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改革迈向中国梦的脚步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对中国梦做出的上述深刻阐释,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为中华民族如何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许的未来,确定了航向。
  2013年将成为中国梦圆梦征程上一个鼓满风帆的新开局。这一年的春天,“中国梦”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频繁提及的一大热词。在他们看来,中国梦也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方面让民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民生梦。
  中国梦的提出,必然折射出教育改革今后的走势。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今天教育改革的目标、路径、方式都更加接近“深入区”。为了让中国梦照进教育的现实,教育改革将着力于何处,怎样凝聚广大参与者的共识,无疑是一篇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来书写的大文章。
  期待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和起点。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义务教育不均衡是多年来民众意见的聚焦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教育公平表现在权利、机会、规则三个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在权利公平(即保证适龄者入学)基本实现以后,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要针对优质资源集中在所谓好的中学、小学这样的机会不公平,还有招生政策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差异明显这样的规则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一个又一个动辄上万学生的超级学校被打造出来,却并没有改变许多地方义务教育薄弱的现状。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距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的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名校独大迫使周边学校难以为继,由此造成的两极分化现象绝不是受教育者的福音。独大的名校被讽为“高明的小偷”,偷走了政府和社会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所付出的努力。从长远看,除了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设计,更应反思根植于全社会的“只有分数至上,才能收入和地位至上”的成功标准。
  任何改革都是对既得利益者的挑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知之甚深:“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教育改革也不例外,不少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孩子都在名校就读,这个格局一时很难改变。由于一些地方热衷于评示范性学校,下面的应对之策就是拼命往优质学校投钱,让那些学校去争“星级”的招牌。因此,朱永新建议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如果评价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最好的学校有多好,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相关领导就会去抓义务教育均衡了。”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应取消向优质学校过多倾斜的政策或经费,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实施教师流动制度时,要切实对流动的教师在收入、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促进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流动,逐步弥补城乡鸿沟。
  我国义务教育目前只是在数量上基本普及,而质量上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认为,只有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逐步取消学校等级,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持续、均衡发展。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李克强首次以总理身份亮相时的这句表白拨动了老百姓的心弦,让不少渴望“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民众特别想和他聊聊“每个人都能享有良好教育”的话题。
  期待扎实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说:“我们教育的孩子应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发展潮流需要的有用人才。”他在向与会者表达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时用了三个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
  教育部长做的教育梦是这样一幅“背景墙”:(1)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应试格局依旧没有被撼动,学校对学生优与差的评价标准依旧以成绩为唯一,被纳入一个成才模式培养的学生学习依旧不堪重负,“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依旧止于口号;(2)教育行政者把学校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和评价权依旧集为一体,导致所有学校大同小异;(3)在教育体系自身,教育层面和学校层面依旧存在着等级,即使教育资源再丰富,也会引导大家只在乎最高等级的教育,从而人为地堵死了学生们的多元选择。
  显然,要实现教育梦,就必须实行个性化教育,给学生成长提供多元选择的空间。为此,首先,需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实现教学、招生、考试分离。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格局中解放出来,才有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可能。其次,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最后,要取消教育体系和人才评价中一系列带有学历歧视等的不平等制度。
  以上几项制度性改革的推进,必将遭遇到部门是否“放权”的难题。说是难题,是因为多年“行政主导”下形成的思想惰性,多年积习形成的办法惯性,以及多年“官本位”滋生的权力依赖,历经数次改革却始终没有从整体、从内在得到根本解决。一旦出了事担责的总是临时工,难怪网民惊呼:“体制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临时工?”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被舆论广泛认为是对长达十多年的撤点并校后遗症的“迟到的修补”,因为一半小学被撤并掉,许多农村学生的命运已经被改变。由于地方教育决策多由行政单方面主导、拍板,即使有民众反对,也要强势推进,结果,当初反对的意见中诸如会增加学生的上学成本、会增加交通安全隐患、会加重家庭的负担、会导致学生辍学、会使城镇学校大班化更严重等,不幸一一变为现实。这个事例足以提示教育决策中公众参与程序的极端必要。   听证会、人大讨论和媒体曝光都是这个民主程序的几种方式,只有经过多方利益博弈所做出的决策才会比较稳妥可行。如此从“审批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可以重建民众对教育的信心,从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期待更大力度地依法落实《纲要》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是我国社会对解决当今重大教育问题所达成的来之不易的共识,其中所提出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都直指教育问题中的“老大难”,堪称亮点。分析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和提案中涉及的教育问题,事实上有相当部分早已写入《纲要》。因此,解决教育难题的最优路径,就是落实《纲要》,而无需再把现实问题拿来分析,独辟蹊径。
  回顾过去的10年,教育公平有所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财政性教育投入2012年历史性地达到GDP的4%,都是与两会代表委员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因此,面对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仍然需要代表委员拿出当年追问教育投入的劲头,督促政府部门依法治教。
  应该看到,《纲要》只是行政性的法规,并没有通过立法程序变为法律。由于现行教育法律都没有根据《纲要》所提及的改革精神进行修订,因此,它推进教育改革的正能量很容易被滞后的法律消解。落实《纲要》的最大困境在于:如果动真格儿落实,难免遭遇“违法”的风险;如果止步于“墙上挂挂”,教育部长的教育梦终将沦为空想。
  当前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矛盾,大多带有体制机制性因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靠改革,解决不好改革的思想阻力和利益阻力,就不会有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
  要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无论是促进传统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思维的转变,还是督促立法机构按照《纲要》的精神修订相关教育法律,以及质询、监督政府部门执法,都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职责所在。民众期待这些民意代表们为推动、深化教育改革能有更大的作为。
  2013年“两会”会风的变化,是换届之年一系列新政的落实和持续。这些改变,真正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本质。多元化的社会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诉求。多一些交锋,让不同的利益观点面对面碰撞;多一些交流,让相对固化的群体间隔膜在理解中化解。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都得以充分表达和有效沟通,才可能探寻出种种难题的解决之道。
  期待织梦想,风起再扬帆。眼下距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七年,恰好与《纲要》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年限相吻合。其间,如果依法治教可持续地成为政府行政的基本方略,教育梦想中的公平正义就一定会美梦成真。
  (责 编 子 君)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读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军事战略》一书煞是惊喜,惊叹于作者非同凡响的前沿思维。有评论家称赞这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未来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文化军事战略》诠释了在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21世纪,有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战
当国冢旅游局置布今年为“中国生态游主题活动年”时,滇西北一隅的小村落正悄悄进行一场朴素的生态旅游实验。  对于哈木谷来说,黑皮是个外人。  黑皮已经记不清楚自己第一次来哈木谷是什么时候了。2005年,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的座谈会上,一直在哈木谷组织村民搞旅游的退休干部刘赞和黑皮打了个招呼,这样两个人就算是认识了。带一拨一拨非政府组织(NGO)来哈木谷做过几次项目考察之后,2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相貌出众,富二代,爱上了一个男孩。父母亲发现男孩不务正业,认定他是“渣男”,坚决反对。女孩不为所动,坚持要跟男孩结婚,甚至不惜与父母断绝关系。结婚不久,女孩怀孕了,却意外发现男孩出轨,“渣男”本质暴露无遗。  这个悲剧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女孩果断与“渣男”离婚,却选择生下孩子。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创业,终于在30岁的时候事业有成。回忆往事,她说,感谢“渣男”,让我变得独立坚强
一支略带忧伤的曲调回旋在咖啡屋内,稀疏的秋雨洗净了太原天空凝聚不散的粉尘污染。显然咖啡屋内的顾客,并没有被最近关于山西煤老板忧郁、苦涩谢幕的炒作报道所感染。  外界对山西煤炭行业“国进民退”太多的指责和质疑声,并没有影响这个煤炭大省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毕竟煤炭带来的雪崩式的财富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容易接触的仅仅是财富背后的副产品一一严重的污染。频发矿难下的血色财富,也让普通山西人的名誉受到拖累。  
“民生日蹙,失业日多”,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旨在“消纳流民”的大量官办实业工艺局,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1898年戊戌变法那年,25岁的夏仁虎(1874~1963年)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从而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并终生留在了北京。像所有在北京生活的文人们一样,他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不论是生活中的良俗,还是陋习,不论是人情世故,还是市肆
“以前,我以为校长都是凶巴巴的,自从白校长来到我们学校后,我改变了看法。白校长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头发有点少,人特别好。我每天一大早到学校,总能望见白校长西装革履地在校园里巡视。每当看见这一幕,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多好啊’。我在一个这么美丽的环境中,还拥有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校长。真是太幸福了!”周宏坤同学说。柳昕妤同学说:“我们的校长没有校长常有的严厉,相反,我们的校长认真、能干,还很温和。我们
当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粮荒时,美国决策者是如何权衡人道主义和冷战政治这两种似乎难以兼容的因素的。  当约翰·F·肯尼迪1961年1月20日就任美国第35届总统之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正面临考验。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除非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尤其是从粮食大国美国得到援助,否则营养不良和疾病就会到处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港区”)在“上善共生”德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培育新文明家风,创建新文明家庭”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创新育人路径,解决突出问题,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向善的教育生态和向上的少年儿童”育人目标正在实现。  3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郑州港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纷纷把寒假前发的“新文明家庭”培育记录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一生著述甚丰,其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他把“教育就是人学”这一认识贯穿于终生的教育实践,为了培养“真正的人”,他殚精竭虑、身体力行,成为全世界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学校管理者认真、系统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教育著作,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传承、扎实践行,必将有助于学校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每个学生
1918年,曾任翰林院编修的严范孙取道朝鲜经日本去美国考察教育。在朝鲜的中国领事馆里,他听人讲述闵妃被杀的经过,他认为闵妃是因为向来亲近中国而遭到日本人嫉恨而亡的,就想参观一下闵妃陵,可是不巧遇雨,道路难行,车夫不愿前往,不得不作罢。于是这位南开校父在他的《杂感》诗中有感而发:鸭绿江边春水愁,凤凰城外暮云羞;回头三十年前事,亲见藩臣拜冕旒。细细品味,诗中对韩国兴亡的感慨中,还带有解不开的亡藩旧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