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改革共识”的唯一前提:让每个人的权利平等起来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c_0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若“一国多制”,何来“改革共识”?
   我的看法,“培育改革共识”的提法不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是成功的,这是共识。当时农民的钱袋都鼓了起来,这是达成共识的基础。而以后,几乎每一项改革都不再有“共识”。因为改革的结果是大部分人的钱袋瘪了,其中一大部分人还成了欠债的,每月需要还沉重的债务,偿还沉重债务的时间长达十几年、二十几年。
   而对于制定改革制度和方案的及“操作改革”的这一社会层次,由于针对他们使用的改革方案、改革政策与基层人群不一样,他们的确从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及其他改革中得到了好处。
   近几年国家每年会公布“住房保障支出”的数据,数据一年比一年可观。但是,你知道国家的“住房保障支出”主要在保障谁的住房利益吗?“住房保障支出”中的“保障性住房支出”项,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但“住房保障支出”中还有一笔“住房改革支出”,那就仅仅与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住房改革”有关了。
   在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职工还继续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住房福利!他们不但继续享受着“单位分房”,还能通过“助补”住房公积金、住房标准不“达标”的享受“未达标补贴”、租房的享受“房租提高补贴”等方式,享受着比“福利分房”时更为优厚的福利待遇!
   显然,住房改革制度执行的是“一国多制”。有身份的“体制内”在享受改革成果,基层社会成员去承受改革代价。医疗制度的改革也是同样——制订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的和具体“操作改革”的总是将利益天平往自己这边倾斜。
   2007年6月,中纪委让全国干部们就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情“说清楚”,上海市纪委就让黄浦区一楼盘住户中数十位享受了“折扣房”的处级以下干部带头到纪委“说清楚”。不料这些“低级别干部”开了个业主会,最后决定集体抗拒“说清楚”,理由是高级别的领导及家属“炒房、炒地”并未“带头说清楚”。
   杨海鹏曾在《上海多名官员被曝低价购房,差价高达数百万元》一文中曝光:“上海市曾经由组织部门对2000多名市属干部购房情况进行摸底,先以购房价格与市场价格‘差价50万元’为起点,后发现工作量过大,调高为‘差价100万元’。知情者介绍,拥有八九套住房的干部比比皆是,这尚不包括以非近亲属名义持有或由其他人代持的房产。摸底同时不了了之。”
   如果对一个个具体的改革项都不可能有共识,笼统谈“改革共识”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无论是肯定改革还是对改革质疑,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改革的感同身受。具体的改革如果都像八十年代农村改革那样,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实现利益的时间就在当下,就在眼前,人们怎么会不拥护改革?而现在是描上几笔“改革远景”供人们去望梅止渴,却不去着手改变造成“改革窘境”的原因——制订的改革制度和改革方案竟然是“一国多制”。
   要想达成改革共识吗?那就不能让改革方案政出多门,那就不能允许改革方案的“一国多制”。
  政改——达成“改革共识”的必由之路
   凡涉及利益的改革,没有一样“不政治”。譬如一个国家的职工因为就业在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就可以在房租提高时享受提租补贴,就可以在住房面积不达标时享受标准未达标的补贴,就可以享受公积金“助补”,而中国的大部分城镇就业人员连最低标准的住房保障都没有,这难道还不涉及政治?来自基层的最广大的中国人对改革的感同身受难道不也是一种“政治共识”?那正是来自利益受损者的“政治共识”。
   改革政治体制,就是要让政府和官员受到有效的监督。所以,不用一提“政治体制改革”就马上联想到“三权分立”。不允许改革方案政出多门、不允许涉及全民利益的改革搞“一国多制”,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既共同享受改革成果,也共同承担改革的代价,这在当前是最大的政治。
   “改革中的问题”正是由那些拥有改革主动权的人们一手制造出来的。他们视而不见在改革中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视而不见这个庞大群体利益受损的事实,“关于由自己得利产生的恶果,他们保持沉默”(亚当·斯密语),这正说明在当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任何改革,都牵涉到资源的重新配置。由于中国全部资源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所有,所以这场改革,民间始终没有主动权,因为民间没有资源——即使私有经济得到了大发展,也不意味着民间就有了所有权归属清晰的资源。于是,国家力量成了主导改革的唯一力量。而具体操作改革的人由国家力量赋权也就顺利成章。
   改革是国家行为,而中国历来的国家行为是不受监督的,因此改革也是在不受监督下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改革的两大特点:1,有着集中力量办一切事情的方便;2,不受任何监督。
   这两个特点决定,中国的改革一旦进入角色——涉及到利益层面的改革,一定会出大问题。中国的确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但没有走进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走进了怪诞的“计划市场”时代。一切涉及到资源重新配置的改革都是在“计划市场”中进行。而在“计划市场”中进行资源配置的改革,只能听从权势;并且,只要政治体制不改革,中国的改革也就只能改到“计划市场”为止。
  “计划市场”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里?
   “计划市场”是中央政府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分散掌握着对国家资源的控制权、支配权,“计划市场”不排斥市场、需要市场,控制权和支配权能通过“计划市场”交易出权力的最大化。“计划市场”直接从“计划经济”延续而来,承继了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最重要资源和对主要经济活动部门的高度垄断,不过这种垄断不再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垄断权在已经掌有权力的群体中约定俗成地分配。
   “计划市场”也是改革的结果,是对国有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但“计划市场”是深化改革的阻力,现在改革深入不下去,就是因为有“计划市场”存在。
   真心要将改革深入进行下去,就一定要打破“计划市场”的桎梏,就一定要打破由官员分散掌握着对国有资源的控制权、支配权的局面,就一定要让资源调配由市场说了算,就一定要让大部分资源分散到广阔的民间。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
   改革到了今天,必须指出:现今谈“深化改革”,往往只是一种“话语惯性”,并没有真正认识“深化”的含义。而我认为,“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方向,就是要彰显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使改革人性化、人道化。改革人性化人道化了,大拆迁不可能发生,医院和路人见死不救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付不起学费父母上吊服毒不可能发生,将工厂当成跳楼比赛的赛场不可能发生。
   改革的最值得肯定之处,是改革带来了自由。有了自由之身才能自由地创造财富,有了自由之身才可以理直气壮要求拥有财产权利,有了财产权利,就不会甘心自己只能被动接受别人制订的总是让自己吃亏的“改革方案”,就自然而然会坚持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为让自己的利益能体现在改革方案中而奋斗。
   一个能为全体消费者提供“选择”的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就是一个人性的社会。这就是今天的改革需要达成的目标。要让每个人都能相信:改革中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改革就会有共识!
  
  编 辑 顾庆芳
  E-mail:guqingfang@sina.com
其他文献
红色的小瓶子,一剂浓缩咖啡因,2盎司(一盎司约合28. 3克),3美元……这个叫做5小时能量的小东西,自2003年诞生以来,一路席卷美国能量饮料市场,在不到10年间疯狂飙升,2011年成功实现年度销售额10亿美元、纯利润3亿美元的销售神话,成为美国新型能量饮料领域中耀眼的明星。它的创始人巴尔加瓦尽管低调,却也忍不住内心的自豪:“你知道吗,我才是美国最富有的印度人。”  如何靠一个红色小瓶征服美国?
期刊
张铁生,因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被捧为“白卷英雄”,成为红极一时的知青典型,成为政治人物的座上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打为“四人帮”帮凶,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成为公众嘲讽的对象。  出狱后,他下海经商,和6位合伙人共同创办的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禾丰牧业即将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发行股票。作为第六大股东,张铁生持有禾丰牧业3224万股,持股比例为
期刊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城市化是其最大动力。最近,李克强副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强调,扩大内需将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刚超过50%,每一个百分点增长就意味着有上千万人进入城市,具有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城镇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可带动最终消费增加1.6%。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第一要义,就是要打破计划年
期刊
为什么不管有钱没钱,中国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不安全感?焦虑症几乎已成中国各个阶层的通病。他们看上去不堪重负,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这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体系的缺失。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医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每年年初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总要提出一些新的任务。这次会议不仅提出了医药分家,而且还列出了三步走的时间表,目标相当宏伟,决心也很大。但是,从何入手、如何实施,没有看到操作方案。   医药分家
期刊
“孤儿寡母”叫板上市公司,在这场当量悬殊的斗争中,到底谁是谁非?    “张天富是上市公司喜得龙的浙江总代理,为喜得龙奋斗12年,拥有34家店铺70家加盟店,2010年10月,天富不幸过劳成植物人。妻儿有如天塌。喜得龙承诺以代承外债为价接收天富全部公司资产,后又无故推诿债务。今张天富妻被债主逼迫无奈,赴晋江求见喜得龙老总林水盘,苦等半日,林总回避不见。”   2012年3月19日,一条署名“张天
期刊
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其配偶是一个商业秘密分享者,一旦离婚,威胁显而易见。  被称为“最昂贵的离婚”使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袁金华前妻王海燕从容登上2012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王海燕从前夫那里得到大约3%的三一重工股权,目前价值大约在22.7亿元。事实上,近年来“高净值人群离婚财产分割”愈演愈烈,比如土豆网王微杨蕾的离婚财产分割、日照钢铁的杜双华与宋雅红、蓝色光标的孙陶然和胡凌华、疯狂英语的李阳因
期刊
面对全球第一大体育运动——足球带来的品牌营销蛋糕,商家们向来是你争我夺、奇招频出,可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还记得章鱼保罗吗?由于在2010年世界杯上,它准确地预测了大多数赛事而名声大噪,被全世界球迷们戏称为“章鱼帝”。  如今,欧洲杯来了,但章鱼帝走了,谁来为我们预测呢?没关系,神奇的“巫师猪”来了。这头“巫师猪”是纯种的乌克兰猪,名叫赫利亚克。  不要认为这是个玩笑,当你知道乌克兰养猪业久负
期刊
30年的改革,在带来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改变了改革的环境。30年前,改革在浅水区,全社会面临着共同的矛盾与问题,也就是解决温饱问题;30年后,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不同群体改革需求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改革菜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不在于改革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在于改革面临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并且逐步多元化。如果不能从这个最基本的特点出发,重新思考改革的基本性问题,谋划改革新战略,那
期刊
“师奶兵团”  陈浩第一次发现,当自己的遭遇和报道中的典型完全吻合,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慌的事情:广东邦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在南京、深圳、青岛、镇江、无锡、东莞等多个分公司被会员、加盟商爆出本金和分红被拖欠后,“受害者”跑到当地邦家办公室,有的地方已经人去楼空,物管抱怨这家公司拖欠房租;有的地方似乎还正常,负责人说网上的消息是假的,邦家已经拿下了校车项目;刚开始,有的“受害者”还能联系上公司的人,对方要
期刊
在泰国,贫困未必伴随着悲哀,苦难未必一定有眼泪。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曼谷杀手》的开场白说:“曼谷,这里腐败、肮脏、人口密集”。   从某种角度上看,的确如此。曾经“亚洲四小虎”的辉煌不再。与中国相比,曼谷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多相当于国内二三线城市水平,乃至整个泰国的经济发展也乏善可陈,贫富差距极其严重。   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用诸多对立的词汇来描述曼谷,譬如繁华与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