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本色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yoy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技声中的一堂音乐课


  “这个不难。”这是杨泽民的口头禅,聊起音乐时常从他口中冒出来。离开纳西古乐队之前,他是其中的笛子表演者,曾参与录制了《纳西·净地》《玉龙第三国》等多部与丽江有关的音乐作品。如今,他除了继续研究笛子、箫等竹管乐器,还跟朋友合作组织些艺术活动。
  都说“三年笛子四年箫”,能把箫吹好着实不易。聚会中,不管我们点到哪首乐曲或哪支歌,杨泽民总是那句话:“这个不难。”然后便持箫吹起来,箫音时而悠扬绵长,时而圆润中透出几分苍凉,让人沉醉。
  杨泽民没有传统曲艺传承者常见的“土气”,他外语流利,对西洋音乐也十分熟悉,这与他的老师、丽江的传奇人物宣科有些相似。宣科名列“丽江三杰”,纳西古乐便是在他的倡议下恢复的。在丽江古城,随处可见“宣科先生”的交通标语:“宣科先生提醒您,此路段禁鸣喇叭”“宣科先生提醒您,限速70公里……”每晚演出的纳西古乐,也以宣科亲自主持为卖点。看过他主持与表演的观众,对音乐有多少感觉不好说,但对这个幽默、健硕的“老小伙”都印象深刻。杨泽民13岁开始在纳西古乐队里吹笛子,接受宣科的教导,音乐慢慢渗入他的骨髓当中,他成为宣科最喜爱的徒弟之一,多次随老师到国内外演出,遇到国际友人来访,也多是他陪同接待。
  聊起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杨泽民往往会惟妙惟肖地模仿上一段,比如说到酒吧的嘈杂,便会模拟音响的震动声:“崩次!崩次!”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用极低沉有力的声音模仿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梆~梆~梆~梆!”不管小提琴还是钢琴,他都能模仿,手上还比画出动作,像是古代文学家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表演者,“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让人惊叹不已,又忍俊不禁,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上了一堂乐理知识课。
  不过,对于这些时下娱乐节目热衷的技巧,杨泽民虽然擅长,却不大认可。他尤其反感音乐领域的“模仿秀”,认为每种乐器有独特的音色和乐理,演练时应该选那些符合其特点的题材,才能让音乐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二胡声音偏悲,用它拉欢快的歌曲,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曾有人用二胡拉小提琴的经典乐目《流浪者》,前者二弦,后者四弦,两者对变音的要求便明显不一样,二弦想表现出四弦的声音,只好加快演奏节奏。若想以此迎合市场,难免贻笑大方。正如瓷器里的仿生瓷,模仿动物、果蔬尚有几分意趣,可是发展到模仿戗金、镂银、琢石、竹木,就是拿己之短,比人之长了。
  杨泽民比较佩服那些专注于自己专长的人,也提倡搞音乐的人要多体验生活,以加深对乐曲的领会。流行歌手中,他最喜欢腾格尔,因为他的歌声有一种苍茫的感觉,“是在用感情歌唱,玩不了技巧。”

山珍味不如一笔梅


  车文光也是一个痴迷音乐的人,他是丽江小有名气的菌类批发商,也是20世纪90年代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南山胶轮车”乐队的主唱,他创作的那首《玉龙第三国》广为流传。
  车文光身在商海,却始终没有脱离丽江的艺术圈子。他不喜欢斤斤计较,价值不菲的松茸、松露,朋友聚会时常拿来大盘炒着吃。他喜欢古琴,常在微醺时画一支梅花,喜欢活得如“八大山人”。对他来说,山珍味不如一笔梅。经商之余,车文光常与杨泽民等人一起,呼朋引伴,喝酒下棋,吟诗作画,以“艺术”的名义狂欢。
  占丽江人口主体的纳西人,自幼沉浸在音乐、书画及花草所构成的氛围当中,大多都会几项技艺,即便不精专,也乐在其中,闲了,便聚到一块儿切磋、品评。往寻常酒吧里一坐,就能碰到许多原创歌手,在新城的小区里走走,会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弄草。在他们身上,我总能发现一点“魏晋之风”。   “其实就是在玩。”说起“艺术”,丽江的朋友们总显得有些害羞,仿佛这两个字太过正式,是一种过分的夸奖。和车文光同在“南山胶轮车”乐队的沈强,如此解释乐队名称的由来:胶轮车是过去南山一些少数民族的运输工具,一些穷人用它运柴火来到丽江城里卖;乐队的几个成员当年都是贫穷但热爱音乐的学生,便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自嘲,“意思有点像今天的‘屌丝’。”
  丽江人对艺术的热爱,与旅游发展没有多大关系。艺术更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元素,一如柴米油盐。来到丽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也处在这种氛围的包裹之中。比如音乐,走在哪里都躲不开,吃饭时,购物时,走路时……甚至睡觉时也能若有若无地听见。壁画、雕刻、书画、盆栽等更是随处可见。夜幕降临,人们常在广场上点起篝火跳舞,手拉着手,很快就分不清谁是游客、谁是本地人了。艺术在这里也模糊了雅俗的界限,更多体现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此而已。
  在丽江的日子里,我十分享受这种无所不在的艺术氛围,不管是传统古乐,还是时下流行的非洲鼓,都乐意坐下来听上一会儿,不去计较它是古是今、是中是洋、是谁所演绎,也学着丽江人把它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些東西比生命还重要


  丽江的艺术作品大多以本地山水、民族风情为题材,其中有不少是表现玉龙雪山的。对丽江人来说,玉龙雪山不但是一座神山,而且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清朝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一带进行“改土归流”,土司被中央委派的流官所替代,少数民族也被迫开始学习汉人的礼仪。其中,包办婚姻制度的传入,对习惯了自由恋爱的纳西人来说尤其难以接受,不堪束缚又不愿忤逆父母的纳西青年,选择了殉情。据说在玉龙雪山上有一个“玉龙第三国”,殉情者死后可以进入这个自由国度,爱情美满,生活幸福,有火红的斑虎当坐骑,宽耳的狐狸帮忙捕猎,银角花鹿代为耕耘……
  纳西人对殉情者十分尊重,殉情的仪式也很隆重:双方会穿上盛装,吃饱喝足,享受世间的最后一点快乐。对他们来说,自杀并非逃避,而是选择新生活的一种方式,双方父母会请来法师为他们超度,帮助他们进入“玉龙第三国”。此风之盛,一度为丽江赢得了“殉情之都”的别称,直到20世纪40年代,殉情现象在丽江仍十分常见。
  与对爱情的执著、刚烈形成反差的是,丽江人对政治可以说漠不关心。丽江曾先后被多个政权征服,当地人虽然说不上望风而降,但也没有进行太过激烈的抵抗,他们不太在乎谁会成为统治者,但在乎统治者是否尊重他们的传统与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没有它,艺术可能是一种矫饰。而在自由的“玉龙第三国”,他们的生命和艺术都将获得永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结尾处,1900终于没有上岸,小提琴手马克斯也不再坚持让他离开即将被炸沉的弗吉尼亚号,他知道,1900并未死去,而是与音乐一同长眠海底,正如在看不见的琴键上,这位钢琴师一样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艺术的灵魂不会消亡。

艺术丽江
  凑一回艺术节的热闹


  丽江的艺术家很多,艺术活动更是层出不穷,有的已经做成了长久的品牌,吸引了无数同好者前来,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雪山音乐节和李亚鹏发起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节。若适逢其时,不妨凑一下热闹。
  雪山音乐节始办于2002年,至今已举办五届,曾创下40多支乐队、近6万歌迷同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共同狂欢的纪录。活动不定期举行,相关预告可关注其官网(www.xueshanfes.com)。
  COART亚洲青年艺术节每年春、秋两季在丽江束河古镇举行,内容涵盖音乐、戏曲、舞蹈、设计、诗歌等,旨在打破当代艺术各门类之间的隔膜,向社会推介青年艺术家。活动为期五天,免费开放。
  此外,丽江还有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湿地旅游艺术节、纳西民间歌手演唱会、茶马古道艺术节等多种艺术活动。

欣赏古人的画笔“日记”


  丽江有不少古老的壁画,其中又数市区北面10公里的白沙古镇最为集中,保存相对完好。这些壁画是明代木氏土司聘请汉、藏、纳西等族的画家绘制的,前后持续了近300年,题材十分广泛,包含风光、宗教信仰以及纳西族的日常生活,仿佛古人用画笔留下的生活日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壁画风格粗犷,色彩艳丽,笔法洗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脚步跟着耳朵走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让脚步追随耳朵,哪里的音乐好听,便在哪里坐下来。
  束河古镇不太嘈杂,适合倾听一些轻音乐,推荐“妈妈咪呀”国际餐厅。
  喜欢人多热闹,可以去大研古城的酒吧一条街,“樱花屋”、“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等都名声在外。
  喜欢丽江传统音乐,可以去东大街上的大研纳西古乐队,那里每晚20:00都会举行一个半小时的专场演出,运气好的话能碰上宣科亲自主持。

  饭桌上的村民都认识正杰,但对他的壁画并不太以为然,他们更喜欢人物肖像、迎客松这类寓意明了的图案。正杰赢得村民喜欢更多是因为一些小的举动:组织放公益电影,向全村的老人问好,并给每一个小孩子发放文具。后来在正杰住的小院,我看到墙上用英文写着一句话:你对老人、小孩好,村民自会尊重你。
  时间长了,开始有村民主动请正杰去画壁画,有些是因为自家墙壁上被画了一整面的商业广告,想用其他图案覆盖掉;还有一些想请正杰帮忙画广告:上方要写“往西50米,出售空心砖、水泥、细沙”,至于下面的图案,只要不是裸体画,什么都可以。而和士元当初接纳正杰的理由更加简单:大孙子和吉星开始学习英语了。说起这个,和士元颇为自豪:“我大孙子英语考试一直是第一名!”2012年十一期间,正杰的家人从美国来到吉祥村,参加正杰的婚礼,便是由和吉星充当翻译。
  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艺术家,一群淳朴、务实的农民,他们的交集注定充满趣味。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隔壁搬进了一个小伙子,每天他上班时这个小伙子刚刚起床,整天就是弹吉他、画画,他觉得这个小伙子简直是在浪费生命,终于忍不住想跟他谈谈,小伙子正巧也有话想跟他说:“我看你每天忙着上班、下班,你不觉得年轻时这么做是在浪费生命吗?”

苏东坡的吐槽


  饭后到村里漫步,可以看到酒足饭饱的人们坐在院中喝茶,或者在门口晒太阳,小卖部大门紧闭,门口贴着纸条,说到朋友家做客去了。看来,晒太阳、聊天、发呆等事项,并非游客的专利,而是丽江人一以贯之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丽江土著们虽然陆续离开了古城,但他们的生活方式留了下来,古城最为可贵的一面并没有改变。
  倒是游客,千里迢迢地赶到这里,花费许多钱财,只为了过几天丽江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值得吗?
  关于行走,诗人苏东坡曾经吐槽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未曾谋面,总觉得遗憾,去了之后呢,“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风景还是那道风景,旅行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有意思的是,在丽江,很少听到人们说他们来此是为了做什么,无所事事者居多,如果说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为了什么也不做,只要身心放松,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去哪儿、看到了什么,反而无关宏旨。   尼采说:“当我们忙于工作時,或者当我们忙于欢乐时,我们一般很少有时间仔细端详生活和人生;但是,如果我们确实需要对于生活和人生做出判断,我们不应该一直等到第七天安息日才肯去发现人生的异常之美。”丽江之于旅行的意义,可能不在于古镇、雪山、艳遇、拉市海、泸沽湖,而在于“有时间仔细端详生活和人生”。

“收破烂”的台湾人


  从大研古城的小石桥出发,往四方街方向走,会路过一家名为“古铃精怪”的店,店中陈列着西南一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董,门口挂着一串古老的铃铛,有人进出便发出悦耳的声音。
  “古铃精怪”的老板阿丹是台中人,他在拉市海东面还建有一个叫“瓦缸寨”的创意工场。“瓦缸寨”的门脸十分朴素,里面有前院、后院、别院,还有酷似哨所的小楼,到处摆放着用旧家具、老木头和旧瓷器加工、组合而成的创意作品:老树根上挂着一个青花瓷,原来是电灯;古老的窗户正中挖出一块方形的空白,便成了别致的画框;废弃的猪槽清理干净,竖起来,可以组合成书架、百宝架、红酒架;清代的牌匾成了办公桌的桌面;把那个时尚的木凳子翻倒过来,原来是一截舂米用的木桩……阿丹的创意家具,基本是用丽江及周边地区废弃的农具、老门窗改造而成,他说自己是“收破烂的”,收得久了,周边的人都认识他,谁家有废弃不用的老家具都会送来卖给他,他也因此创下几项纪录,比如放在院中的牛头骨,便是世上已知的最大的一个。“瓦缸寨”的产品有创意,又很实用,好多东西经过改造之后,连当地人也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整个工场就像一个小型的创意博物馆。
  2007年定居丽江以前,阿丹一直在台湾的商海打拼,从事的也是设计工作,压力很大,还落下许多病痛。2001年初次到丽江旅游,他便被这里的蓝天、古街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所吸引,此后多次往返丽江、台湾之间。一度厌倦经商的阿丹,在丽江发现了商业带来的快乐,捡漏的惊喜,创意的享受,加上舒缓的生活节奏,消解了爱好与生存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的矛盾。如今,阿丹在丽江已经小有名气。
  在丽江,工作向来是不会让人紧张的,这里也不存在失业的概念,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一直是客客气气的。据顾彼得分析,这与纳西人爱好自由、独立的性格有关。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不能忍受粗暴的命令和辱骂,受到歧视会选择马上离开,他们会说:“我们不是你的奴隶,我们是有家的。”在“瓦缸寨”,没有人监督工匠们干活,主院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木工和铜匠的工作区,各忙各的。阿丹希望这些小学没毕业的工匠们能够执著于自己的爱好,最终像欧美的手艺人一样受到尊重。在所有环节中,他最看重收尾,“细节可以造就文明”,这也是他在与工匠们磨合时最艰难、最关键的部分。   院子后方有一个占地十来亩的仓库,堆放着数以千计的农具和老家具。阿丹面带得色地向我们展示他的“镇场之宝”:一方长3米、宽1.5米的金丝楠木,重达7吨,呈现出罕见的山水云纹。金丝楠木是楠木中品质最高的门类,生长缓慢,资源珍稀,曾是皇家专用木材,价值堪比黄金。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木材的横切面上布满道道金丝,随着光线的角度还会发生变化。阿丹说这块巨木是在缅甸北部发现的,长到这样的尺寸,至少经过了上千年,他雇人开了一条山路,终于把它运了回来。

  “牛排,羊排,魚,松露……”亚历山大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一一报出自己的拿手菜。要知道,他曾经是著名的北京长安俱乐部的大厨。有经验的食客说,看不懂店里的法文菜单不要紧,不要拒绝厨师的推荐就行了。餐厅里既有法国老电影的海报、欧洲风光摄影、抽象画作,也可以看到许多“中国风”的东西,比如剪纸、版画、印着十二金钗的茶杯,桌布是蓝色的蜡染。
  亚历山大做的法式大餐十分地道,餐厅很快有了回头客,他也结交了不少丽江朋友。朋友们不时调侃他:最近可还有坐在姑娘腿上烤出来的小饼干吗?这是一个典故:老亚烤制的法式面包、小饼干颇为有名,他还为它们取了诸如“丽江歌剧”一类的有趣名字;据说,他的心情越愉快,烤出来的饼干就越好吃,有一次他开玩笑说坐在姑娘腿上的时候心情最好,就此落下了话柄。一些茶餐厅、酒吧、酒店时常来他这里订制法式点心。
  除了不时来他店中饕餮一餐,朋友们也经常带着亚历山大到处转悠,去泸沽湖深处划船,到香格里拉露营,或是去街上吃一碗正宗的丽江米线:“南门口,老奶奶坐在那里做米线,一碗2块钱、3块钱。”很快,他像传统的纳西人一样,模糊了工作与享乐的界线。不忙的时候,他便开着摩托车或越野车到处晃荡,他下一步的目标是骑着三轮摩托车“扫荡”滇南一带,首站是西双版纳。
  说起丽江往事,在此居住了十余年的亚历山大也是有发言权的。同一些丽江土著一样,说起这些,他不无伤感,两手一摊,耸一耸肩:“做米线的老奶奶没有了。”

收藏丽江


  丽江可买的东西很多,虽然不见得都是本地出产的,但独特的品味、巧妙的搭配,以及极高的精品率,使得它们顺理成章地进入“特产”的行列。选上几件心仪的物件,仿佛也把丽江味道带回了家。
  1.淘几件雕刻作品:丽江从事雕刻行业的人很多,也出了不少精品,可以到“木石标记”寻几方木雕,或者到“官院”银店挑几个老式银雕。
  2.捎几件创意家具:阿丹的创意家具值得推荐。西南少数民族的农具、旧家具,经过他的巧妙加工,变成了一件件复古风浓郁的时尚家具,实用,美观,会让来客眼前一亮。
  3.带几块普洱茶饼:普洱茶饼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也是如今丽江为数不多的“土特产”。生普洱汤色黄亮、降脂提神,熟普洱浓稠水甜、养胃利尿,都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说一说丽江的美食


  吃,是人们提起丽江时聊得最少的。可能是饮食留给游客的印象远不如风景来得深刻,也可能是来到这里的人,本就不在乎吃得有多好。事实上,丽江的餐饮基本上都很便宜,不需顾客操心。除了品尝粑粑、凉粉、米灌肠、东巴烤鱼,你还可以试一下吹猪肝、“水性杨花”、辣椒炒“树皮”等个性十足的丽江菜。四方街一号餐厅、88号小吃店、阿哩哩花园餐厅等都是口碑比较不错的本地餐馆。若是想品尝一下地道的西餐,可以前往玉缘路上的红蜻蜓、束河古镇的妈妈咪呀。

拍一部名为“丽江”的微电影


  以丽江为背景的影视剧数量不少,远的有亲情电影《千里走单骑》、爱情偶像剧《一米阳光》,近的有旅行电影《转山》、历史连续剧《木府风云》。2012年年底,由宁财神担任编剧、监制的古装喜剧《龙门镖局》也在丽江完成全部拍摄工作,计划于2013年年底上映。导演们普遍看重的,是丽江干净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小街小巷,淳朴的民族风情。其实,你也可以以相机为道具,以脚步为线索,以心情为灯光,拍摄一部自己兼任导演与主角的丽江“微电影”。

1 剧情片
  《做一天丽江人》


  早上,吃罢凉粉或是烤饵块,逛黑龙潭、爬象山,与本地人一同晨练。黑龙潭公园在古城北面1公里处,凭古城维护费(60元/人,7天内有效)的收据可免票。象山就在公园东部。中午,买份粑粑当午饭,再炒两个小菜,夹在粑粑中吃,口感尤佳。
  下午,逛古城南部的忠义市场,这是观察本地生活的绝佳窗口。市场很大,一个下午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之后找个阳光充足的小院晒太阳。
  晚饭后,去古城里的原创音乐酒吧喝一杯,听听丽江民谣。
  如此安排,节奏比较舒缓,能体验许多真实存在但不为多数人注意的丽江生活细节,至于剧情如何,就看“导演”有何灵感、“主角”怎么发挥了。

剧情推荐:


  1.凉粉多吃:作为一个“本地人”,怎能不喜欢凉粉呢?凉粉有多种吃法,或煮热,或凉拌,或油煎,还可以做成凉粉汤。制作凉粉时揭下来的凉粉皮,也是不可错过的美食。
  2.体验鹰猎:如果认识家有猎鹰、猎狗的当地朋友,一定要跟他们上山打一次猎。“左牵黄,右擎苍”,要的就是这种豪迈感,是否捕到猎物并不重要。
  3.当一回“杀猪客”:赶在年底去丽江,纳西人正忙着杀年猪。当“杀猪客”的最大乐趣,不在于吃杀猪菜,而是烧烤,除了烤五花肉,还可以烤饵块、米灌肠、豆腐等。

2 文艺片
  《醉在一米阳光里》


  阳光,咖啡,发呆,艳遇,酒吧……丽江常被看作是小资范儿的集散地,这里也确实不乏沉浸在此种氛围里的“群众演员”。找一家种满花草、带有廊台的客栈,或是邻近水边的咖啡屋,晒着太阳听听音乐。你尽可以大胆地使用蒙太奇手法,把丽江悠闲的生活片段重新组合,赋予它更多可能性。

外景地推荐:


  1.自由生活驿站:位于忠义巷,院子是不可多得的宽敞,优点显而易见——阳光充足。院中除了数量繁多的盆栽,还有吊椅、摇椅,正适合在阳光底下、音乐声中晃悠一下午。
  2.隆中草堂:位于小石桥旁边,有院子可供观花、晒太阳,还可以遥望万古楼风光。最妙的是,它有一片临河而建的休息区,最适合约上三两朋友在此看书、聊天。
  3.大石桥畔:小石桥往西不远,便是大石桥了。此处的河流更宽,两岸的风光也更好,阳光充足,河边有不少露天经营的餐厅。在此吃过午饭,正好晒着阳光喝下午茶,看河中荇草摇摆,看对岸垂柳依依。

3 励志片
  《我的轉山》


  从爬玉龙雪山到梅里雪山大转经,从穿越哈巴小道到徒步雨崩村,丽江可进行的户外运动还着实不少。随着大香格里拉的路线不断被开发出来,丽江在户外运动领域的地位也愈发有分量。选择一座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山进行攀登或转山,抑或选择一条茶马古道,重走前人路,在领略壮丽风光的同时,也面对内心可能潜伏的怯懦与惰性。正如一位驴友所说,走完一些充满极致感的路线之后,总能感觉到自己多么伟大,同时感觉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

外景地推荐:


  1.玉龙雪山:乘坐缆车到达海拔4506米处,然后直奔栈道的终点:海拔4680米。由于是在高海拔地区,加上山上气温低、风力大,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登顶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登山时可携带简易氧气瓶,以免出现缺氧、高原反应引发的不适。
  2.哈巴小道:著名的虎跳峡夹在玉龙、哈巴两座雪山当中,哈巴雪山上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是徒步前往虎跳峡时的一条经典线路,全程约20公里。再往前走就是石鼓镇,可以看到壮丽的“长江第一湾”。
  3.大香格里拉:以香格里拉市为中心、覆盖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一个大型自然区域,包含泸沽湖、稻城、亚丁、海螺沟等地。从丽江出发,往北或往西,可一路尽赏与世隔绝的自然、人文景观。注意避开雨季和秋冬极寒天气。

4 纪录片
  《寻找三眼井》


  三眼井是丽江独有的一种生活设施,利用地势高低修建成三级水潭,第一潭为饮用水,第二潭是洗菜、洗碗用的,第三潭是洗衣服用的,严格分工,各司其职。丽江到底有多少个三眼井?如今还有多少人家在沿用这种古老的用水方式?井旁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人们又是如何维持这种用水秩序的?将目光移向这些与丽江的历史、生活紧密相连的场景,是漫步古城时一道饶有趣味的“科考”题目。

选题推荐:


  1.东巴文字东巴纸:东巴文是一种兼具表意和读音的图画象形文字,文字形态非常原始,其集大成者便是有“纳西百科全书”之称的《东巴经》。抄写东巴经书的纸张也是特制的,厚实耐磨,还防虫蛀。透过特有的文字和纸张,可以一窥东巴文化的奥妙。
  2.老房子的格局:丽江古城里的房子,乍看上去与别处的明清古建没有多大区别,走入其中,就会发现其别具匠心的地方。比如三方一照壁,比如河水穿堂而过,都值得回味。木府与万古楼是当地古建中的佼佼者,设计上更加独到。
其他文献
杭州—苏州—扬州  流淌了2500多年的京杭大運河,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奇迹工程之一,曾经见证过无数沧桑历史,也积累了丰厚的文化传承。我们沿着这条千年河流一路寻访,呼吸历史的气息,触摸时光的印记。  旅行中,最开心的就是身边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旅伴。此次与我们同行的是一个“全能伙伴”——东风雪铁龙专业级舒适SUV天逸。提起雪铁龙,总让我想起颇有阅历的法国绅士,从1919年起,它也在不断升华缔造精神,不断
32000公里飓风猎人追逐“通天塔”  我们正在等待一场风暴的形成。朋友沃尔特想象自己是一只被“追风车”撞到的巨大虫子,躺在车盖上,引得我们发笑。这辆白色的“追风车”,顶部的黄灯是在路上用来提醒其他司机的注意;天线保障了我们与其他追风车辆的及时通信;金属框架是用来加固汽车,减少意外伤害。  美国大平原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加拿大落基山脉以东,地势平坦,面积广阔。由于缺少天然屏障,来自北极的干冷空气和
明月当空,连葡萄藤的影子都照了出来。地中海的朦胧里有一道又白又宽的亮光。岸边老房子的灯火静静地眨着眼。火车头的刺眼光线在海岬壁上奔跑着。这天是个节日——圣凯瑟琳节,男人们在下面围坐在小桌上,喝着果子酒或是苦艾酒。  我远在美国的农场怎么样了呢?那边的时间不一样,但我也曾举杯为圣凯瑟琳节而饮,所以不用我去苦思冥想了。我想那边月亮也是在东南面,就像从前一样停留在庇考利的那些山脉尽处,桑塔菲海的上方。 
“零伤害”啤酒的魅力  十几年前,我是一个喜欢摇滚和电子乐的躁动青年,各种酒都喜欢尝试,唯独对啤酒没什么好感,认为它既单调乏味又缺少内涵。2008年,朋友硬拉着我去了上海一个非常小的啤酒吧,我一百个不情愿,认为是浪费时间。在那里,我喝到了人生中第一瓶精酿啤酒“智美蓝帽”,瓶盖一开,满屋飘香,我非常惊讶,带着好奇喝下一口,浓郁复杂的风味完全颠覆了我对啤酒的固有认知。此后,我开始不断学习与啤酒有关的各
海天一线之间  兩年后,我告别这个留下许多回忆的地方,决定骑行回国,看看更为广大的我昕不了解的世界。  从贝宁出发,我先后经过了多哥、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几内亚、塞内加尔、冈比亚和毛里塔尼亚。我在贝宁学会了“非洲法语”,这种语言在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国家可以通行,让我更容易和当地^交流。在多哥,我借住在画家菲利克斯家,听他讲述年轻时的流浪生活;在有“君子之国”美称的布基纳法索,我得了人生中第
柏林Friedrichshain艺术区  柏林是欧洲最特立独行的城市,它没有那么古典,大量20世纪中期的方正建筑,让我感觉它像极了北京,某些街区里甚至有跟北京一模一样的花坛、丁香花以及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的麻雀。柏林会让北京人平添不少乡愁,在灵魂上,某种层面它们是相通的。  华沙大街附近的Friedrichshain艺术区很像北京的798,古老的大厂房,充斥着一种生猛的力,一如德国的音乐和艺术。到处都
陨落的时光隧道  十年前,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陨石。当时我正在海南环岛骑行,午夜时分还在海边拍摄星空,忽然,幽暗的夜空亮如白昼,一个火球从我头顶飞过,瞬间没入大海深处。我被这一幕震撼到了,脑子里全是问号,第二天便匆匆结束骑行,回到上海,经过多方查询,得知我看到的是一颗火流星或陨石。在我看来,陨石就像时光隧道一样迷人,我想知道它从哪里来,飞了多远,为什么会光临地球,以及它身上藏有哪些
在德国留学时,每次去德国朋友家吃饭,主人热情款待之余,必定会自信满满地介绍,某道菜肴是“向祖母学来的”——意味着那是一道私藏的佳肴。“祖母式的配方”,在德国人心中是美味的标签。黑森林区坐落于德国西南的巴登-符腾堡州,与“美食王国”法国为邻,当地的饮食文化融入了不少法式特色。从卡尔斯鲁厄市、金齐希河谷到滴滴湖,我在黑森林中寻找祖母味道的小餐馆,它们有最地道的德式美食和最细微的人情之美。“巧克力先生”
拍攝人:侯凌  拍摄地点:缅甸,阿马拉布拉古城  拍摄时间:1月28日  INFO:SONY LICE-7, f/13, 1/640s, ISO 250  乌本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也是缅甸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作为地标性建筑,每天漫步桥上的人们络绎不绝。160多年来,这座桥架设在东塔曼湖上,也架构在人们的心上,它被视为象征情侣之间心灵相通的“爱情桥”,桥上的6座亭子则代表着佛教的“六和精神”。这天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已经连续退步了近一百年的阿根廷之悲剧缩影。20世纪初,阿根廷曾是令人艳羡的发达国家,作为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合了欧洲文明的成就——西班牙殖民打下的文化根基,英国人规划的城市,法国人定义的建筑,意大利人传播的艺术……最终却变成一个抗议声震天、狗屎满地的“南半球巴黎”,它独占着拉丁美洲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平坦开阔、可撒开了耕地的拉普拉塔河口,却被糟糕的政府拖入重重困境中。一座混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