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你真的记对了吗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方法用的不对,好事也容易变成坏事。记账就是这样,很多人的记账方法其实都是错的。
  都说理财的第一步是记账,随着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记账的人也越来越多。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记账理财APP移动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2季度》数据显示,前十大记账理财APP的活跃用户达3000多万,而且还在高速增长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记账是件好事,但如果方法用的不对,好事也容易变成坏事,记账亦如此。但不幸的是,其实很多人的记账方法都是错的。
  多数人都“记错了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人的记账方法是:事无巨细都要记!
  所谓“事无巨细”,到底细到什么程度?可以细到买早餐、买瓶水、坐公交,甚至是微信红包抢到的1分钱……
  有人在某社交平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看到男/女朋友每天记账,每顿饭、每次花销,包括买瓶水都会记账,你们怎么看?
  排第一位的答案是说她家“从2008年10月,无论大小各项开支,一应记下。不要说一瓶水,就是一角钱也要记,这是原则。”而且还附上了3张记账的图,里面对各类收支的统计非常详细,可以看出真的是做到了“一毛钱都要记”。


  看了那位答主的3张图表后,不得不说,表格做得很漂亮,可以看出答主Excel用得很熟练,而且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很强,同时也很好地达到了记账的目的——反映自己的财务状况。
  但笔者却要说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了。
  这里说的成本并不是时间。记账通常花不了多少时间,可能少刷一会儿朋友圈就够了。真正花费的成本指你的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精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和认知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
  正因为注意力资源有限,所以人们的注意力通常会集中于处理一些大脑最感兴趣的、看起来最有价值的事物,那些大脑不感兴趣、没有价值的事物就会被屏蔽。
  举个例子,想想你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过的那条路,对于路边的那些树木、小店等,虽然你每次都有看到,但通常会忽视它,不会去关注它,因为这种习以为常的事物大脑会自动屏蔽掉。
  但如果某天突然迎面走过来一个名人,对于这类新鲜的事物,你的大脑就会产生兴趣,这时就会动用你的注意力资源,去观察这个人。
  所以,如果事无巨细地记账,意味着对生活中的每一笔小的收入、支出都要投入注意力,要记得买早餐、买瓶水、坐公交花了多少钱,要记得今天微信红包抢了多少钱……
  在记账方面投入这么多注意力,意味着你在工作、学习、照顾家人等方面的注意力投入就会减少,试想,一个人工作上丢三落四、学习方面经常没时间、家人也照顾不到,却成天惦记自己早餐吃了几元钱,什么时候买了瓶水,不觉得很奇怪吗?
  利用“感觉阈限”合理记账
  事无巨细地记账虽然好处是巨大的(对自己财务状况一目了然),但因为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需要在好处和可操作性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即图1中两条曲线的交叉点。
  这里首先提出一个概念——感觉阈限,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如图2所示。
  收入/支出中也存在感觉阈限(可能是某个值)。当某笔支出超过感觉阈限时,我们会对这笔支出有感觉,而那些未超出感觉阈限的收入/支出,我们是感觉不到的。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月薪是5000元时,对花300元请朋友吃饭这件事可能会比较敏感,因为这超出了他的感觉阈限(不可能对一笔300元的消费视而不见),但当他的月薪是5万元时,这时一笔300元的开销他可能就没有感觉,因为没有超出他的感觉阈限。
  明白了感觉阈限这个概念后,在记账的效果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很简单了,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凡是超出感觉阈限的收入/支出,一笔一笔地详细记录。
  第二,那些未超出感觉阈限的收入/支出,给一个总的预算即可,不必一一记录。
  也就是说,当月薪5000元时,请人吃饭、K歌、旅游之类的,因为超出了感觉阈限,所以应该一笔一笔记录。但每天吃个早餐、路边买瓶水这些就没必要一一记录了,每个月有一个总的预算即可(估算自己一个月的早餐消费、买水的消费应该不难,而且实际消费也不太可能与预算相差太大)。
  当月薪5万元时,几百元的消费可以不用一一记录,给个总体的预算即可(比如人情消费),需要一一记录的是那些更大额的开支(比如在一个P2P平台投资2万元)。
  总而言之,一件事情有好处,但同时也有成本,而我们要做的,不是不计成本地去获得那个好处,而是要在好处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比如我们不能为了防止发生车祸,而将所有车辆的行驶速度限制在时速10公里,这样的成本是人类社会都将要陷入瘫痪。记账也是如此,事无巨细地记账固然好处很大,但与此同时也会花费我们巨大的注意力资源,成本太高。所以,我们要在记账的好处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其他文献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房地产企业品牌成功要素,积极探索中国房地产品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品牌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沉淀品牌资产、强化行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联席组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中
期刊
有这样一款健康保险,既可以带病投保,又能补偿基本医保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而且除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支付范围外,常见的癌症靶向药、血管支架、PET-CT、住院医疗费用中的冷暖气费用和本地救护车费等也能报销,还最高享受相当于5.5折的优惠,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税优健康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健康保险,其特色在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简单来说,纳税人在购买了此类保险后就可以按照《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
期刊
相信大多数人都梦想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既能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又有可观的收入;既能充分照顾家庭,又能为客户提供周到服务。中美国际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随着对中美国际北京分公司的连续报道,这家公司独特的文化及从业理念,不断激发记者的兴趣,在不断的接触及沟通中,有一支团队以其鲜明的特点走入记者视线,这就是北京分公司——悦诚团队。  团队大部分成员来自保险电销渠道,他们经历了保险电话销售从初创的艰辛,到爆
期刊
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控制住房地产价格的疯狂上涨,无论是发社论,还是限购,尤其是限购,只不过证明了房地产的实力。  本轮房价上升是一次货币现象,是在全球制造业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资金寻找安全垫的过程,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目前这一奇绝的景象。  中国虽然不实施QE,但为了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减轻负债者的负担,必须让货币保持在低利率水平,这让市场获得了大量廉价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房
期刊
惠保平台上2万多家修理厂和160万车主的大数据,终于可以在金融服务上大显身手了。  自加入惠保以来,实地调研似乎成了惠保金融CEO周振吉的日常。走访各地i保养修理厂网点,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与供应商沟通,探讨如何更高效地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惠保金融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2014年,上海惠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推出i保养平台,以“车险+免费保养”模式席卷全国,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签约160万车主客户,并
期刊
随着保险产品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有关“退保”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到保险消费者的关注。投保人在退保时究竟需要承担哪些成本?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退保损失呢?  “同事买的XX保险好像保障比较全面,要不要退掉现在的保单再买一份呢?” “当初经不住营销员的推销,一时冲动买了保险,现在不想年年交钱,能不能马上退了?” “最近听说XX保险公司出了新产品,感觉分红比我之前买的高,干脆把原先的保单退了重买?”…
期刊
互联网给高铁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重新优化资源分配,产生更多、更大的市场价值,“互联网+高铁”未来可期。  近年来,我国的高铁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郑徐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了2万公里。而根据最新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左右,比2015年年底翻一番。  高铁的经济贡献能量巨大,但也面临着些许问
期刊
当投资者还在为“通缩”何时结束而焦虑时,低迷的经济运行数据带来了更加悲观的预期,一场附着经济危机基因的“滞胀”阶段或将呈现。  2016年已过大半,我们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主基调的研判依然是变迁。所谓变迁,即“以往不在,未来没来”,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而拉动经济回升的新商业趋势却并未形成。  然而,与年初时的判断所不同的是,这种情况可能比我们此前预判得更加严重。当前,经济阶段正从“通缩”向“滞
期刊
逐步完善了业务模式之后,花生好车将进一步探索汽车消费的新蓝海,并将在各个流程上延伸产业链,优化企业的服务链条。  “如今,汽车市场的低迷不仅没有给花生好车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花生好车董事长陈鹏云接受采访时表示。花生好车,这个新兴的汽车服务创业公司在成立1年内迅速得到行业和资本的关注,成长为中国汽车直租领域的领头羊。现阶段,花生好车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设营业网点120家,累计业
期刊
浏览王德震的画作,其构图线条遒劲,笔触清新凝练,墨色苍润洒脱,设色秀丽浓艳,意境颇具观赏情趣。  王德震年少时痴迷于绘画,11岁时受教于美术教师周德祯,主攻山水及花鸟。此后,为生计放弃学画,自学并临摹《芥子园画谱》长达30年。1976年调入乡文化站,专职美术。期间,王德震经常奔走各地请教名家,通过系统钻研傅抱石的山水画集,掌握了山石的章法布局和笔法技巧;通过临摹秦岭云的山水画,洞悉笔墨的阔壮与构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