业食品安全管理中,必须科学地划分法律责任,目前来看,快餐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中,要么责任划分不明确,要么责任缺位。这些阻碍了快餐行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运用。快餐行业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各个方面的食品安全管理者进行系统的管理与责任划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学中的导入很新颖有趣,引人入胜,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谈谈自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27-01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即数学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习数学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长期以来
总结了多年实践教学的体会。学生对实践教学感兴趣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开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