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惹人醉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材料作文
  1.全国卷:浅者浅得,深者深得
  自2006年以来,全国卷高考作文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今年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区用)考题,延续了2009年“发现与创新”、2010年“浅阅读与深阅读”等关注社会现实的命题思路,着意让考生针对“你怎么做”展开评议、倾吐心声,其开放性更强——本题甫一公布,就有不少人认为“命题不够新颖,关于‘诚信’的话题早在2001年就是高考作文的题目”,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与其说此题考的是“诚信”,不如说是“人性”,是“心灵的选择”,是如何有效培养国民的道德素养。
  就供料看,材料共两段文字,前一段介绍了相关事件(2011年春晚小品《美好时代》,讲述的故事与此类似,考生一般都不陌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垫资购买”、“中了533万元大奖”、“第一时间”以及“最诚信的业主”等表述。后一段文字,就与新材料作文题的基本特点(或者说与“要求”中的“选好角度”)紧密相契了:列出了四种选择,“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多少能说明恪守诚信、直面诱惑、看淡金钱的人不在少数、决非孤例。“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对于这类人,自然应批评(由此可引申出丢弃良心、道德滑坡的严重危害),也可表示适度的理解——毕竟500万大奖这个诱惑太大了,这样的心灵选择并不出人意料,进而发出疑问:但选择之后,你的心能安宁吗?“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此种做法不能不说有其合理性(该类人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没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或许,这部分人觉得这个问题“说不清”,自己“无法作答”吧?
  新材料作文立意时突出角度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层级性。作为选拔性考试,作文材料必然要体现一定的区分度(既不为难考生,又能区分考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这种区分功能,一般是隐含在材料提供的立意角度中的,排除文字表达的因素不论,单看考生选择的立意,其定向的准确度——至少不超出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是最低的层级;其次,对材料理解的深刻度——至少对材料整体有正确定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这是较高的层级。就本则材料看,考生只要能立足“诚信与诱惑”,围绕“面临极大的诱惑,还需要讲诚信吗?还需要守护人生的一些信条吗?”给出自己的回答,围绕“义与利”、“舍与得”、“人性的脆弱与光辉”展开思辨,都是可以划入“符合题意”这一层级的。具体说来,试题至少提供了五个写作角度:直接评述“最诚信的业主”的美德(可将业主“最诚信”与仅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相联系,提出“因为‘难能’,所以‘可贵’”);从调查结果显示的四种选择里,择其一作出道德评判。实际上还不止这些角度,比如统观四种选择,深思“选择的背后是什么”;也可转向思考,指出恪守诚信者理应得到物质上的馈赠与奖励,如此,才有利于良好风尚的弘扬。如果考生偏离“人性”、“诚信”等去谈购买彩票的利与弊,则有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或完全偏离题意之弊。这样,即使文字表达再好,也难以掩盖立意上的失误。事实上,新材料作文正是利用“选好角度”来区分考生的思维水平的。
  从文体选择看,好写的当然是议论文;如果考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类似”即可,也可选写记叙文。
  2.全国卷新课标卷:奏响时代最强音
  全国卷新课标卷(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海南、山西、新疆等省区用)作文题,承续前四年的命题思路,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试题恢弘大气,紧贴时代脉搏,重在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并“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新材料作文的丰富性要求所选材料蕴含多个写作方向,促进写作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本题供料正是如此。从整体上看,给出的是“中国崛起,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有六”,“经济成就”这些方面的变化,考生有切身体会,综合立意就能产生对21世纪中国崛起的多角度探讨。但受到考试时间、写作字数等的约束,更多的考生应该会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作。从材料的局部内容看,其丰富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民生改善”涉及方方面面(像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仅800个字的讲话,却因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就是一例),“科技水平”的提升也体现在众多领域,“开放程度”涵盖着经济开放度、思想意识开放度等多个层面。至于“经济成就”、“国际影响”、“城市化进程”,视角相对宏阔,由它们入题的话,恰当的做法是窥斑见豹,谨防空喊口号。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典型的“所见所闻”,可写记叙文;有不俗的“所思所感”,可选写议论文。如果是议论文体,可思之点不一而足,切入角度更是丰富多彩,如:
  (1)从原因入手,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崛起并走向富强;或者从问题的另一面着眼,提倡“理性看待中国崛起”,呼吁冷静思考,以免自我陶醉——中国的发展进步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得卧薪尝胆,我们还得谦虚谨慎,我们还得戒骄戒躁,我们在欢呼胜利的同时还得保持忧患意识,因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民族,同时也应当是富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忧患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勇于面对困难。
  (2)从未来的发展落笔,可指出改革开放30余年后,寻求崛起的新动力,不仅需要各种体制、机制的完善,更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面对不同的利益层次和利益格局,勇于任事,善于创新,回应人民期待,推进改革步伐;或者从“我”能做点什么落笔,指出伟大的时代成就宏伟的事业,宏伟的事业召唤有为的青年,我们这一代人务必敢于担当。
  (3)由“要在意人民的表情”说“民生改善”:胡锦涛总书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的朴实表述,是对在意人民表情的深情诠释;温家宝总理在天津火车站对一位怀抱孩子的妇女“你怎么了”的关切询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的承诺,是对人民表情的深深牵挂和真切回应……
  (4)由“新医改方案”说“民生改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的突出亮点,可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公益和公平。千百年来,“病有所医”一直是中国百姓的梦想。今天,新医改方案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中国人将迈进一个“病有所医”的时代。尽管医改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梦想的新起点。
  (5)由“网络的强大力量”话“开放程度”:人肉搜索、网络反腐等网络现象频频出现,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6)由“对‘放’字的解读”话“开放程度”:林放老人写过一篇《若烹小鲜》的短文,大意是为政者不要管得太多。由此想到“放”的含义,想到中国崛起的丰硕成果大致得益于“放”;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依然有赖于“放”。这个“放”字,既意味着回归自然,更意味着还权于民。现在有些地方为了治理软环境,正将大批“实权干部”的姓名、照片、职务、职责、电话号码等在媒体上公示,此举被称为“晒权”。从媒体公布的包括“检查、审批、监管、验收、处罚、收费”等在内的“实权干部”的职能看,症结却在没有摆脱“管得太多”的弊端。晒权不如“放”权,真要达到“提高效能、改善服务、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目标,还须求助一个“放”字。
  (7)由邓亚萍等中国名片(或奥运、世博)谈“国际影响”,由鸟巢、水立方(或神舟飞天、太空行走)谈“科技水平”,由“将‘政府感谢人民’纳入制度性安排之中,让‘感谢人民’成为常态”谈“开放程度”……均是不错的构思路数,至少能避免空谈泛论。
  有几位作家认为,“中国崛起”更像国考(公务员考试)试题,“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用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时事材料”,“写‘中国崛起’这类题,对中学生来说太高深,驾驭这种文章需要深厚的历史、政治知识,这对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这些观点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中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理应瞩目中国的巨大变化,就此发表见解或叙述生活经历,这个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3.辽宁卷:倡导“辨伪”与“去蔽”
  辽宁卷作文题所给材料改编自哲学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在原来的故事中,“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是一致的,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只有柏拉图“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现在的供料,则是“三个学生默不作声”,进一步扩展了可写“角度”。由此可以看出,新材料作文很注重所选材料内容的丰富性。由于新材料作文的题型是在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步推出并完善的,因此,新材料作文就必然要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为此,其命题就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上突显材料含意的多解性,使不同学习风格的考生在材料面前能够发现材料含意的多解性,进而敢于冲破“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写出真实的自我。这在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中可见一斑。
  今年这道题的立意范围,是关于认识事物的思考;学生们对哲学家提问的不同反应,是立意的可能角度。详细说来,“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该学生的特点是盲目轻信,为表象所迷惑;“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这部分学生分两种情况,一类与前面那个学生一样,太相信老师的说法,只关注了“苹果”的形与色,另一类可能确实“闻”过,但人云亦云,随大流。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中,“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然后表示“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其特点是处事谨慎,并相信自己的直觉(或者说尊重自己的真实感觉);“另一个上去摸了摸”,然后质疑“这是什么苹果”,表明他注重多角度认识事物(不仅“闻”而且“摸”);至于最后一名学生,如果“感冒”不是托词,至少表现了他的诚实。当然,“哲学家”也是一个思考点,他拿苹果教育学生,应该是有意指引他们不能太依赖他人的思想与学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总起来看,我们可获得如下立意点:
  (1)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2)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更不要人云亦云;
  (3)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实践,不能迷信权威,盲从他人;
  (4)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调查清楚后再发言;
  (5)坚持自我,坚持真理;
  (6)“求真”须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复杂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实践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就难以把握事物本质,推动实践发展;“求真”必须“真求”,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关于“识假与求真”,关于“从众心理与独立思考”,考生一般不会没有自身经历可叙,选写议论文也不会感叹没有相关素材可用。如果平时就积累有下面一些鲜活的材料,那么考场作文将更加得心应手:
  (1)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
  (2)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
  (3)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这一校训来自格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4)你不会不知道,在这个商业国度里,美是一种商品,可以拿来做骇人听闻的交易。大眼睛和小嘴巴可以买卖;鼻子和脸蛋儿都标有再精确不过的市价。某种酒窝,某种痣点,代表着一定的收入。伪造术真是巧夺天工,竟然连仁慈的上帝制造的商品也能仿制。用燃过的火柴棒描绘的假眉,用长长的夹子连在头发上的假髻,售价更是奇昂。——左拉《陪衬人》
  (5)出版业跟风潮流何时休。
  (6)抢盐风波。
  (7)钱学森之问。
  (8)赶跑世界一流学府,中国大学缺什么?(清华百年校庆时的争论)。
  (9)省级卫视长期播放消费欺诈节目。
  (10)孔子俨然成了影视明星。近年来,孔子俨然成为影视市场的“新宠”。“孔子热”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运作模式的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虽说无可厚非,但经济与利益的强势作用往往会使文化、真相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需要警惕的是文化被经济遮蔽、取代,而真相也被利益扭曲。
  由以上分析可知,“哲学家的苹果”着意用哲理故事的形式与现实保持表面上的距离,但其内蕴的“理”却直通纷繁的现实生活,“隔”与不“隔”之间,引导着学生“辨伪”、“去蔽”,并挑战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上海卷:兼具哲学味与诗意
  上海卷在连续考查命题作文后,从2009年起回归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2009年检测“郑板桥书法”,2010年是“丹麦人钓鱼与先哲的训导”)。2011年继续考查新材料作文,试题包孕丰厚,便于学生多角度引发思考,提炼出众多观点,能有效测查考生的人文关怀,并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要获取高分,考生平时不仅需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更要懂一点辩证法,对人生、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从试题命制方式看,本题与2006年浙江卷作文题相类似。请看浙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疲劳到来之前,适当休息效果会更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二者都是列出相反相成的两种观点(相反命题),让考生或取其一、或兼顾两方面构思作文;要说区别,那就是上海卷的供料更为凝练、明确。
  现在来看上海卷的“两句铭文”。第一句是“一切都会过去”,这里有省略,完整的表述可以是“一切都会随时间流逝而过去”。这句话有安慰人的意味:不必伤悲、无奈,“一切都会过去”;不应只记住过去,更要面向未来。细细思考,究竟哪些东西“会过去”呢?容易想到的有:人生的悲欢离合,财富与地位,一场战争的输赢,一个王朝的盛衰……像个人的成败得失、名利荣辱,不仅“会过去”,也应该让它们“过去”(即所谓要“放得下”);“一切都会过去”,体现出豁达的性情和坦然的气度。第二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里的“一切”同样充满变数,考验着每一位考生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思考。不妨如此考虑:人生不可能什么都会过去,总有一两件影响人生重大行程的事,到年老都过不去;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博大精深的思想、脍炙人口的诗文、震撼人心的精神,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此要珍惜,要传承,要发扬光大;“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说,“一切都不会过去”不是纠缠于以往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而是以史为鉴、自我警醒;“一切都不会过去”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生命、宇宙生命的执著,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珍惜。
  对于“一切都会过去”,考生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努力化不利为有利。对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更多地从反面入题: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些事件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中的教训我们必须铭记。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两句铭文并不对立,而是双方各具道理的辩证关系;写作的挑战性与言说的创造性,就在“过去”与“不会过去”的矛盾点上。第二,只写其中一个方面,当然也可以,但容易使文章内容单薄或观点片面;较好的处理方式是侧重写自身感触比较深、素材积累较丰富的一个方面,对另一方面也有所兼顾。具体说来,不论从个人生活入手还是由社会、历史着眼,都能出彩。以下是参考立意:
  (1)无论忘记过去还是记住过去,都是为了更好地活在今天。
  (2)直面“过去”,需要的是冷静理智,需要的是自强不息,需要的是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平常心。
  (3)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过去,但抽象出来的经验教训、反思感悟却将永远留存。比如“南京大屠杀”早已“过去”,但这罄竹难书、铭心刻骨的民族恨,我们能轻易忘却吗?“十年浩劫”也已“过去”,但这惨痛异常、史无前例的血的代价,我们能淡忘吗?汶川大地震虽然成为“过去”,但抗震救灾谱写的爱的颂歌,我们又怎能忘怀?
  (4)高考分数必将成为过去,但在为高考拼搏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学识、素质、修养等,都是长久的。
  (5)屈原、苏东坡当年为官被排挤,遭受人生失意,但其高尚的品行却久远地流传于史册。
  (6)身处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我们既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功名利禄为过眼云烟的淡泊潇洒,又要有“一切都不会过去”的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活得踏实且有意义。
  写成记叙文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可以这样构思:
  常记得小时候生病,妈妈总会握紧我的小手,用温暖且慈祥的声音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每每遇到疼痛与磨难、坎坷与挫败,乃至遭遇命运的不公,我的心底就会浮现妈妈这句轻柔却充满力量的话:“一切都会过去。”这6字短句陪伴我度过匆匆十几载,是我坚强奋发的源泉。人间,关于爱的记忆,“一切都不会过去”。
  综上所述,两句铭文实质所指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同时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对考生而言,“一切”由自己确定,写作时有很大的选择和发挥空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又很能见出考生的眼界、品位与辩证思维。相信今年上海卷,会涌现一批纵横开掘、见解深刻的有水平的佳作。
  5.北京卷:现实性强而富有价值
  在连续两年考查命题作文(2009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后,今年北京卷作文题,重启新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而且这道题很容易让人想起2008年的考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两道题设置的情景基本一致——师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点拨。如果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2008年的试题深寓哲理(同一个现象可从不同角度理解、阐释),而今年的考题更贴近实事(题目“要求”中明确规定应“联系实际”),兼具现实针对性与思辨意味。
  既然允许“自选角度”,那么先要思考材料中包含哪些角度。生甲的发言,针对“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强调“实至名归”;生乙的评议,深入一层谈出了自己的忧思——“长期垄断……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生丙呢,顺着前两位同学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重于比赛结果、重于表面繁荣——所谓“奥林匹克精神”,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说明,指“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如果光看三位同学的“议论”,考生作文时可能会就体育说体育(甚至仅着眼于世乒赛说事),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合理有效地拓展写作思路,命题者通过“老师”之口,对写好本题作出了重要提示——“有些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这是在明明白白地启示考生,写这道题,可以也完全应该将文思往“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如何拓展,或者说写作角度究竟有哪些呢?列举如下:
  (1)依据生甲的话,可立意为“面对竞争,凭实力说话”、“拥有实力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可联想与“靠实力说话”相对立的做法,有“凭关系上位”、“钻规则不完善的空子”等,写作素材可延伸到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及商海搏击等方面。
  (2)依据生乙的话,可将立意点确定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竞争与活力”、“打破垄断与均衡发展”、“对手的价值”,可结合经济领域的垄断经营和《反垄断法》,指出“直面挑战,能促进发展;垄断害人,会导致退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鲶鱼效应”等素材可供选用。
  (3)依据生丙的话,可深入思考公平、公正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与结果相比,更重要的是恪守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故意输球”与不讲“诚信”是有区别的,故而不宜从“诚信”角度入题作文。
  (4)供料中的省略号耐人寻味,考生如能由世乒赛发现其他“道理”(像如何看待原中国国家队队员代表其他国家参赛),进而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也是可行的。
  概而言之,北京卷作文题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它以“竞争”为核心,将“实力”、“挑战”、“垄断”、“发展”、“公平”等要素融于一体,既紧扣竞技精神,又指向人文精神与国际合作,给考生以主动思维、自由言说的机会,是一道开合有度、便于发挥的好题。
  6.天津卷:形式新而寄寓深远
  2011年高考,天津卷首次选用新材料作文。“至少选择两种镜”这道题,容易让人想到2002年台湾地区的高考作文题: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
  试以“对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长不限。
  同时,它与2004年湖北卷考题也有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以上三道题,在以“镜”喻人、借“镜”透视社会现象,重点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这一点上,是颇为相似的。比如天津卷的题目,材料的前两句,通过引用古语突出“镜”的作用——“认识自我和世界”;接着,分别展示五种“镜”的特点,这对学生由“镜”展开联想、作出类比很有帮助;最后一句,则进一步启示我们从“视野”、“思想”、“心灵”角度把握题意。写作要求是很明确的——“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作文,就是说,可选两种或两种以上“镜”构思成文(其实是要求辩证地多角度地审视社会人生,而非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但不宜写到四种、五种“镜”,否则笔墨分散,文章容易显得错杂、散乱而重点不分明。
  试题中的五种镜,有的是日常用品,有的是实验仪器,有的可以说是玩具,均属常见之物,贴近考生生活,为考生所熟悉。构思作文时,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找到文章的立意点。比如“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望远镜”喻指人有远见,有远见则目光深邃、襟怀坦荡、奋斗目标明确;当然,也可由空间距离引申到时间距离,确定“鉴往方可知来,才能获得远见卓识”的观点。比如“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这一句好理解,“显微镜”说的是要洞烛幽微、明察秋毫(包括发现自身细小的毛病),由此可倡导自我解剖应细致入微、毫不留情。比如“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这里突出的是视野开阔,应统观全局;也可紧扣“顾后”(照出我们的背后),联想到反思与自我省察。比如“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哈哈镜”是一种变形处理,能引发考生有关真与幻、原形与变形等关系的思考;理解成“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哈哈镜’自嘲、自我调侃,从而获得某种超脱”,也讲得通。比如“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启示我们要善于在寻常中发现美(或多侧面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反过来考虑,也可认为“彩虹”很迷人,但毕竟是虚幻的。
  望远镜等五种镜,富于多元的释意角度;考题的灵活性,更在于“镜”的“选择”与“组合”上。一般说来,所选多面“镜”之间,肯定应有某种关系,或正反对比(如“反光镜”与“哈哈镜”,前者全面、真实,后者扭曲、夸张),或相辅相成(如“望远镜”与“显微镜”,前者宏观,后者发微,两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求真、务实);除此之外,“镜”与“镜”之间还可呈现其他各种或并列或递进的紧密关联。
  题目包含主与客、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社会与人生等多个层面,虚实结合,大巧若拙,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能捕捉到思辨性的内容,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考生写记叙文,容易就大写大,浮于表面,而不善于化大为小。其实,不妨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展开描写,把自己领悟到的生活真谛、体味到的人间真情有诚意又有个性地表现出来,从而展露自己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有些考生写议论文,往往泛泛而谈,流于肤浅,不善于层层深入。其实,要论述得透彻些,不妨遵循“目的(动机)——方法(途径)——结果(效果)”的逻辑思路。就素材选择看,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照镜的故事等是可以引用的,但要用得恰到好处。考场上这些事例的阐发,靠的是平时积累,也离不开临场时敏锐的思维。
  7.江西卷:从经典中汲取人生养料
  作文,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尤其高考作文,更以其赋分重、弹性大、变数多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议论,成为长盛不衰的话题。继去年媒体对江西高考作文的热议后,2011年江西作文题在人们的诸多悬想和猜测中,终于揭开了面纱。
  “君子有‘三乐’”看似材料作文,其实是多头型的话题作文——话头有三,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以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具体写作时,主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懂原句含意,二是更多地着眼于“今天”、立足于“自我”。
  先说对原材料的解读。孟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上不愧对天,下不愧对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再看由古及今,立意选材。第一乐,说的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在堂,一家人和睦相处,可提炼观点:平安是福,身体健康、享受天伦之乐比什么都重要;整个社会的和谐,源于一个个家庭的和谐、幸福。由这一立意点,可反观当下的社会现象,比如子女结婚后大多不愿与父母同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亲人之间的情味淡薄了不少,等等。当然,更适于选写记叙文,着力表现部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父母的爱与苦心缺少理解,或展示自己由“忽略”到“珍视”的情感历程,呈现内心脆弱柔软的那一面。第二乐,说的是修行之乐——做人处事堂堂正正,一切都问心无愧,可确立主旨:人生在世,一定要凭良心做事,应摈弃私欲,坚持正义,承担责任,恪守诚信。由这个立意点,可联想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其炮制者可谓上愧于天,下愧对人),这些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可扣住“愧怍”这一关键词,选写生活中的某些事,借以表现自己的人生操守或反思反省。第三乐,说的是教育问题、个人理想的传播与发扬问题——教师的价值在于育人,教育英才则是人生乐事。对于这一乐,有人或许会质疑:学生没有当教师的经历,怎么知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其实不能这样考虑。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教师的甘苦应该也有所体验,所以写成议论文或构思一篇小小说(可归入“记叙文”的范畴),都是可行的。儒家所谓“英才”,主要标准是有上进心;考生写作时,也可另作界定:因某件事,“我”对“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了自己的理解,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是“英才”。
  题目已规定“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所以决不能兼写“三乐”。想要补充提及的是,试题引用的材料中有个省略号,省掉的是“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意思是“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关注传统的道德伦理精神,让考生汲取经典之精髓,省察现代人的精神面貌,是顺延江西卷“关注社会”、“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的,只是后“二乐”与学生生活多少有那么点儿距离,有些考生体验不深,可能只得“代圣人立言”,“假大空”地发发议论或胡乱编造一番了。
  8.湖南卷:浅易中见奇崛
  湖南卷较多测试命题作文(如2009年“踮起脚尖”、2010年“早”),今年则向全国卷看齐,选考新材料作文“由‘大家好,我来了!’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的变化”。
  作文供料很有特点,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摄取“知名歌唱演员”的自述,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并反躬自省,不仅具有直观性、现实性,更富于深刻性和影响性。材料核心概念是“变化”(出场时第一句话的“变化”),在这里,“大家好,我来了!”看重的是自“我”;“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突出的是“观众”,看似平常的八个字,不乏尊重、感激的意味。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问候语的变化,更是观念、态度的改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从他的谈吐中就可窥知,言语间总习惯用第一人称,表明此人只重自我,无视他人感受;善于用第二人称的人,则多能顾及对方,容易理解他人。也就是说,材料中的“变化”实际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我们应赋予其积极意义:这位演员由高高在上变得谦逊、感恩,少了一份自大,而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由演员生发开去,可联想到自私自利是当前社会特有的精神状态;当今部分国民注重的是自我感受与自身利益,90后的独生子女尤其如此,凡事先替自己着想,后为别人打算,往往忽视他人的存在。然而,我很重要并不意味着我最重要,为自己考虑的同时心中该装有他人。
  考生针对现状作理性思考,可以写议论文;回想自己身上或身边“类似的变化”,可以写记叙文。若写成议论文,关键在于选好角度和写出一定的启发性。先说选好角度。比如,可提倡居高位者改变观念与作风,如此方能谱写一曲和谐之歌;大学生就业应放下精英观念,务实的态度会让更多毕业生找到工作。又如,可联系教育改革发表意见,阐述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从注重自我调整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此外,可以写今天我们提“低碳”、倡导“绿色生活”,这是由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开始走向尊重大自然;可以从“生命启迪”角度写社会历练所赐予的成长智慧,从“人际交往”角度写语言技巧所形成的有效沟通……再说写出一定的启发性。比如,可从“为什么”的层面作分析,指出“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狭隘中突围,就能温暖他人,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可以从“怎么样”的层面剖析,强调“要抛弃自我中心,就得学会换一个角度看生命”;还可深入一层,把论点确立为“抛弃自我中心不仅是个体间相处该做到的,国与国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国民信仰有别,更需要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还可反向思考,例如提出“比说更难的是做,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到关爱他人的行动上”。写议论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不欠缺,正面的如比尔·盖茨由一毛不拔到捐出283亿做慈善、李嘉诚以“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为座右铭、李连杰热心创立“壹基金”;反面的如丛飞的故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受助者居然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如果写记叙文,所叙事件(如街头城管与商贩的厮打、校园学生与老师的冲突、明星大腕私欲膨胀而妄自尊大)要有点情趣,多一点矛盾冲突,多一点引人思考的余味。
  高考作文有四大母题——“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综合看来,湖南卷考题以“人与他人”为关注点,时代特色鲜明,主体意识突出,生活气息浓郁,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有内容、有兴趣写;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看,写本题不会造成千篇一律,能较好地拉开得分差距。
  9.福建卷:解“梦”里体现价值取向
  延续2010年“《格林童话》的诞生”的命题形式,2011年福建卷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既能考查学生从材料中选择角度的能力,也能测查形成观点、概括立意的能力,这是“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不具备的优点。另外,新材料作文的起点是“材料”,其思维方法比较符合自然写作的情境,因为自然情境下的写作,总是从搜集、感受材料开始的。说到“稳”中之“变”,那就是考题进一步强化了文体规范,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以利于对华而不实文风的纠偏。
  今年试题的供料,出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48期的《十年影响力人物特刊》,原文标题为“袁隆平:到了100岁,我还是想在田里”。根据文意,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威胁,带领中国人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年已八旬,他仍保持着对稻田的热爱,甘于寂寞,潜心科研,努力完成两大心愿——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据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材料中某些语句,如“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这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一心愿的形象化表述;“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象征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一方面造福世界人民,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价值,和国人共享这一伟大成果。材料相对浅显(以句号为界,分别谈袁隆平的快乐与梦想),并不意味着审题难度降低。考生应在充分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构思、立意,具体可按如下步骤审读题意:
  (1)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就材料整体而言,说的是袁隆平热爱工作、心怀梦想。可联想到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即“理想与现实”问题),袁隆平“我梦见……”,这是“仰望星空”;“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则是“脚踏实地”。
  (2)梳理材料的发散性。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入题:①“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这使我有个好身体”:主要说袁隆平工作态度积极乐观,由此可想到“以苦为乐”、“以感恩之心面对工作”、“工作与健康”、“在平凡琐碎的生活里感受幸福”、“善于发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奉献”等。②“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说的是“拥有梦想,对理想不懈追求”、“长存一份美好的期待”、“不断追求更远大的理想”。③“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可引申出“永葆童心”、“严肃科学家的浪漫情怀”等话题。④把袁隆平的两句话联系起来看,一份常需日晒雨淋、异常艰苦的“工作”,在袁隆平看来不是折磨反是福分;而袁隆平之所以乐观,是因为心中有一份梦想,由此可以写“拥有与快乐”、“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人生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乐业与敬业”、“梦想与动力”等。⑤把袁隆平的成就与他的梦想、快乐结合起来,可以写“良好的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态度决定高度”、“工作与兴趣相结合的人生是美好的”等等。
  (3)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哪一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
  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①切不可看到材料中的“我梦见”就仓促落笔,大谈“我的梦想”,那样有可能背离命题意旨,或者有“套作”的嫌疑。②切不可就袁隆平谈袁隆平,而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予以“扩宽”、“掘深”。比如,可针对不少人频繁“跳槽”、总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意等现象进行反思,对当今社会人们的浮躁心理加以剖析。比如,可将“稻下乘凉”与“宝马里哭”两相对比,指出“我们可能做不了袁隆平,但绝对不可做‘拜金女’。追求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卑劣,但当象征财富地位的‘宝马’与象征爱情幸福的‘笑’不可兼得时,如果把‘宝马’当作第一、唯一的选择,那么人生的‘哭’也就是必定会上演的悲剧。精神、品性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精神的快乐胜过物欲的享受”。又如,可围绕做梦、追梦、圆梦的思路展开:首先,有梦才有方向;其次,不同的梦体现不同的价值观——企业疯狂逐利之梦和袁隆平的家国之梦不可同日而语;最后,突出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参考拟题:①梦想很丰满,现实不骨感;②工作并快乐着;③放飞梦想;④编织梦想与扬起生命之帆;⑤梅花香自苦寒来;⑥生命的高度;⑦我喜欢,我选择;⑧感谢生活。
  福建卷这道题也存有遗憾之处:所给材料明确限定在弘扬袁隆平的人格精神,有强制性的主题暗示。因此有名师“担心主题思想性太强,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像作文,像政治答案”,并以为“这可能是一种倒退,思辨性越来越弱,个性越来越弱,好文章就很难出现”。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
  二、命题作文
  1.江苏卷:注重价值引领
  自2006年以来,江苏高考语文卷考查的都是“提示语+题目”式的命题作文。如果说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都着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体察生活原貌的话,今年的考题显然更注重价值引领,启迪考生“不避平凡”但“不可平庸”,无论为人还是处世都要做到“拒绝平庸”。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完全可由提示语“自定”立意。提示语两句44个字,从三方面作了“友情提示”:第一句话“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是从概念上区分“平庸”与“平凡”,明确告诉考生“平庸”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平凡”——《现代汉语词典》对“平庸”的释义为“寻常而不突出;平凡”,组词有“才能平庸”、“相貌平庸”、“平庸的一生”;命题人则提醒考生,这里的“平庸”主要就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而言(如保守、麻木、消极、颓废……),是个贬义词。还须注意的是,“平庸”可理解为“庸碌”,但不宜与“庸俗”画等号。接下来的“为人不可平庸……无上进”,是从价值、意义上说明为什么要“拒绝平庸”(为“创造”、“发展”与“上进”);“处世不可平庸……有坚守”,是从措施、途径上揭示怎样“拒绝”(秉持“原则”、提高“鉴识”、“坚守”始终)。以上三个方向中,侧重任意一个方向都能作文。比如由“平凡”与“平庸”的比较入题,可点明“平凡”与“平庸”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工作状态。
  除了提示语直接揭示的,高水平的考生,还可由“拒绝平庸”这四个字本身发散思维,力求使笔下文章挣脱“平庸”、呈现新意。如何发散呢?试分点列举:
  (1)想“平庸”的对立面。“平庸”的对立面是什么?杰出,崇高,卓越,与众不同,更高更快更远,更上一层楼……这样就另开了新面。具体说来,“摧眉折腰”是“平庸”,“我为人民鼓与呼”就是“拒绝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平庸”,“志当存高远”就是“拒绝平庸”;“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平庸”,“趟着石头过河”就是“拒绝平庸”;“固步自封”是“平庸”,“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拒绝平庸”;“守株待兔”是“平庸”,“深入虎穴”就是“拒绝平庸”;“盯着今天”是平庸,“想着明天”就是“拒绝平庸”;“杀鸡取卵”是“平庸”,“放长线钓大鱼”就是“拒绝平庸”;“随波逐流”是“平庸”,“世人皆醉我独醒”就是“拒绝平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平庸”,“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拒绝平庸”……
  (2)想世人“甘于平庸”的原因。回答可以是:“平庸”很“安全”,“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风险”;“平庸”很“轻松”,“拒绝平庸”有时会“阻力重重”。
  (3)想实现“拒绝平庸”的其他条件。回答可以是:“拒绝平庸”是对生命的尊重,需要大胆地张扬个性;“拒绝平庸”是勇于突破,需要不畏“独行”的勇气;“拒绝平庸”是自我解剖,需要严于律己的精神;“拒绝平庸”还需永葆年轻的心态。再往深处想一想:①“拒绝平庸”是一个理念、一种态度,但又不是理念、态度所能决定的——艺术创造需要“拒绝平庸”,可没有才华,哪里能做到?市场竞争,产品促销讲究创意,同样离不开才华。②“拒绝平庸”,还需要一个公平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体制上的保证——比如我们的教育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缺乏开放性思维,学生从小到大被迫遵循一套单一的教育体制,这是令人担忧的。③“拒绝平庸”要从平凡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④“拒绝平庸”也有“度”,不能滑向盲目求新、疯狂炒作以吸引眼球。
  (4)想更为小巧的切入角度。作文要求中的第③条“不必面面俱到”,是2011年新增的一条,对考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构思作文时,可以“以大写大”,立足大角度,把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例如论不能“拒绝平庸”的民族,是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民族,或一种迁就平庸的文化注定要走向衰落),但没有驾驭能力,切不要轻易尝试;最好是“化大为小”,侧重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经济等某一领域,侧重于学习、工作、创作、研究等某一方面,比如可构思一篇“给格拉斯的一封信”,赞誉鞋匠格拉斯“拒绝平庸”,“鞋品”、“人品”俱佳;可以写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拒绝平庸”,创造了中国大学办学史上的一个神话;可以写自己在某项活动中如何“拒绝平庸”,坚守信念,取得长足的进步;可以呼吁“过节,我们拒绝平庸”;可以着眼于“官员”这一群体,谈官员不作为是“平庸”,急功近利是“平庸”,官本位是“平庸”,这些都需“拒绝”;可以眼观旅游业发展或城市建设,指陈没有风景只有商业是“平庸”,千城一面是“平庸”;还可专谈写作——当前,学生作文多的是平庸之作,无论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都要不讲空话套话,不写应试八股文,走出平庸,讲真话,抒真情,我手写我心……
  (5)想自身实际情况。联系自身情况(一般写记叙文),不妨谈谈“平凡者拒绝平庸的艰难”,比如可写“我想拒绝平庸,虽然这一目标尚未真正实现,但一直在努力中”。
  “拒绝平庸”,倡导特立独行、出类拔萃,这与现今强调的时代主旋律、人才要求及人生操守相一致,题目导向上有积极意义。不过,这道题题面即观点(甚至可说是一个标语式口号),就像有评论者指出的那样,“虽然题面是‘拒绝平庸’,可这个题本身还是有点儿平庸。只是考生无法拒绝”,“高考作文更大的价值还应在于,启发并考查考生对于某个领域或某个话题的思考,在保证思考自由的前提下鼓励多元表达——只要考生能够真实记述所思所想并自圆其说,那么出卷者实在没有理由强迫考生‘拒绝平庸’”。由此说来,“拒绝平庸”,应该是逊色于前两年的“品味时尚”、“绿色生活”的。
  2.湖北卷:浓郁的语文味与怀旧情结
  2010年湖北卷考新材料作文“幻想与现实”,着眼点在虚与实;今年的命题作文“旧书”,思考点转到了古与今。“旧书”一题直接聚焦写作者的“阅读史”,饶有语文味;将目光投射至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有价值的“旧书”是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财富),则是试题凝重处——取用富含文化内涵的“旧书”命题,应和了物质文明建设中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要求。
  “旧书”,《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有二:①破旧的书(即“因经过长时间或经过使用而变色或变形的书”)。②古书(即“古代的书籍或著作”)。根据这两种含义,我们可打开自己的思路。
  (1)写一本(或数本)“破旧的书”。具体可考虑:①回顾人生经历,实写读书体验,进而展示自己的读书境界、人生趣味,比如“与旧书的心灵对话”、“旧书如老友,即便不再翻看,只要看看封面,心里就会有一种温暖”。②写“旧书市场真是爱看书又没钱买书的人的天堂”,或“淘旧书是一个不断填充和发现历史细节的过程”。③以“旧书”为线索,围绕有关“旧书”的珍贵记忆写人叙事,具体可写亲情友情,写成长,写美好岁月的消逝……力求以情动人,并包含一定的意蕴。(可在叙事后点题,“旧书的命运凄惨,一如人生的道路坎坷”;“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的文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如此说来,我们对旧书的情意,何妨看作是对人生的一份眷恋和追忆呢”。)④发挥想象,就一本有文物价值的“旧书”虚构小小说,借以反映大千世界众生相。⑤针对“旧书”的循环利用发表议论,或剖析“有这样一些‘读书人’,在他们眼里,书就是连接功名富贵的高考复习资料,考过了,就成了‘旧书’”。
  (2)探讨“古代的书籍或著作”的价值。有位作家这样描述“旧”:对于人类,旧是他们心灵世界的根基,惟有旧,一个民族的所谓“古典”一词才有内容。的确,“旧”不代表过时、腐朽,“旧”有时是一种经典、一种传承。处在当下价值多元、铜臭与书香博弈的时代,我们可以结合实例,呼唤文化经典的回归,呼唤从“旧书”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呼唤在“旧书”中寻求理想信念的重建。可有如下思考:①先引用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名句,然后阐释百读深思的治学之道,或畅谈关于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方面的见解。②将“旧”与“新”比照,指出“有些书虽旧,但内涵却不折旧;有些书虽新,但内容却缺乏新意”。③可表达忧思——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纸墨,都变成放在古董铺里的“旧书”时,我们民族智慧的灯塔必然会因缺少燃油而减损光芒。④反向立意,揭出随着时间推移,某些“旧书”内容过于陈腐,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⑤还可将“旧书”理解为纸质书籍(相对电子书而言是“旧”的),开篇即指出,人的一生离不开书的滋养,在高速互联网年代,电子书不断攻城略地,纸质“旧书”,那些经典名著,越来越淡出新新人类的视野,然后例证“旧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阐明“传承与创新”之间紧密的关系。
  (3)“旧书”可作为一个喻体出现——“旧”含有沧桑古老、深沉厚实、阅历丰富等因素,“旧书”可喻指饱经风霜、德高望众的前辈师长(例如写记叙文,为一位如一本“旧书”的老人塑像);也可喻指历史,例如古代史上那一次次历尽艰辛的改革、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试看两种思路:①长城可以说是一部“旧书”,翻读它,可领会古代汉族与“外族”千百年间“和”与“抗”的历史,感悟“长城,既是屏障又是篱笆”。②一座古老的城市可看作一部“旧书”,比如翻阅北京,就是翻阅中国的文化;翻阅西安,就是翻阅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史。
  总之,“旧书”可算一个既“远”又“近”,带有浓浓的怀旧意味的命题。“旧书”与你的故事,你对“旧书”的情感、态度、审视……考生可从不同角度选材立意,可以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借“旧书”口吻自述,或大胆选用诗歌体裁,对于有才情、功底扎实的考生而言,均可尝试。
  3.安徽卷:蕴含哲学思维的意趣
  2009、2010年安徽卷分别考查了新材料作文“弯道超越”与“清诗《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今年则与2007、2008年保持一致,选用的是命题作文的题型。当然,相比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试题思想指向上有个由“情”入“理”的显明趋势。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安徽卷的命题,可能还是会关注一个“理”字。
  “时间在流逝”是主谓短语,意思明确易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减去其中的“在”,变成“时间流逝”(或“时间的流逝”),含意虽然没多大差别,但韵味大为减弱:“时间在流逝”,一个“在”突出了“流逝”的现状(时态正在进行),强调我们该思考如何面对当下,并增加了许多情感意味——有呼唤,有期盼,也可以是焦灼、不安……
  面对本题,一瞥之下,容易想到的应该是孔夫子在大江边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哲思。也就是说,时间意味着生命,生命由时间组成,“时间在流逝”就是青春在消逝、生命在消逝,其常规的立意角度是惜时、进取、有所作为,不让自己的人生碌碌无为。就这个意义说,考题有着明显的导向。由此入题,写作时可引用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比如“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乃至来自哈佛大学的教诲“时间不会等着你,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处处都取得主动的地位”,等等。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写“时间在流逝”要赢得青睐,获取高分,必须在构思、立意上出新、求深。从立意上说,可考虑如下几点:
  (1)由“时间在流逝”引发对历史的追思,对宇宙的追问——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物(事物)消失了而有些却成为永恒,进而剖析“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2)由“时间在流逝”观照我们的精神生活——“时间在流逝”,与之相联系的事物有相应的反应,包括变与不变,增加与减少,进步与退步,兴盛与衰败,建设与毁灭,完善与破坏……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对普世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没有变,诸如亲情、友情、奋斗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优良的传统、值得坚守的美德等永远也不会消逝。
  (3)联想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一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将文章主旨确立为“时间在流逝,但有些东西我们决不能遗忘”。
  (4)可以欣喜地看到,“时间在流逝”,我们的世界越来越文明,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或乐观地指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抹不去的伤痛,随着时间流逝,一切的坎坷、失败、挫折、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满怀信心走下去,这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再从构思上说,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叙述某件人命关天的事,突出“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写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可用片段组合的形式,通过多幅画面,展示随着时间的消逝,人生不断成长、成熟,同时某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还可巧用书信体或日记体,书写时光流逝,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生一个重要论题,安徽卷“时间在流逝”这道题指引考生严肃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对于刚刚成人的高三毕业生具有深远的意义。美中不足之处似乎有二:①题目理趣多于情趣,感悟大于感性,要想写得有情有理有趣,难度不小。②百度“流逝的时光作文”,网络提示找到相关结果约4120000条,也就是说,不少学生平时可能做过类似的作文训练;且名家范文比较多(像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时钟》等),要快速分辨临场作文与宿构之作,这对阅卷老师是一种挑战。
  4.浙江卷:有蕴藉而重个性
  作文命题一直是浙江语文卷的亮点,既重意蕴,更显个性,今年尤其如此。“我的时间”命制形式与去年保持一致——去年的题目要求“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今年则是“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作文。就是说,考生不能只关注命题人给出的“标题”,还得吃透标题前“材料”的含义。这样的题型,对审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写作内容上予以限制,能有效减少套作、抄袭等不良现象。
  构思时,对于材料和标题须分析清楚。可以说,谁分析得准,分析得深,谁的文章就占有优势;而材料中包涵相当丰富的启示。两段文字,前一段重在提供写作的“社会背景”,也隐含着“钱学森”等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执著的人生追求是“可以复制”的等内在意蕴。“因为时间在变”,这里的“时间”当指“物理时间”。后一段则重在界定“时间”,不仅有“物理时间”和“人生时间”之分,而且将“人生时间”宏观切分,立足现实、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均可。其中“……不在……而是……”一句最为紧要,旨在正面提示考生,“我的时间”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我,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即“我的时间我做主”、“不让‘我的时间’成为‘别人的时间’”,也就是耕耘岁月、把握机遇、掌控命运、打理人生,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务实求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如果不注意材料,只注意“我的时间”,审题时会出现“泛化”现象,出现“我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我的时间不够用”等切题不紧的立意和构思。再看标题本身:写作要素是“我”和“时间”;当然,这里的“我”指“自我、自己”,可以是某个真实或虚拟的个体,并非限定于写作者(考生)本人——只是不宜再在材料中已列出的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身上绕圈子。
  这样看来,所谓“我的时间”,其实就是“自我对人生时间的把握与思考”,就是引导考生在有限的人生时间里合理规划,为理想而追求,为目标而奋斗。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利用好“我的时间”,与“我”的成长、“我”的成功密不可分——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在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里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从而延伸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2)珍惜并分配好“我的时间”,清楚“我”的每个时间段应完成的任务。
  (3)“人生时间”分过去、现在及未来,立足点是“现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过去”的悲喜是对现在的启迪,建构美好的“未来”则是现在所产生的意义。
  (4)“我的时间”里,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5)反向立意:“我的时间”,“我”却无法操控——现实中“我的时间”里有不少不属于“我”,“我”时常不得不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的时间”被别人做主了。
  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总的要求是将表达的重点放在“我经历”、“我感受”、“我思考”之上,要突出“我”的真实感悟与独特认识,也就是个性色彩。尤其是写记叙类文章,一定要热情地拥抱生活,抒写性灵;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可在叙实事的基础上作画龙点睛式的升华)。
  有意思的是,今年安徽卷考“时间在流逝”,浙江卷考“我的时间”,作文对象都是“时间”,只是侧重点不同——强调的分别是客体的流动性与主体的支配性。
  5.广东卷: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
  广东卷作文题保持了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逐步形成的特色: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考查考生对人的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的认识;内容指向上贴近现实。同时,今年的试题指导学生更多关注过去的、本源性的东西,其针对性更强——现在的学生大都关注现实,而对传统的、本源的东西思考得比较少。
  “回到原点”是个有比喻意味的动宾短语,其中的“原点”相对冷僻,《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收录;“百度百科”解释作“出发的地方”、“在数学上,坐标系统的原点指坐标轴的交点”。好在题前提示语对“原点”的解说非常清楚:“可以是道路的起点”等四个分句,揭示出“原点”的含义至少有四,这里最值得留意、考生最好落笔的应是“事物的根本”。当然,写作时也可取其“起点”、“源头”、“中心”之意,而不必拘泥于“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实上,“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一语,已告诉广大考生:此题的写作空间是相当开阔的。例如,从心理学角度讲,“原点”就是记忆和思维的开端;从美学角度讲,“原点”就是美感生发的瞬间感受;从社会学角度讲,“原点”就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又如,“童年”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故乡”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守住良知”可说是做人的“原点”;还可把“失去”看成重新获得的原点,把“失败”看作迈向成功的原点,等等。从审题上看,“回到”一词也是重要的限制。“回”,即“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既有“回”,之前必有“离”(包含“偏离”),这一点是必须在审题时加以把握,并在选材、行文上予以落实的(也可提“要回到原点并超越原点”)。
  写“回到原点”,可记叙,可议论——如果用记叙的方式写,就侧重于过程,体现如何“回到”;用议论的方式写,就侧重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之上。就取材范围而言,大致可考虑个人、校园、社会和自然等范畴;就“原点”进行思索,一般归结于“真”、“善”、“美”等方面。“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作文切入口有:
  (1)思考为什么要“回到原点”。回答可以是:做人不能忘本;心灵亟需解压;人生需要认清自我,找准方向——只有知道“原点”在哪里,你才知道现在在哪里,也才知道所朝的方向是否正确,“原点”就像罗盘,我们需要它来校正航向。
  (2)表现一种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比如反思“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努力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点”,这样才有利于未来发展;比如写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21世纪,人的精神和道德应回归本真状态——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找回那颗正直、善良、宁静的本真之心;比如结合“2010年十大道德事件”,或联系最近的塑化剂事件,呼吁做人和企业发展都要有基本的道德准则。
  (3)体现一种追本溯源的破解难题之道,或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比如由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回到真正以民生为本;比如文艺创作要回归“扎根生活”这个“原点”;比如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寻求教育改革的出路。
  (4)表现一种成功后从零开始,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或失败后重新崛起,调整策略、力量的再冲刺:例如以李娜夺冠、刘翔重回赛场为例,论述自己的观点。
  (5)还可写表面上重复但本质上螺旋上升,或者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只能退回“原点”(起点)等方面的内容。
  6.山东卷:简明而多意蕴
  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不设任何提示,简明扼要而不乏意蕴——旨在唤起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意识,因而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道题题眼在“需要”(为凸显“需要”,即“有价值”、“少不了”,作文时最好运用对比手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均可),拓展文思的关键则在“世界”和“你”。
  先说“世界”。“世界”是个多义词,主要意思有: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②佛教用语,指宇宙(如“大千世界”);③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如“世界各地”、“周游世界”);④指社会的形势、风气(如“现在是什么世界,还允许你不讲理”);⑤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如“内心世界”、“主观世界”)。具体到本题,“世界”所指可大可小,从大处讲,可指整个人类社会、世界各国;由小处讲,可专指“科学世界”、“儿童世界”、“网络世界”等某一方面。
  再来看一个“你”字。“你”,最常规的当然指某个人——某个自己熟悉的人(假若以第一人称行文,通过他人之口道出“需要你”,也行),或某位名人、伟人。的确,即使再普通的一个人,他的降生,寄寓了父母的期盼、家庭的重托;家人为“你”牵挂,朋友把“你”惦记,迟早属于“你”的另一半与“你”不离不弃。亲情、友情、爱情……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你”便无可选择地与世界上的一些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就这个意义说,也确实是“这世界需要你”。但是,“你”的范围又何尝限于此呢?“你”,可以是美好的自然环境,是某种动植物;可以是和平,是和谐;可以是某种相对抽象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针对一个人的兴趣而言,还可以是某项运动。当然,文中的“你”也可虚实结合,即选写已离开世界的某个“你”(比如作家史铁生),呼吁世人传承“你”身上的某种精神(“你”由此得以虚化为“某种精神”)。
  可以这样立意:①不因渺小而自卑,人活一世总不能白走这一遭,“你”的存在肯定是有价值的;②世界需要腾飞;③世界需要绿色;④世界需要创新与发展;⑤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诚信(或“文明”、“善良”、“正气”、“幽默”、“微笑”、“淡定”、“从容”、“率真”)……可以把写作口子开得小一点:①体育世界需要规则;②史学世界需要真相;③精神世界需要信仰(或“一本本好书”);④儿童世界里需要童话的滋养……
  再往深处想一想:“这世界需要你”怎么样?①需要“你”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②需要“你”珍爱生命,好好活着;③需要“你”打开心扉,摆脱封闭孤独的狭隘心理;④需要“你”奉献爱心,热情助人……
  题目中有个“你”,抒情类文字当成为首选;写记叙文、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等也都是可行的,需注意的是“文体特征”应“鲜明”。
  7.四川卷:指向人类细腻美好的心灵
  今年四川卷的考题,在为考生提供发挥空间的同时,通过“总”这个词设置了必要的限制,这样就避免了原先话题作文(包括某些命题作文,如2008年的话题作文“坚强”、2009年的命题作文“熟悉”)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
  面对“总有一种期待”,审题时应明确三点:一是“期待”的意思是“期望;等待”,主要表现内心的一种愿望,其对象是未成现实的;二是“一种”,意味着不宜写多种“期待”,如果写到多种“期待”,至少要归结出它们的共通之处,否则就偏离题意了;三是“总”,“总”就是“一直;一向”、“总是”(至少是“经常”),表明“期待”持续时间很长,由来已久且不会随意改变。
  “总有一种期待”这类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心灵世界与社会生活;说真话、抒真情,自然是写就出彩之作的基本保证。考生构思时,不妨先自问几个问题:
  (1)“期待”什么——“人类总有一种与天地合一的期待”、“期待新北川拔地而起、新汶川展露笑颜”、“期待某种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期待农民工生活待遇得到改善、人格获得尊重”、“期待人生无比丰富和精彩”、“我总有一种过独立、自由生活的期待”、“父母总有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期待”、“我总有一种期待,期待自己不再是‘丑小鸭’”……此外,居高不下的房价、食品生产的安全等,凡属自我的某个梦想、某种愿望或忧虑,大多可纳入写作范畴。
  (2)为什么“期待”(即这种“期待”对自身或他人、社会有何影响)——“作家毕淑敏说过,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必须为它确定一个意义。期待,就是在为人生确定意义”、“没有期待的人生是灰色的”、“期待是面向未来,期待着是幸福的”、“有期待才有动力”、“期待是美好事物的源泉,能促进社会进步”、“期待,体现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所期待的这一问题,着实让我感同身受”……
  (3)怎样落实题目中的“总”——可强调“期待”的情愫长期萦绕于胸,得不到纾解;强调几代人有同一个“期待”;强调虽然“期待”曾经落空,但从未灰心丧气;强调不光“总期待”,而且常行动。
  从文体选择来说,“总有一种期待”适合写成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小小说。写以记叙为主的作文,除故事本身要感人、有一两个来源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细节外,最好还要多一点曲折,增加一点波澜。比如下面一篇获奖的微小说,很值得借鉴:
  她离乡打工,独子豆豆交给爷爷带。豆豆调皮,经常跟隔壁的妮妮打架。她恨铁不成钢,春节回家,训斥豆豆:“不准打架,跟妈妈去隔壁道歉!”豆豆委屈地哭:“谁叫她骂我是骗子。”母子到了邻居家。一见到妮妮,豆豆攥紧妈妈的手,骄傲地对妮妮说:“哼,你看!我没骗你吧?我也有妈妈!!”
  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此篇借“经常跟隔壁的妮妮打架”、“谁叫她骂我是骗子”巧设悬念,并以童稚之口发出呼吁,再一次唤醒我们予以关注,可谓以小见大的典范。
  综合说来,“总有一种期待”内涵丰富,指向的是人类细腻美好的心灵——“期待”里有希望,“期待”里有关爱,“期待”里还有追求与持之以恒。
  三、话题作文
  重庆卷:给人以精神示范
  重庆卷常考命题作文,比如前三年的“在自然中生活”、“我与故事”、“难题”。2010年的“难题”,体现出贴近生活的特点和“文以载道”的导向,然而题意略嫌宽泛,限制性上有欠缺。今年改考话题作文“情有独钟”,则因有“结合材料”的规定,而在试题“开放”与“限制”的度的把握上处理较为得当。
  试题材料新颖、生动、深刻,足以感动人心。另外,命题人目光投向的是校工、乡村教师这样一些平凡人物,学生平日里接触得多,不会有什么陌生感;后一则材料说的是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的赵世术,又体现出试题的地域特色。构思作文的第一步,自然是结合话题来解读供料。材料一的袁苏妹,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指的是她善良、温柔、纯真、无私、关爱、奉献。这位“荣誉院士”对“为他人服务”“情有独钟”,所以才能“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职位有高低,奉献无大小,她之为“香港大学之宝”,最可珍视的,无疑是具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热爱之心、温暖之心、勤勉之心,而这些,正是一所大学培育人的灵魂与瑰宝。材料二的赵世术,可贵之处一是身残志坚,二是长期独守讲台——他的“20年独守讲台”、“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与袁苏妹的“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都突出了一种坚守的精神。事实上,我们身边不乏此类“情有独钟”的普通人。考生完全可以从身边人物写起,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写起,称颂那些默默无闻,多年如一日甘于奉献、勤于吃苦、乐于干事的普通人。至于名人、伟人,也不是不能入文,诸如网球女王李娜、篮坛巨星姚明,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满怀深情,以自己的力度、速度、高度诠释人生可以达到的境界,与供料中的袁苏妹、赵世术在精神品质上并无二致。
  本题参考立意:①因为“情有独钟”,所以能持续“坚守”;因为持续“坚守”,所以彰显人格魅力,扩展了人生的广度与深度,让生命在追求中一路芬芳。②“情有独钟”源于内心有信仰、人生有理想。③“情有独钟”,“所钟”对象显现着一个人的品位与情趣。④“情有独钟”者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标杆。⑤还可从“情有独钟”与“敬业”、“情有独钟”与“投入”、“情有独钟”与“看淡利益”等角度入题。参考拟题:①坚守心中那一道彩虹;②我只爱你这一种;③我享受,就值得。
  在浮躁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袁苏妹等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值得关注和弘扬的。由此可见,“情有独钟”这个话题对应着时代价值、生命追求与理想信念,切合学生实际,能给人精神上的引领、价值上的示范、道德上的指向。可商榷之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有独钟”的解释是“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袁苏妹、赵世术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对这一职业“独”钟,一个“独”字似不够准确。
  可顺便提及的是,重庆卷作文供料,对于写江苏卷的“拒绝平庸”,是相当典型的例证——“不避平凡,不可平庸”,因情有所钟,故而绝不丧志、绝不失魂。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替莫唑胺(TMZ)与单纯应用TMZ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将74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单纯应
期刊
在2002年即将结束之际,李云迪推出了他第二张个人大碟《李斯特钢琴精选集》。这是他一直坚持努力不懈所取得的又一硕果,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这位杰出的青年钢琴家,在发展钢琴演奏事
对中国的父母来说,让孩子仰睡大概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做法。然而在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才开始广泛呼吁婴儿应当仰卧睡觉。这项呼吁的初衷。是避免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在此之前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世说新语》记载:从前,有一个叫王济的人,非常了解马性。有一匹马,披着绣有精美图案的马鞯,用来遮挡沙尘和泥土。有一次出门,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王济策马过河,马却始终不肯前进。王济说:“这马一定是珍惜它的马鞯。”忙叫人解下漂亮的马鞯,马就毫无顾忌地渡过河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但是,唐朝的牛背上,经常有牧童跳上跳下,含着一枚柳笛,有时是一支竹子做的短笛,被他们信口乱吹起来。有时,对着
2016是农历猴年,在我们绚丽多姿的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中含有“猴”字,读来妙趣横生。  明代的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常用诗文、对联做武器,嬉笑怒骂权臣。他身材短小,有位权臣便在一次宴会上当众取笑他,出了上联让他对:“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句(锯)?”解缙不假思索,立即反击:“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在座的人听了,皆相视而笑,那位权臣自讨没趣,气得脸红脖子粗,却也作声不得。
目的研究突触囊泡蛋白2A(SV2A)配体左乙拉西坦(LEV)对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第一部分:将20只SPF级C57BL/6小鼠分为三组:手术组(wT组,/2=6),腹
同学们在高速公路上常见到SOS紧急电话亭,同学们也经常听说一些濒于沉没的轮船发出SOS信号。其实SOS并不是哪句话的字母缩写。早期的马可尼(Marconi)公司所使用的遇险信号是CQ
这是一只快乐的小翠鸟,它同样带给我一种惬意,犹如一颗小石子敲开心底沉默的海,我有多久没这样真正地微笑了。当微笑都变成奢侈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