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重复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出生的地方摩洛哥,相信对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你对色彩的自由运用和娴熟把握。
  我生于摩洛哥,那里的文化、色彩都深深烙印在我身上。我偏爱地中海国家,人的热情感染我,对我影响很大。摩洛哥是光的国度,肌理、光线和色彩非常丰富,历来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德拉克洛瓦、马蒂斯,还有伊夫·圣·罗兰!
  你早期和经典的作品都是黑白,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柯达克罗姆拍摄彩色照片?
  1966年去巴西旅行时,鲜艳的色彩唤起我童年时在摩洛哥的生活记忆。但是当时,杂志不怎么刊登彩色照片,马格南也对彩色作品不感兴趣。


  你也主要用柯达克罗姆拍摄了中国。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你的中国之旅吧。
  第一次中国之旅是1973年,那时几乎对外国人是不开放的,签证更是异常困难。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戴高乐将军本来要亲自赴华,但最终是乔治·蓬皮杜总统在中国待了6天。我作为随行摄影通讯员前往,与我搭档的是《世界报》的通讯员。我们俩在访问结束后延长了签证,多逗留了15天,简直是极大的优待!
  1980年我和妻子一起回到中国,主要在西南,为德国GEO杂志拍摄四川,去了成都、乐山和周边一些村庄,随行的还有一个向导,会讲法语,否则当时两个法国人在中国旅行也是不可能的。而1973年蓬皮杜总统访华时,全中国只有12名法语翻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也专门到上海拍摄。最近一次是2015年,我去了青岛,拍摄那里的啤酒节,距离197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隔42年,变化真的太惊人了。
  展出的刊有你的报道摄影的期刊显然只是凤毛麟角,你曾为许多杂志供图,摄制封面。那真是一个报道摄影的黄金年代。你会怀念吗?
  多亏了马格南图片社,我得以为国际媒体工作,去纽约、伦敦,去许多国家,有的在当时是完全对西方、对媒体封闭的国家。GEO杂志会资助我多次去某个地方拍摄,一住就是两三周,非常慷慨。我也有选择主题的自由,并且我有自信它们会被发表。……如今,报道摄影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我曾经效力的卓越的杂志大多也都不在了。现在我们都看电视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


  展览和画册的题名均为《道路》(Passages),这是什么意思?
  是因为我常常回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拍摄,来来回回。
  那是什么样的地方会吸引你不断地回去呢?
  除了我钟爱的地中海国家,我感兴趣的地方是那些有文明的深度、悠久的历史,并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比如摩洛哥、土耳其,我对当代巴西和中国尤其感兴趣。
  最近欧洲的难民危机,常让我想到你拍摄的土耳其难民。
  我也曾拍摄孟加拉、巴勒斯坦的难民。很遗憾,也很不幸,历史总是在重复。
  此次展览的画册和展出的作品是一样的吗?
  画册中的图片比展览要多,但是有些展出作品却是书中没有涵盖的,因为是为展览冲印的新作品。
  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的展览,策展人是谁?
  我夫人,也是她摄制了所有纪录片。
  很羡慕你们总是一起旅行。夫人告诉我她曾学习东方语言(日语),想必会是位好旅伴。
  我们很幸运,在一起40多年了。我们一起旅行,我拍摄,她后来也渐渐发展自己的影像作品。其实在摄影、艺术领域,有很多这样的夫妇组合,丈夫是摄影师,妻子是画家、艺术家或者导演。


  为这个回顾展,你们准备了很长时间吧?
  前前后后差不多准备了一年吧,很大量的工作要做,整理、冲放。
  上海的展览是怎么样的?
  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览《玛格南大师展:伊恩·贝瑞和布鲁诺·巴贝》,展期是2016年3月13日至5月29日,包括部分作品、纪录片,是我和另一位马格南摄影师伊安·贝瑞(Ian Berry)的双个展。期间,还会举办摄影工作坊。刘香成的伴侣、英国的艺术史学家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是策展人,她刚发给我她为展览撰写的序言。
其他文献
2016年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摄影师张磊的作品《雾霾中国》获当代热点单幅一等奖,陈杰的作品《天津爆炸》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作为2015年世界性的热点问题,“难民潮”成为本届荷赛不少获奖摄影师及其作品的主要关注点。澳大利亚摄影师瓦伦·理查德森(Warren Richardson)的作品《渴望新生》获年度世界新闻图片大奖和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这张摄于
期刊
索邦第一大学艺术史系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Le département d’histoire de l’art)  在艺术史系下设的摄影史课程,由摄影史学家米歇尔·普瓦威尔(Michel Poivert)为导师主持课程。通过系统的摄影理论研究,建构起对摄影史不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梳理。  巴黎第八大学摄影与当代艺术系  (Université Paris
期刊
从院校历史、课程综合实力、师资力量以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考量,我选取了以下10个(按大学首字母排列)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英国硕士学位课程作为代表,借此为读者了解英国高等摄影教育提供一个窗口。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Goldsmith, University of London)  摄影: 图像与电子艺术硕士学位课程 (MA Photography: Image and Electronica Art
期刊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波澜起伏,与中国学子留学的轨迹紧紧重合;起源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传播与演进的历史也与中国人摄影留学的轨迹并行。从清末寻求民族复兴的第一次留学潮,“五四”前后探求现代新知的第二次留学潮,到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寻求个人职业实现为特征的第三次留学潮中,留学对中国摄影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推动。  在1950年代之前,科班出身的中国摄影留学生屈指可数。目前我们
期刊
2016年4月14日,被誉为“巴马科之眼”(Bamako,马里共和国首都)的非洲摄影大师马里克·西迪贝(Malick Sidibé)去世,享年80岁。马里克的侄子证实了他叔叔死亡的消息,并称马里克已经生病了一段时间,但是并没有向外界透露。马里克身后留下3个妻子和17个子女。  “这是马里共和国的一大损失,”马里共和国文化部长得知消息后宣布:“他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整个马里都在哀悼。”“马里克经
期刊
台湾摄影的发展历程必然随着台湾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对台湾现当代摄影产生重要影响的,更多是来自1945年“台湾光复”(1945年国民党政府从战败的日本手中接收台湾)前后,被称为“摄影三剑客”的邓南光、张才、李鸣雕等为代表的纪实摄影,延续到1980年代前后以张照堂、阮义忠等为代表的台湾本土影像的纪实摄影家,至此,纪实摄影发展至一个高潮。另一方面,从1960年代开始,台湾的知识分子阶层、艺术人文界等在
期刊
出自总统之乡,立足亚洲,从纪实摄影走向当代摄影  2016年9月29日至11月3日,第6届大邱国际摄影双年展(6th Daegu Photo Biennale)正式举行。全球共有30个国家的近百位摄影艺术家参展,展出的300多件作品包括摄影、装置、视频、行为艺术和文献等多种形态,意图通过实验影像和全新形式来阐述完成艺术表达。  大邱国际摄影双年展创办于2006年,是位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韩国第三大城
期刊
周彩玲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留学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富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接受过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洗礼,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推动了科技、外交、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从摄影这门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专门学科来讲,由于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加入,使摄影摆脱了早期师徒相承的封闭状态,逐渐成为一种科学技术和一门视觉艺术,不再仅仅是一项谋生的手艺。也正是由于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广大先
期刊
汉堡造型艺术学院(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Hamburg)  汉堡众多的美术馆和画廊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汉堡摄影三年展每三年在汉堡举行一次。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贝歇流派”的发源地,尽管其他艺术家并不在学院中任教,但安德列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依然是学校的教授。杜塞尔多夫的“年度
期刊
每当提起摄影,都不禁让人想起摄影的发明史。1839年8月19日,佛朗索瓦· 阿拉贡( Arago 1786-1853)在法兰西科学学会上,正式宣布摄影术的发明,即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 1765-1833)和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 1787-1851)共同发明的摄影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形容摄影为“绘画的仆人”,在摄影史早期,摄影令大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