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发展,大城市中高楼林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蜗居生活成为了大都市年轻人普遍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善于蜗居的动物,不仅如此,它们还乐此不疲地辛勤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蜗居,其建造工艺、手法和速度堪称一流,而且其于建筑实用性的把握绝对不亚于当今世界顶级大师贝聿铭或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非洲编织鸟就是蜗居建筑大师的代表,这些羽色金黄的小鸟最擅长的就是在树枝上筑巢,一般一两天工夫就可以搭一个像模像样的窝出来。
蜗居之小资情调公寓版
第一次看到非洲编织鸟是在纳米比亚旅游期间,当时从首都温德和克前往沙丘,我在沿途休息站公共厕所门口的大树上发现了这些来回穿梭的鸟类建大师——非洲黑额编织鸟。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我来说,自然不能放过如此珍贵的机会,拿出大炮和三脚架悬臂就开拍。所有进出厕所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吓一跳,眼前一个亚洲人拿着火箭筒式的武器,以为我在偷窥,侧目看看人,再看看树,再摇摇头。不过这种疯狂有丰厚的回报:我拍到了此行最满意的编织鸟倒挂金钩式织巢照片。
其实说它们编织的是“蜗居”,一点也不为过,一般整个鸟巢还没有一个手球般大,最多也就能容纳一对成鸟和若干雏鸟,当然想象得出若是都挤在一说比前一阵子流行的电视连续剧里的《蜗居》里的小不少。但是容积虽小,功能齐备。首先蜗居建筑材料全部是草原上最普遍也是最多的草,纯天然的绿色建材,不仅取之不尽,同时冬暖夏凉,而且还是不错的保护色。其次,所有巢穴洞口朝下,虽然进进出出不甚方便,但是避免了猛禽的袭击,还防止雨水倒灌。最主要的是其编织工艺,绝对是纯“手”(喙)工制作,充分利用每一根草的长度和韧性,用它们的喙叼着草如针线般上下翻飞,喙爪并用。就这样不停地飞出去而后叼草回来编织,一般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不错的巢。
相比其他一些编织鸟,非洲黑额编织鸟绝对属于小资级别的,宁可自己建造一个窝心又温暖的蜗居,也不去挤那个庞大的集体宿舍,要知道后者虽然看上去体积大很多,但是私密性太差,隔壁家做什么一清二楚,而且几百只生活在一起叽叽喳喳,实在缺乏情调。所以可以看到非洲黑额编织鸟基本都是独门独户,分别各自寻找树顶端部分的枝条或者枝条末端筑巢,相互之间保持距离。整个树就像一个小区,每对编织鸟有自己的独栋别墅。
织巢的主要工程都是雄鸟负责完成,但是雌鸟也会常常来工地探班,顺便浓情蜜意一番。有时候雄鸟或者雌鸟闲来无聊还会出去偷草,这可不是游戏中的“偷菜”,是真真实实到别人未竣工的巢穴去偷草,原来动物世界里也有尔虞我诈的现实。巢穴建好后,不过一两天,本来绿油油的巢穴因为太阳暴晒,绿草变成了黄草,不过坚韧度更佳。此时雌鸟总算干起正事,担当繁殖下一代以及抚养雏鸟的重任,开始幸福的小资蜗居生活。
蜗居之“共产主义”集体宿舍版
相比非洲黑额编织鸟,厦鸟(亦译群居织布鸟)绝对是属于吃大锅饭的共产主义战士,因为它们世代所追求的生活就是上百只群居在一起,不分你我,叽叽喳喳。因此得名为Sociable Weaver,非常形象,中文翻译也很贴切,厦鸟,表达它们作为建筑师的本质,建造的是大厦,就是集体公寓、筒子楼、蚂蚁工房这种。
第一次在路边看到厦鸟的巨大鸟巢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竟然是由这些小家伙们编织而成的,果然是大手笔啊!相比黑额编织鸟,相同点在于都是小小的鸟,却都能够充分利用大草原上最丰富且最实用的建筑材料——草,搭建出坚固耐用的巢穴;不同的是厦鸟群居生活,几百只鸟花上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共同盖起这座庞然大物,但是在这个“巨无霸”建筑中,每对鸟独门独户,都有各自的出口,内室空间自然是极其有限的。据说最大的厦鸟鸟巢里居然可以容纳300个室(每室居住一对厦鸟),而鸟巢大到了近7米宽,2米高的尺寸,甚至达到了重量太大压垮树木的严重特大型建筑事故的程度,令人咋舌。
当然这种毫无私密性可言的建筑就好像我们以前的老式72家房客,夸张一点的比喻就是:这家人窗户伸出双筷子,那家人桌上碗里就少一块肉。更不要说一对对恩爱的厦鸟晚上生活的质量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厦鸟的住宅更有点《蜗居》电视里的味道。
不过有趣的是厦鸟不仅不会因为住房条件差影响夫妻生活而做出出格的事情,相反它们对于这种生活乐此不疲,世代相传,鸟巢越盖越大,几米乘几米已经是常规型。每对鸟儿依旧开心地生活着,不去理睬或者羡慕黑额编织鸟的别墅住房,只顾自己每天忙着为这个“巨无霸”添砖加瓦,同时共同抚育下一代。虽然少了一份私密和舒适,却多了一份热闹和邻里亲情,同甘共苦,共同进退,厦鸟的集体宿舍同样精彩!
蜗居之临湖轩河景房版
编织鸟绝对是鸟类中杰出的建筑大师,而且它们会根据配偶的要求,孜孜不倦地打造属于它们的蜗居。于是南非编织鸟们在普通小资公寓楼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对于景观要求更高一层的升级版蜗居。相比纳米比亚编织鸟,这里的小家伙们更注重的是蜗居外的风景,一般都要求有河景或者湖景,依水而建,所以叫做蜗居之临湖轩河景房版。
在南非圣卢西亚湿地国家公园的河边芦苇丛里就可以看到很多编织鸟的鸟巢。与以往看到的不同,这些鸟巢完全建造在芦苇杆中上部分,距离水面1~2米,既有风景,又不用担心水位上升造成的破坏,而且每一个鸟巢都是做工精细牢固。相比之前两种蜗居建造,临湖轩的建造编织工艺要求更高,首先编织鸟需要找到一处较不容易受到河流、潮汐以及风力所影响的芦苇区域,然后再花力气寻找两根相近而又牢固的芦苇杆,接下来就是极具耐心的编织工作了。编织鸟从远处叼来一根根青草,将芦苇杆绑牢,再顺势编织,直到最后成型,时间所需更长。
对于雄性编织鸟来说,织巢不仅是生存之本,更是吸引异性繁衍下一代的本领,只有那些建造牢固且位置好的鸟巢才能吸引到雌鸟的关注。一旦筑巢完成,雄鸟便在鸟巢边边唱边跳,吸引雌鸟。不过在这里竞争太激烈了,雌鸟明显不为所动,都不现身。而雄鸟如果发现所筑鸟巢长时间得不到异性青睐,就只好乖乖另辟蹊径,重新改头换面再造一个。
对于这些可爱的黄色小鸟们,我实在佩服它们的建筑工艺,以及对于蜗居位置的选择,依水而建。鸟儿如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么热衷于开发临湖轩了。
编织鸟拍摄Tips
编织鸟属雀形目文鸟科,体形和麻雀差不多,主要取食植物种子,有70个不同的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是鸟类乃至动物中最优秀的纺织工。编织鸟的特色在于它们能够用草和其他植物编织出窝来;编织鸟一般筑巢在树顶部分,需要长焦镜头拍摄,最好是大光圈长焦镜头,可以虚化背景,因此需要三脚架和悬臂辅助拍摄;干净的背景是照片出挑的关键之一,尽量选取以蓝天为背景,或者背后枝条较少的鸟巢作为拍摄对象;捕捉编织鸟的编织动作是照片成功的又一个关键;捕捉编织鸟的眼神同样重要;鸟巢较轻,常会随风摇摆,不利于连续自动对焦,可以考虑手动对焦;把握好光线方向,避免顶光或者逆光造成的画面的光线反差太大或者斑驳光影;一般拍摄参数(白天阳光充足情况下): ISO100~200,F5.6~F8,1/800s~1/1500s。
蜗居之小资情调公寓版
第一次看到非洲编织鸟是在纳米比亚旅游期间,当时从首都温德和克前往沙丘,我在沿途休息站公共厕所门口的大树上发现了这些来回穿梭的鸟类建大师——非洲黑额编织鸟。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我来说,自然不能放过如此珍贵的机会,拿出大炮和三脚架悬臂就开拍。所有进出厕所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吓一跳,眼前一个亚洲人拿着火箭筒式的武器,以为我在偷窥,侧目看看人,再看看树,再摇摇头。不过这种疯狂有丰厚的回报:我拍到了此行最满意的编织鸟倒挂金钩式织巢照片。
其实说它们编织的是“蜗居”,一点也不为过,一般整个鸟巢还没有一个手球般大,最多也就能容纳一对成鸟和若干雏鸟,当然想象得出若是都挤在一说比前一阵子流行的电视连续剧里的《蜗居》里的小不少。但是容积虽小,功能齐备。首先蜗居建筑材料全部是草原上最普遍也是最多的草,纯天然的绿色建材,不仅取之不尽,同时冬暖夏凉,而且还是不错的保护色。其次,所有巢穴洞口朝下,虽然进进出出不甚方便,但是避免了猛禽的袭击,还防止雨水倒灌。最主要的是其编织工艺,绝对是纯“手”(喙)工制作,充分利用每一根草的长度和韧性,用它们的喙叼着草如针线般上下翻飞,喙爪并用。就这样不停地飞出去而后叼草回来编织,一般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不错的巢。
相比其他一些编织鸟,非洲黑额编织鸟绝对属于小资级别的,宁可自己建造一个窝心又温暖的蜗居,也不去挤那个庞大的集体宿舍,要知道后者虽然看上去体积大很多,但是私密性太差,隔壁家做什么一清二楚,而且几百只生活在一起叽叽喳喳,实在缺乏情调。所以可以看到非洲黑额编织鸟基本都是独门独户,分别各自寻找树顶端部分的枝条或者枝条末端筑巢,相互之间保持距离。整个树就像一个小区,每对编织鸟有自己的独栋别墅。
织巢的主要工程都是雄鸟负责完成,但是雌鸟也会常常来工地探班,顺便浓情蜜意一番。有时候雄鸟或者雌鸟闲来无聊还会出去偷草,这可不是游戏中的“偷菜”,是真真实实到别人未竣工的巢穴去偷草,原来动物世界里也有尔虞我诈的现实。巢穴建好后,不过一两天,本来绿油油的巢穴因为太阳暴晒,绿草变成了黄草,不过坚韧度更佳。此时雌鸟总算干起正事,担当繁殖下一代以及抚养雏鸟的重任,开始幸福的小资蜗居生活。
蜗居之“共产主义”集体宿舍版
相比非洲黑额编织鸟,厦鸟(亦译群居织布鸟)绝对是属于吃大锅饭的共产主义战士,因为它们世代所追求的生活就是上百只群居在一起,不分你我,叽叽喳喳。因此得名为Sociable Weaver,非常形象,中文翻译也很贴切,厦鸟,表达它们作为建筑师的本质,建造的是大厦,就是集体公寓、筒子楼、蚂蚁工房这种。
第一次在路边看到厦鸟的巨大鸟巢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竟然是由这些小家伙们编织而成的,果然是大手笔啊!相比黑额编织鸟,相同点在于都是小小的鸟,却都能够充分利用大草原上最丰富且最实用的建筑材料——草,搭建出坚固耐用的巢穴;不同的是厦鸟群居生活,几百只鸟花上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共同盖起这座庞然大物,但是在这个“巨无霸”建筑中,每对鸟独门独户,都有各自的出口,内室空间自然是极其有限的。据说最大的厦鸟鸟巢里居然可以容纳300个室(每室居住一对厦鸟),而鸟巢大到了近7米宽,2米高的尺寸,甚至达到了重量太大压垮树木的严重特大型建筑事故的程度,令人咋舌。
当然这种毫无私密性可言的建筑就好像我们以前的老式72家房客,夸张一点的比喻就是:这家人窗户伸出双筷子,那家人桌上碗里就少一块肉。更不要说一对对恩爱的厦鸟晚上生活的质量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厦鸟的住宅更有点《蜗居》电视里的味道。
不过有趣的是厦鸟不仅不会因为住房条件差影响夫妻生活而做出出格的事情,相反它们对于这种生活乐此不疲,世代相传,鸟巢越盖越大,几米乘几米已经是常规型。每对鸟儿依旧开心地生活着,不去理睬或者羡慕黑额编织鸟的别墅住房,只顾自己每天忙着为这个“巨无霸”添砖加瓦,同时共同抚育下一代。虽然少了一份私密和舒适,却多了一份热闹和邻里亲情,同甘共苦,共同进退,厦鸟的集体宿舍同样精彩!
蜗居之临湖轩河景房版
编织鸟绝对是鸟类中杰出的建筑大师,而且它们会根据配偶的要求,孜孜不倦地打造属于它们的蜗居。于是南非编织鸟们在普通小资公寓楼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对于景观要求更高一层的升级版蜗居。相比纳米比亚编织鸟,这里的小家伙们更注重的是蜗居外的风景,一般都要求有河景或者湖景,依水而建,所以叫做蜗居之临湖轩河景房版。
在南非圣卢西亚湿地国家公园的河边芦苇丛里就可以看到很多编织鸟的鸟巢。与以往看到的不同,这些鸟巢完全建造在芦苇杆中上部分,距离水面1~2米,既有风景,又不用担心水位上升造成的破坏,而且每一个鸟巢都是做工精细牢固。相比之前两种蜗居建造,临湖轩的建造编织工艺要求更高,首先编织鸟需要找到一处较不容易受到河流、潮汐以及风力所影响的芦苇区域,然后再花力气寻找两根相近而又牢固的芦苇杆,接下来就是极具耐心的编织工作了。编织鸟从远处叼来一根根青草,将芦苇杆绑牢,再顺势编织,直到最后成型,时间所需更长。
对于雄性编织鸟来说,织巢不仅是生存之本,更是吸引异性繁衍下一代的本领,只有那些建造牢固且位置好的鸟巢才能吸引到雌鸟的关注。一旦筑巢完成,雄鸟便在鸟巢边边唱边跳,吸引雌鸟。不过在这里竞争太激烈了,雌鸟明显不为所动,都不现身。而雄鸟如果发现所筑鸟巢长时间得不到异性青睐,就只好乖乖另辟蹊径,重新改头换面再造一个。
对于这些可爱的黄色小鸟们,我实在佩服它们的建筑工艺,以及对于蜗居位置的选择,依水而建。鸟儿如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么热衷于开发临湖轩了。
编织鸟拍摄Tips
编织鸟属雀形目文鸟科,体形和麻雀差不多,主要取食植物种子,有70个不同的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是鸟类乃至动物中最优秀的纺织工。编织鸟的特色在于它们能够用草和其他植物编织出窝来;编织鸟一般筑巢在树顶部分,需要长焦镜头拍摄,最好是大光圈长焦镜头,可以虚化背景,因此需要三脚架和悬臂辅助拍摄;干净的背景是照片出挑的关键之一,尽量选取以蓝天为背景,或者背后枝条较少的鸟巢作为拍摄对象;捕捉编织鸟的编织动作是照片成功的又一个关键;捕捉编织鸟的眼神同样重要;鸟巢较轻,常会随风摇摆,不利于连续自动对焦,可以考虑手动对焦;把握好光线方向,避免顶光或者逆光造成的画面的光线反差太大或者斑驳光影;一般拍摄参数(白天阳光充足情况下): ISO100~200,F5.6~F8,1/800s~1/1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