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思维力:诗歌教学应有的理性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思维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的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听与读,是理解他人思想为核心的思维过程;读与写,是表达自我为核心的思维过程。听说读写既是语言和思维的交互作用下信息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水平的思维操练。由此,语文课是实现学生思维力转换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毋庸讳言,当下的很多课堂或已有了较浓的“学”的意识,但远没有抓住“学”的本质,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极大挤压。刘坚教授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时表述:语言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基础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力等则为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核心素养时代的阅读教学,更应着力于借助言语运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同伴交锋、多维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思维力得以唤醒、激活与生长,这也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推开了一扇窗。笔者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探寻诗歌教学的理性,展开思维生长的过程。
  一、学习概括,生长求异思维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在让学生学习概括内容方面却不容乐观,要么在教学中被淡化,要么被教得机械。甚至不少人误认为,小说、记叙文尚可学习概括内容,而诗歌、散文语言的跳跃,让我们很难把握概括内容的规律,于是便以“形散”而搪塞文本内容的概括学习。其实,所有文本都有聚焦,即所谓的“文心”,围绕文心所展开的内容,必以一定方式的呈现,诗歌亦有其内容的独特组合。以下是诗歌《秋天》教学中学习概括内容的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走向秋天,我们看——(出示)
  师:横线上可以是诗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先自己练说,然后同座相互说。
  (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师:读出了怎样的秋天,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从诗句中读出了秋天的开心。孩子,奖励你把“开心的”三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生板演“快乐的”)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生板演)
  ……
  (学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多彩的”“物产丰富的”等词语)
  师: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生齐: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咱们都读出怎样的秋天了?(对照板书,生齐读)
  概括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语言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对语言的组织有很高的要求。概括时需要从自我感受中提炼,避免表述啰嗦不清。阅读《秋天》一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收获或者多个收获。让学生驰骋于全诗,随机捕捉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教学中,不仅在初读诗歌时试着用专用句式练说感受,将读出的诗歌感情与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进行概括练习;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又一次让学生“再回首2-6小节,我们会珍藏些什么”,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归纳,整理脑中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思维力。
  二、品赏语式,生长敏感思维
  语文教学中,比较品赏言语的方式,往往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思维,厘清言语的内在感情,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诗人的情感常常在用词与断句的“在意”表达中浓浓溢出。《秋天》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第二小节,学生们很快地把“打滚”“奔跑”“抓”“抹”这些词语标出,从动作的拟人角度加以品味,体会用词之精准,从而让敏感思维生长。尤其是对一句不平常的断行诗句进行了慢嚼细品:
  师:发现第二小节跟其他小节不一样之处了吗?
  生:其他的每节都是四行,这一小节却是五行。
  师:倒也是啊,这儿明明是一句话,作者偏偏分成了两行。(出示)
  师:我们比较着读读,一行与两行,一定是不样的感觉。(生练读,比较)
  生:我觉得“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应该读得慢一点,换吸一口气,读得特别舒服。
  生:这样分行,突出了“脚印儿”,这样子停顿一下,就更有诗的感觉了。
  生:这样子分行,秋风更调皮了。
  生:我读出了夏天到秋天渐渐过渡的过程,是悄悄进行的。秋风正在很心细地,一点点抹掉夏天的烦恼。
  诗,当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动感的形式去表现诗人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学生对诗歌字词的品读、情境的再现或有较多接触,有了一些语言的敏感。但对于诗句中特意分行表达,显然是少见的,缺乏语言的敏感。于是,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表达的特异之处,再自我品赏,感受分行的微妙感觉:“朗读时可以换吸一口气”“强调了夏天渐渐过渡到秋天的过程”“秋风更调皮了”“更有诗的感觉了”……对比赏读中,学生们斟酌细微,对诗中的描述、表达节奏的处理、表达意蕴的强调等均进行了点滴捕捉,有效生长了敏感思维力。
  三、聚焦画面,生长逻辑思维
  审美的本质是思维的运行。阅读中,内心的情感生活总是主动地期待着,捕捉着。诗歌聚焦画面,形象性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作品情感的感染力量。《秋天》一诗教学伊始,便关注到不同人走在秋天的不同感觉,从而读出不同的味道。
  师:走在秋天呀,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走得悠闲自在,也有的人走得欢快跳跃,有怎样的走法,就应该有怎样的朗读。谁来读?
  (生自读——交流读)
  师:听出她在怎样走吗?
  生:我觉得她走得很舒服的。
  生:她在悠闲地走。
  师:你是不是这么走的?(生点头)
  师:这就叫会读又会听,三(4)班的孩子真是不容易。有没有不是这么悠闲地走的?(又一生读)   师:咦,她在怎样子走?
  生:她在欢快地走。
  师:嗯,像小白兔一样地走。
  生:她似乎在蹦蹦跳跳地走。
  师:是的,我们似乎看到那小辫子一晃一晃的。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她的小辫子。(生读,其余生看)
  师:同学们,大家看,同样一段诗,怎么读全根据你的心境。
  有怎样的走法,其内心一定有着怎样的想法,遵循的是读者内在的心理逻辑。在看似随心所欲的朗读中,呈现出的是走在秋天里的不同状态,或逗留,或漫步,或快走,或蹦跳,每一种状态必与心境相吻合,必然是合情合理合境的。
  语文学习,需要逻辑的训练,更多时候还反映在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品味中。意象,诗歌的主角。诗歌《秋天》中的意象构造亦有其用心之处。诗中主角——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等农作物的一一出场,让秋天有了收获感;田间羊肠小路上的肥壮牛羊、秋风乍起夜里渐弱的蝉声,秋天特色的动物生活场景的次第铺呈,让秋天有了生机感;玉米、高粱的颜色、姿态对比,让秋天有了温情感……
  四、融合视角,生长创造思维
  阅读的真正发生,必然是将自己与文本、诗人的精神融合,真正走进文本,这本身也是一种阅读的沟通创造力。学习《秋天》一诗时,跟随作者走在秋天的路上,感受到顽皮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绚烂的秋天、热闹的秋天、劳作的秋天……表面上,是在读懂诗歌内容,其实质是与诗歌文本的视角融合。
  品读诗歌的各小节时,推开思维之窗,实现由言到意的打通:秋天的美好、秋天的热情、秋天的勤劳、秋天的奉献等,在读透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诗歌的精神生长,其实质是与诗心的融合。
  小学阶段,一般性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初步运用再现性形象思维来模仿诗句进行练习,其实质是实现了与作者的表达视角和思维的再度融合。
  师:田野上,成熟的何止这些,还有——(出示画面)
  生齐:稻子、棉花、豆荚、南瓜、红薯……
  师:选一种农作物,学着第五小节的句式,同桌练着说说。(出示,生练说,互改)
  ( ) , ;
  生:棉花穿上了雪白的棉袄。
  师:谁再给他加一行。
  生:棉花咧开嘴笑了,穿上雪白的衣裳。
  生:花生抱在一起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生:棉花穿着雪白的棉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生:水稻甩着辫子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甩着辫子”用得真好。
  生:水稻举着金链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举金链”真形象。
  生:紫薯披着紫袍,乐呵呵地笑了。
  生:豆荚咧着嘴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相互说,相互改,一直练说得可以把第五小节全换掉,就是我们的真本领了。
  感知诗歌内容、走进诗心、实践表达,实现了读者、诗人、文本三方视域的有机融合。由诗中实物,到脑中实物,这是一个阅读后的再现与联想过程;继而模仿诗中语句,表达脑中的联想,实现了由意到言的再创造过程,亦是生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五、斟酌字句,生长批判思维
  一提及批判,往往与否定、质疑、发现差异……联系一起。其实,批判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挑战,挑战读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需要提及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否定”与“说不”,更多的是饱含着慢慢的理智,对教材文本更为立体的审视。
  《秋天》第三小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这一小节,节奏感鲜明,教学中让学生们拍着节奏斟词酌句,读好诗,改好诗。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发现“在”“田间”“都”几处可删去,不仅仅为了节奏的顺畅,更从内容本身出发,有理有据。言语操练中学生们收获甚多:“在”这个字,是多余的,删去后,诗句不仅意思明晰且更简练;同是删去两个字,删“田间”不删“羊肠”,只因“羊肠”比“田间”更形象,不仅说明小路的崎岖,更有诗的味道;“都”字的去掉非但不影响诗句表达,且更干净,更有诗的感觉……向真、向善、向美,是批判思维的底线。
  由此,学生们恍悟: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修改。在学生们思维酣畅之际,教者话锋一转“有没有同学不需要删去字词,也能读出原诗句的节奏的?”教室内顿时寂静,继而又打起了节奏,研读起来。不多时,竟有好几位学生读出了原有诗句的节奏,甚为兴奋。读出了自己的节奏,也读出了作者的节奏,这般教学旨在让学生明悟诗歌节奏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节奏:读者有读者的言语节奏,诗人有诗人的言语节奏。回顾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遇上朗读节奏的障碍,继而产生修改诗句的意愿并付诸操练,就在大家满以为学习有成就之时,再反其道而斟酌起作者自身的语言节奏,整个教学峰回路转,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推敲修改,更是对诗歌节奏的不同把握。整体性、立体感地把握诗句表达,这是批判思维生长的美好境地。
  语文思维力的生长,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持久而系统的工程。一节课堂的思维力生长,或是无法称量、无法可视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思维过程尽可能展开,等候并带上每一位学生,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交融统整起来,从而实现语文思维力的有效生长。
  (姜树华,如皋市安定小学,2265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建构基于智能系统的“可以自动调整内容和策略从而输出直至达到学习所需”的适应性学习系统,有助于职业教育“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学习。基于人机共建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翻转课堂”适应性学习系统包括学习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拟定、可视化工具的组织等部分。  关键词:职业教育;“翻转课堂”;适应性学习;人机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
这是本班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是我在一节作文公开课时学生作为组内潜力股作文(即进步最大的作文)推荐上来的:  伏案沉思,不由端起茶杯,刚到嘴边——空的,忽然一股淡淡的茶香飘进屋来,回头一看是母亲端着茶壶走了进来:“要续杯吗?”我被母亲幽默的话给逗乐了,“嗯!”边说着,边递上了杯子,一股清香从壶口涌出,我闭上眼睛,享受着这淡淡的清香,在袅袅茶烟中,杯把上的紫藤图案也仿佛随之浮动,平静的茶面上漾着我和母
摘要:作文评改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评价修改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作文评改忽视了学生这个评改主体,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不断地创新作文评改方式,促使作文评改方式的多元和开放,并充分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轨道,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困境,人们对公共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严重乏力,公共基础课程发展处境艰难。需通过改革寻找出路、作为赢得地位、制度保障,促进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从“德” 字原初内涵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教育”的新格局。“尚德”理念中,“尚”的内涵为尊崇、崇尚;“德”的内涵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关键
摘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是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南京商业学校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政府平台、鼓励自主创业五个方面改革创新,以实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甚至实习即能就业,更进一步入学即有业可就的“就业争先”教育实践目标。  关键词:职业学校;就业争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
摘要:江苏省大丰中等专业学校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校园建设、能力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质量建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人物档案】  施建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被聘为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成员。2009年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通市人民科教奖、南通市英才奖、南通市园丁奖、南通市名教师、感动南通十大教育人物
近年来,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都在积极探寻学校发展路径,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加大投入、能够聘到优秀教师和招到“资优学生”上,这些虽然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都是“外来因素”。事实上,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和教育均衡的高位推进,在一定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已大致均衡,教师轮岗使学校之间的教师素质也逐步均等。学校在缺少外来有利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如何求得更好发展,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
一、课前思考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过氧气实验室制法,已具备了气体制备的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及实践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习能力上分化较明显,小组间合作学习既能形成竞争,小组内合作又能形成“优生帮差生”的共同提高,这些都为本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课堂环境。  2.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研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首先探究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提供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