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是对文化的向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城记”——寻的并非美食、并非美景,更并非美女,而是一城一地的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近日,北京匡时发起的“收藏寻城记”——中国收藏地理发现之旅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禁让同事们回想起前几年本刊即开始做的“收藏城市”系列专题策划,收藏本是个大概念,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城市发现之旅——搜罗中国的城市收藏文化,探寻在不一样的地理、历史背景下,收藏文化的多样呈现。
  中国的孩子自小学起,便被教之中国“地大物博”,“地大”当然是指国土面积广大,而“物博”除了指自然物产富庶,还理应有物质文化遗产丰饶的含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之文明,一方文明造就一方之遗存,按照地域的脉络去追寻文化的遗迹,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收藏,本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如今却变成对于一物一件的拥有这样狭隘的解释,实在令人唏嘘。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便是将一切分类细化,其好处是可以使各专业更加精专,而坏处便在于将各种课题彼此独立,互不涉猎,难免偏狭。然而,科技、工商皆可细化,惟独文化事宜却万万不能,一旦所谓细化,便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你说收藏是什么?是买东西、藏宝贝吗?当然是。但恐怕又不仅仅是。买东西、藏宝贝只是收藏的表象,透过这种执着的行为,看到的应该是行为背后那颗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向往之心。
  有向往,便要寻觅,于是便有了亲身前往某座城市的发现之旅。在某一轮历史的积淀中,发现一种气质;在某一样情怀的晕染中,发现一种文化。
  “寻城记”首站成都,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收藏成都的潮流。正如本刊2008年首期收藏地域主题策划——“收藏徽州”,出刊后很多读者手捧杂志、沿线行走,发现徽州的历史与文化。在现代生活依然一体化的今天,收藏一个地域,便是留住一种独特的传统。我想,一切文化媒体与企业都应该心怀这样一份责任。
其他文献
巴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3日19时,应法国美术家协会特别邀请,由万达集团及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主办,法中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画家石齐画展在法国卢浮宫隆重启幕。这不仅是石齐个人作品首次出现在卢浮宫这座宏伟灿烂的宫殿里,而且也是中国艺术家把个展第一次开进卢浮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美术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法国美术家协会还授予石齐“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这是沙龙展100多年来第
期刊
蒋廷锡既是一个位尊权贵的一代名臣,又是一个多才博学名重一时的宫廷画家。他的设色写生,生动艳丽,继承恽南田而另有一种华贵的庙堂气象;水墨一路,则勾花点叶,飘逸淳厚,显露出他洒脱的文人本色。  图中这两本册页,一设色,一水墨,恰恰代表了蒋廷锡的两种画风。设色一册以没骨勾勒画花卉,以工笔重彩画草虫。而水墨一册,以或浓或淡、或枯或湿、或短或重的笔墨,画折枝花卉12种。两本册页写种种花卉禽鱼,活色生香,让人
期刊
2005年,鸿运斋参与故宫乾隆皇帝晚年会所——倦勤斋的室内装饰大修工程,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相识于北京。倦勤斋是乾隆皇帝晚年时的休憩之地,当时国力强盛,所以室内装饰所用巧夺天工、奢侈之至。单是墙壁,底板采用紫檀木护板,在紫檀木上用细如发丝的竹丝镶成嵌万寿纹,最后贴上竹黄山水画(这两项工艺已失传200余年)。2004年故宫在全国寻找能完成这一“失传”工艺的能工巧匠,最终仅有何福礼大师掌握这“失传
期刊
10年前,著名作家海岩在北京花4万元收藏了一对海南黄花梨圈椅,今天已涨到150万元一对。究其上涨的原因,一是“海黄”资源已枯竭,二是海岩有投资眼光,要玩就玩高端的。  鸿运斋在2005年参与故宫倦勤斋室内装饰工程的基础上,受倦勤斋紫檀镶竹丝嵌玉门窗的启发,创意研制了整套宫廷皇家工艺的奢侈家具,有沙发、大衣柜、床、梳妆台、书橱、写字台、八仙桌、餐桌、太师椅、花架、案几等。200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期刊
7月9日中午11点48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一则名为“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亮相”的报道。报道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100周年的精品展览做了简要介绍,尤其突出了名为“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的展览。报道时,画面中的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敏感部位被打上马赛克,此举随即引发网友争议。  面对网友的争议,央视在新闻首播4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当日15点54分此新闻复播时,大卫身上的马赛
期刊
纸制品收藏的好处,大家说了不少,我最近有一新的体会,每当有文艺名家去世,我几乎都能在自藏的报刊杂志中找到相应的纪念性材料,用以寄托哀思,同时又升华了藏品的特殊意义,譬如已故丁聪、张仃等艺术家,我都能马上找出他们艺术生涯早期的履痕。最近以94岁高龄离开我们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我马上想到了几本老杂志中张瑞芳的老照片,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很常见的照片,而是抗战初期张瑞芳参加抗敌宣传队时的集体合影,它的历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年画中的新事物多是农业生产上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当时工业不发达,没有新事物可表现;另一方面,年画更大的市场在农村,其内容自然着重表现适合农村的新事物,比如新的生产用具,从最初的新农具的试用,到后来拖拉机的使用,再到后来的现代化机械化,有多少张年画来表现?不计其数。  “敲打”出来的拖拉机  以拖拉机为例,较早的有1952年李琦创作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后来就很多了,笔者粗略地翻过
期刊
成百上千年地经久不衰,这不正体现了“老字号”最突出的“质量第一”的特点吗?  “洋行”、“老字号”并不是我们的印象中应该同时出现的概念,但通过整理研究考证自己的藏品,笔者对“洋行”和“老字号”这两个名词有了更多的思考,且认为有重新认知的必要。如今能提出并探究“洋行”与“老字号”的关系,应该说是个创意。  年少时,笔者并不大关注“洋行”,也不知那里到底卖些什么?还会自然地把洋油、洋火与“洋行”连在一
期刊
今年端午节北京雨水多,因此想起藏书的话题。  在酒仙桥Indigo(颐堤港)“百灵鸽”买了牛津版董桥的《绝色》和《故事》,忍不住在雨中的车里就要阅读,因为《绝色》讲的大抵是装帧精美的英文旧书,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故事》此前我已经买了“作家”版,灰色纸封面,不亚于手里的布面精装本。于是想到其实藏书无所谓非那种不可。  90后的孩子常说旧书都让你们买光了,我们没什么可藏的了。我自己的经验则是藏书未必
期刊
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  每座城市都会有个市中心,即使在百年前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繁华地段中,旺铺、字号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这种茂盛的生机似乎具有某种魔力,牵引着人们的脚步难以停歇。如此热闹的生活气息,不仅成为老百姓们纷纷来此购得生活所需的场所,也令不少或是具有商业眼光、或者原本就是为了糊口的人争相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