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过渡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处理方法:
一、学生面对的“台阶”。
台阶一: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理解。
台阶二、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后面的“质点”、“弹簧振子”、 “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再如“电场”、“磁场”等场物质的教学。更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即使当时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记。
台阶三、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重点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1、理解推理能力要求高了: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而高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2、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高了:初中定性判断的多而定量计算的少,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而在高中,就要求有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高中阶段实验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得出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再加上高中测量型和验证型实验较多,且数学计算量大。
二、跨越“台阶”的出路。
(一)、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1、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坡度。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新情景,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1、按照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即有启发式的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目的。
2、让“物理模型”深入学生的脑海。物理学上为了使研究问题的简化,往往需要将某些对象进行理想化,如高一的质点、轻杆等;研究过程进行的理想化如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研究条件的理想化,如无摩擦的光滑面、绝热容器等。然而这些理想情景实际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考虑的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忽略。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1、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需要运用数学语言、符号、图象等数学工具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在教学时,先消除学生特别是数学较差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感,并挤出时间有针对性的补一补这些欠缺的知识,而后再讲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工具对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贡献,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方式正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教学活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年级为单位,在学生中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应用教材上实验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1、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师设计任务,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集中精力调动各种能力完成任务,并为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在学到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时,一定要让学生改掉随意代公式的习惯,要充分的强调并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公式是矢量关系,即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启发学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启发学生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列方程时启发学生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在具体解题计算时要把矢量式转化为标量式。所有这些就要求学生思维要严密,物理情景要深入,彻底改掉原来只凭表面列方程求解的习惯。
2、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改进:由于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上习题课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作好预习和复习。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订出预习提纲,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未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三是归纳总结复习,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山西省孝义市第四中学)
一、学生面对的“台阶”。
台阶一: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理解。
台阶二、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后面的“质点”、“弹簧振子”、 “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再如“电场”、“磁场”等场物质的教学。更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即使当时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记。
台阶三、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重点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1、理解推理能力要求高了: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而高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2、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高了:初中定性判断的多而定量计算的少,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而在高中,就要求有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高中阶段实验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得出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再加上高中测量型和验证型实验较多,且数学计算量大。
二、跨越“台阶”的出路。
(一)、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1、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坡度。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新情景,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1、按照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即有启发式的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目的。
2、让“物理模型”深入学生的脑海。物理学上为了使研究问题的简化,往往需要将某些对象进行理想化,如高一的质点、轻杆等;研究过程进行的理想化如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研究条件的理想化,如无摩擦的光滑面、绝热容器等。然而这些理想情景实际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考虑的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忽略。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1、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需要运用数学语言、符号、图象等数学工具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在教学时,先消除学生特别是数学较差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感,并挤出时间有针对性的补一补这些欠缺的知识,而后再讲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工具对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贡献,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方式正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教学活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年级为单位,在学生中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应用教材上实验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自学归纳的学习习惯。
1、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师设计任务,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集中精力调动各种能力完成任务,并为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在学到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时,一定要让学生改掉随意代公式的习惯,要充分的强调并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公式是矢量关系,即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启发学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启发学生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列方程时启发学生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在具体解题计算时要把矢量式转化为标量式。所有这些就要求学生思维要严密,物理情景要深入,彻底改掉原来只凭表面列方程求解的习惯。
2、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改进:由于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上习题课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作好预习和复习。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订出预习提纲,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未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三是归纳总结复习,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山西省孝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