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人吵来吵去,闹来闹去,最终不知道中华文化的文化图像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能够让全世界感动的文化图像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困惑,我们现在人人在谈文化,但是在国内好多人搞不清文化是什么。在公共汽车上吵架的时候说,你这个人太没有文化素质,好像文化就挂在口上了,但文化是什么,不太清楚。每一个市的市长都在说,我们要文化立市,但你这个文化立市是做什么呢?是有几首诗要得到评奖吗?还是你们找到了你们城市里曾经出现过几个作家,你们要恢复某某的故居?这难道是文化立市吗?
所以我很赞成联合国的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我也参加这个报告讨论了,那个序言里边的结论说,本报告严肃地审视并否决了文明冲突论;我们能接受的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一个结论,就是差异让我喜悦。他指的是文明差异,不是指贫富差异,他指的是文明差异让我喜悦。我非常同意这么一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高度,足以让我们中国的好多文化人从文明冲突的陷阱里边转出来。
中华文化的图像
是什么
现在我们的文化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指的不是中华文化的尴尬,是我们现在对文化认知的尴尬,我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情来说明。好几年以前,我曾经到德国的汉诺威去看世界博览会。这个世界博览会里边有中国馆,在中国馆开幕之前,展览方曾经在汉诺威的市民当中做调查,调查他们最喜欢看哪一个馆。中国馆的被期盼的程度是第二名。
开幕式的时候我去看了,应该说很失望,其实找不到中国文化实实在在的图像了。在那么一个世界博览会里边,我们中国馆,展示的是京剧脸谱,长城的照片;再进去,是个关于中国古代针灸的塑像;然后有一个小的三峡大坝的玻璃模型,好像就没有太多的东西了;还有一些风景的照片。这个图像不知道是哪一天概括出来的,大家就认为中国就这些图像了。其他馆的那种热火朝天,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挤着看里边的某一种创新的内容,那种景象就始终没有出现在中国馆。这难道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吗?于是我才产生了担忧,我说我真不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我们是否会成功?
因为我作为文化人知道,中国文化人吵来吵去,闹来闹去,最终不知道中华文化的文化图像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能够让全世界感动的文化图像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困惑,我们现在人人在谈文化,但是在国内好多人搞不清文化是什么。在公共汽车上吵架的时候说,你这个人太没有文化素质,好像文化就挂在口上了,但文化是什么,不太清楚。每一个市的市长都在说,我们要文化立市,但你这个文化立市是做什么呢?是有几首诗要得到评奖吗?还是你们找到了你们城市里曾经出现过几个作家,你们要恢复某某的故居?这难道是文化立市吗?这都说明在文化的问题上非常混乱,而我们现在遭到的很多麻烦事情是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图像上没有很好地出现有关。
我们以为出现了,其实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现在对文化的渴求,特别对中国文化的期盼非常强烈;而文化本身却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就是这么个状态。文化为什么会不知所云呢?我觉得有很多很多误区,我认为有两个大误区。一个是通俗意义上的误区,一个是深刻意义上的误区。通俗意义上的误区,我们总是把知识积累,把名校的学历,把文人的一种造型当作文化,我们民间经常是这样的。能够说得出好多好多的知识来,以为这就是文化。知识积累是不是文化?是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它来概括整个文化,就把文化的整个精神需求降低了。知识就是知识而已,而且知识在不断地老化、更替、淘汰;文化它有一种整体的力量,不是知识所能替代的。
民族的生命和创新
大有关系
我曾经在遗产的问题上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在乾隆皇帝的指示下,由纪晓岚先生作为代表的中国当时一群大学问家集中在一起,他们编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史典籍《四库全书》,正是在1773年到1782年十年当中编的。我查了一下,做了一个小比较,就是在1773年到1782年,西方发生了什么?有一点吃惊。瓦特制造了连动式的蒸汽机,德国造成了第一条铁轨,英国造成了第一座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在人文学科方面,《人性论》的创立者休谟、《国富论》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卢梭,当时都在活动,而且都发表了他们非常重要的著作。伏尔泰、歌德、席勒,他们都在活动,而且都创造了他们非常重要的成果。
当时中西两地的知识分子相比,我们在搜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咬文嚼字,他们在田野考察。说这些话不能带来民族自卑感,但可带来一点,就是民族的生命和创新太有关系了。现在我们国家也提出要创新,就是在遗产上,要建立我们的自尊心,但是这个差距也应该看出来。后来就在编辑《四库全书》以后几十年,我们也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就是鸦片战争,两种文明实际的较量了。这个较量,当然是有西方的邪恶在里边,有他们的侵略企图在里边。但是我们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应该这么衰落。我们太看重过去,我们太忽视创新,这是我们在遗产问题上的一个误区。
文化的使命是融合
这个由历史遗产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文明冲突的一个理论。文明的冲突,说我们由于历史遗产的确认,我们有非常悠久的、辉煌的历史。对,这都不错,然后要和他们进行文明的冲突。这个理论不是我们提出的,我讲到了,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上那么多文明,21世纪要真正冲突起来的就三个最主要的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然后你看他们不就打起来了嘛,“九一一”就是证明。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冷静,所以我反复地讲在文明冲突的问题上我有不同的意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明的冲突论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中华文明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要付出太多的没有必要的代价,冲突会多,但是文化的使命是融合。
我举了一个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文化的融合的可能性。大家从我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把我看成是讲述中华文明的人。但是,我今天和大家谈话,我脑子当中的逻辑结构来自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我的本业是美学,美学的根基是德国的黑格尔和康德给我的;也就是说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为止,从事文化行为的好多基因来自于西方,但是我心中更深埋藏的可能是屈原、李白、苏东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我心中的欧几里得、康德、黑格尔,遇到我心中的屈原、李白、苏东坡,他们是打成一团还是相见而欢?我说是相见而欢。他们因他们的差异而感到兴奋,因差异而组成了我的健全。
所以我很赞成联合国的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我也参加这个报告讨论了,那个序言里边的结论说,本报告严肃地审视并否决了文明冲突论;我们能接受的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一个结论,就是差异让我喜悦。他指的是文明差异,不是指贫富差异,他指的是文明差异让我喜悦。我非常同意这么一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高度,足以让我们中国的好多文化人从文明冲突的陷阱里边转出来。
我有一次给某个大学的学生讲,我说如果冰岛人都能背诵唐诗,如果南非人都在研究周易、八卦,你们觉得中华文化就胜利了吗?我觉得那个世界是很恐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差异当中才愉快,这个非常重要。现代文明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完全以一种冲突和战胜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其实这也牵涉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本源的一种力量,一种核心。中华文化是没有远征思维的,我也引用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的结论。利玛窦在明代来中国的时候,明代当时正是船坚炮利非常厉害的一个时代。外国传教士都说,中国有可能威胁世界。利玛窦经过30年的调查研究,他觉得不会。中国人,中国的文化,不会支持中国军人远征。他有这句很漂亮的话“中国的文化不会支持”,因为它是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再有远征企图的思维,也不能超出自己的国界之外。
我刚才讲的浅薄误区就是所谓知识,所谓名校,所谓文人形象。所谓深刻的误区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文明冲突,在冲撞中要动用我们的遗产,然后要动用我们的权谋。
面对文化的态度
那么在面对文化的时候的态度,我觉得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在和其他文明的对比当中来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关起门来说大话。关起门来说大话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什么呢?历史悠久,仔细一想,比我们悠久的文化还有好多,比如伊拉克的文化、巴比伦文化,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我们还在萌芽。说我们的祖先勇敢,那么他们老在远征,老在打仗,比我们勇敢。
但是你走出去后,有一些我们平常不注意的优势却被你注意了。比如一个例子,其他文明全死亡了,中华文明到今天还活着。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宗教极端主义,这个中庸之道在这方面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了,还有,从秦汉以来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确实使中国很长时间处于保守和不自由的状态,但是它使它产生了有序。而这个有序,又避免了“人踩人、踩死人”的这种无序状态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包括汉字,包括文本,我们现在去读其他古文明的那种留下的文字,有很多考古学家都读不出来,不要说当地一般人民了。但我们现在看孔子、孟子的书,还是像乡下的外公写给我们的信一样,是2500年后我们才收到的信,那么亲切。什么道理?这个就是中华文化的真正的奇迹。但我们也有很多缺点,就需要在对比中来了解它。第二,我们在了解这些中国文化的时候,心态有没有可能幽默一点,放松一点,不要总是过于你死我活般的庄严。第三,最后的落脚点还落在创新,不管你过去有多少美丽的篇章,如果不能在今天的世界上来完成我们的创新性的转型的话,你就缺少生命力。你在埃及那么雄伟的金字塔下,你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边的巴比伦文明的遗址旁,你都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人家都曾经伟大,甚至于曾经比我们还伟大过。我们不断地传扬过去的伟大,价值不是很大。因为我在伊拉克就遇到两个伊拉克的宗教人士给我们讲,他们说实际上最伟大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我们伊拉克,第二是你们中国。我们是第二啊!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和西方世界打交道,我们不屈服。所以下面这句话就是,现在伟大的只有一个了,伊拉克。但是你很难阻止人们的眼光只看过去,不看现在,你很难阻止人们的眼光看今天的伊拉克。看到战火纷飞,看到民不聊生,看到乱成一团。我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送点礼物给街头的孩子。
我说,孩子,你没有进过学校,所以这支笔对你没用,但是我怎么才能让你明白,你们的祖先是全世界最早创造文字的人。你们已经不会书写,我说这支笔来自于在你们之后创造了甲骨文的那个民族的后代。
过去需要获得整理,过去需要用我们的方式去让它重新振兴一些优秀的东西。这里边我很想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于我们过去的一种态度,黑格尔说,我们把手伸入灰烬,说不定里边还有余温。我们对待历史遗产就是去触摸历史灰烬中的余温,这个余温和我们今天的温度能够互温,互相温暖的温度,那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要在灰烬上做太多太多的文章,以为拿了灰烬就觉得它了不得,有的文明灰烬比我们还多,比如伊拉克。
所以我很赞成联合国的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我也参加这个报告讨论了,那个序言里边的结论说,本报告严肃地审视并否决了文明冲突论;我们能接受的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一个结论,就是差异让我喜悦。他指的是文明差异,不是指贫富差异,他指的是文明差异让我喜悦。我非常同意这么一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高度,足以让我们中国的好多文化人从文明冲突的陷阱里边转出来。
中华文化的图像
是什么
现在我们的文化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指的不是中华文化的尴尬,是我们现在对文化认知的尴尬,我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情来说明。好几年以前,我曾经到德国的汉诺威去看世界博览会。这个世界博览会里边有中国馆,在中国馆开幕之前,展览方曾经在汉诺威的市民当中做调查,调查他们最喜欢看哪一个馆。中国馆的被期盼的程度是第二名。
开幕式的时候我去看了,应该说很失望,其实找不到中国文化实实在在的图像了。在那么一个世界博览会里边,我们中国馆,展示的是京剧脸谱,长城的照片;再进去,是个关于中国古代针灸的塑像;然后有一个小的三峡大坝的玻璃模型,好像就没有太多的东西了;还有一些风景的照片。这个图像不知道是哪一天概括出来的,大家就认为中国就这些图像了。其他馆的那种热火朝天,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挤着看里边的某一种创新的内容,那种景象就始终没有出现在中国馆。这难道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吗?于是我才产生了担忧,我说我真不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我们是否会成功?
因为我作为文化人知道,中国文化人吵来吵去,闹来闹去,最终不知道中华文化的文化图像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能够让全世界感动的文化图像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困惑,我们现在人人在谈文化,但是在国内好多人搞不清文化是什么。在公共汽车上吵架的时候说,你这个人太没有文化素质,好像文化就挂在口上了,但文化是什么,不太清楚。每一个市的市长都在说,我们要文化立市,但你这个文化立市是做什么呢?是有几首诗要得到评奖吗?还是你们找到了你们城市里曾经出现过几个作家,你们要恢复某某的故居?这难道是文化立市吗?这都说明在文化的问题上非常混乱,而我们现在遭到的很多麻烦事情是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图像上没有很好地出现有关。
我们以为出现了,其实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现在对文化的渴求,特别对中国文化的期盼非常强烈;而文化本身却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就是这么个状态。文化为什么会不知所云呢?我觉得有很多很多误区,我认为有两个大误区。一个是通俗意义上的误区,一个是深刻意义上的误区。通俗意义上的误区,我们总是把知识积累,把名校的学历,把文人的一种造型当作文化,我们民间经常是这样的。能够说得出好多好多的知识来,以为这就是文化。知识积累是不是文化?是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它来概括整个文化,就把文化的整个精神需求降低了。知识就是知识而已,而且知识在不断地老化、更替、淘汰;文化它有一种整体的力量,不是知识所能替代的。
民族的生命和创新
大有关系
我曾经在遗产的问题上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在乾隆皇帝的指示下,由纪晓岚先生作为代表的中国当时一群大学问家集中在一起,他们编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史典籍《四库全书》,正是在1773年到1782年十年当中编的。我查了一下,做了一个小比较,就是在1773年到1782年,西方发生了什么?有一点吃惊。瓦特制造了连动式的蒸汽机,德国造成了第一条铁轨,英国造成了第一座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在人文学科方面,《人性论》的创立者休谟、《国富论》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卢梭,当时都在活动,而且都发表了他们非常重要的著作。伏尔泰、歌德、席勒,他们都在活动,而且都创造了他们非常重要的成果。
当时中西两地的知识分子相比,我们在搜集古代文献,他们在探索现代未知;我们在抄录,他们在实验;我们在咬文嚼字,他们在田野考察。说这些话不能带来民族自卑感,但可带来一点,就是民族的生命和创新太有关系了。现在我们国家也提出要创新,就是在遗产上,要建立我们的自尊心,但是这个差距也应该看出来。后来就在编辑《四库全书》以后几十年,我们也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就是鸦片战争,两种文明实际的较量了。这个较量,当然是有西方的邪恶在里边,有他们的侵略企图在里边。但是我们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应该这么衰落。我们太看重过去,我们太忽视创新,这是我们在遗产问题上的一个误区。
文化的使命是融合
这个由历史遗产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文明冲突的一个理论。文明的冲突,说我们由于历史遗产的确认,我们有非常悠久的、辉煌的历史。对,这都不错,然后要和他们进行文明的冲突。这个理论不是我们提出的,我讲到了,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上那么多文明,21世纪要真正冲突起来的就三个最主要的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然后你看他们不就打起来了嘛,“九一一”就是证明。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冷静,所以我反复地讲在文明冲突的问题上我有不同的意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明的冲突论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中华文明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要付出太多的没有必要的代价,冲突会多,但是文化的使命是融合。
我举了一个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文化的融合的可能性。大家从我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把我看成是讲述中华文明的人。但是,我今天和大家谈话,我脑子当中的逻辑结构来自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我的本业是美学,美学的根基是德国的黑格尔和康德给我的;也就是说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为止,从事文化行为的好多基因来自于西方,但是我心中更深埋藏的可能是屈原、李白、苏东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我心中的欧几里得、康德、黑格尔,遇到我心中的屈原、李白、苏东坡,他们是打成一团还是相见而欢?我说是相见而欢。他们因他们的差异而感到兴奋,因差异而组成了我的健全。
所以我很赞成联合国的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我也参加这个报告讨论了,那个序言里边的结论说,本报告严肃地审视并否决了文明冲突论;我们能接受的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一个结论,就是差异让我喜悦。他指的是文明差异,不是指贫富差异,他指的是文明差异让我喜悦。我非常同意这么一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高度,足以让我们中国的好多文化人从文明冲突的陷阱里边转出来。
我有一次给某个大学的学生讲,我说如果冰岛人都能背诵唐诗,如果南非人都在研究周易、八卦,你们觉得中华文化就胜利了吗?我觉得那个世界是很恐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差异当中才愉快,这个非常重要。现代文明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完全以一种冲突和战胜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其实这也牵涉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本源的一种力量,一种核心。中华文化是没有远征思维的,我也引用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的结论。利玛窦在明代来中国的时候,明代当时正是船坚炮利非常厉害的一个时代。外国传教士都说,中国有可能威胁世界。利玛窦经过30年的调查研究,他觉得不会。中国人,中国的文化,不会支持中国军人远征。他有这句很漂亮的话“中国的文化不会支持”,因为它是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再有远征企图的思维,也不能超出自己的国界之外。
我刚才讲的浅薄误区就是所谓知识,所谓名校,所谓文人形象。所谓深刻的误区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文明冲突,在冲撞中要动用我们的遗产,然后要动用我们的权谋。
面对文化的态度
那么在面对文化的时候的态度,我觉得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在和其他文明的对比当中来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关起门来说大话。关起门来说大话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什么呢?历史悠久,仔细一想,比我们悠久的文化还有好多,比如伊拉克的文化、巴比伦文化,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我们还在萌芽。说我们的祖先勇敢,那么他们老在远征,老在打仗,比我们勇敢。
但是你走出去后,有一些我们平常不注意的优势却被你注意了。比如一个例子,其他文明全死亡了,中华文明到今天还活着。活下来的理由是什么?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宗教极端主义,这个中庸之道在这方面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了,还有,从秦汉以来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确实使中国很长时间处于保守和不自由的状态,但是它使它产生了有序。而这个有序,又避免了“人踩人、踩死人”的这种无序状态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包括汉字,包括文本,我们现在去读其他古文明的那种留下的文字,有很多考古学家都读不出来,不要说当地一般人民了。但我们现在看孔子、孟子的书,还是像乡下的外公写给我们的信一样,是2500年后我们才收到的信,那么亲切。什么道理?这个就是中华文化的真正的奇迹。但我们也有很多缺点,就需要在对比中来了解它。第二,我们在了解这些中国文化的时候,心态有没有可能幽默一点,放松一点,不要总是过于你死我活般的庄严。第三,最后的落脚点还落在创新,不管你过去有多少美丽的篇章,如果不能在今天的世界上来完成我们的创新性的转型的话,你就缺少生命力。你在埃及那么雄伟的金字塔下,你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边的巴比伦文明的遗址旁,你都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人家都曾经伟大,甚至于曾经比我们还伟大过。我们不断地传扬过去的伟大,价值不是很大。因为我在伊拉克就遇到两个伊拉克的宗教人士给我们讲,他们说实际上最伟大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我们伊拉克,第二是你们中国。我们是第二啊!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和西方世界打交道,我们不屈服。所以下面这句话就是,现在伟大的只有一个了,伊拉克。但是你很难阻止人们的眼光只看过去,不看现在,你很难阻止人们的眼光看今天的伊拉克。看到战火纷飞,看到民不聊生,看到乱成一团。我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送点礼物给街头的孩子。
我说,孩子,你没有进过学校,所以这支笔对你没用,但是我怎么才能让你明白,你们的祖先是全世界最早创造文字的人。你们已经不会书写,我说这支笔来自于在你们之后创造了甲骨文的那个民族的后代。
过去需要获得整理,过去需要用我们的方式去让它重新振兴一些优秀的东西。这里边我很想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于我们过去的一种态度,黑格尔说,我们把手伸入灰烬,说不定里边还有余温。我们对待历史遗产就是去触摸历史灰烬中的余温,这个余温和我们今天的温度能够互温,互相温暖的温度,那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要在灰烬上做太多太多的文章,以为拿了灰烬就觉得它了不得,有的文明灰烬比我们还多,比如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