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22颗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的太空蚕,在太空遨游了18天后,于9月18日在北京航天城“走”出了卫星返回舱,安全“回家”,表明由我国学生设计的太空科学实验——“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卫星首次成功搭载青少年生物实验。
太空蚕遨游宇宙18天
此次交付的“太空蚕”于北京时间8月29日16时45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进入太空。9月16日11时28分,返回式卫星在四川省中部安全返回。
“卫星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还有搭载其他实验的能力。但是实现搭载青少年的实验在我国还属首次。”第22颗返回式卫星总师唐伯昶说,“此次搭载蚕宝宝的成功,进一步说明我国返回式卫星设计先进、平台可靠,具有很高的微重力水平,可以承担更多的搭载实验项目。同学们如果能从小就参与同卫星、飞船有关的科学实验,对于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中国科学进步的体现。”
生物舱营造太空蚕之家
“18天前我们亲自送走这些蚕宝宝,今天终于安全回到地球,我们真的太激动了。”当郑元超和曹佳云两位同学从唐伯昶手中接过青少年太空生物舱时,情不自禁地同时把小脸紧紧贴了上去。
装载着“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实验项目的装置叫青少年太空生物舱,是蚕宝宝在太空中的“家”。这是一个圆柱形银灰色铝质容器,直径20厘米、高18厘米。舱内温度湿度恒定,为方便试验,密封舱被分成了4个“小房间”。里面的12条“太空蚕”原籍江苏镇江蚕研究所,在经过对品种、年龄等严格挑选后组成了这个“太空旅行团”,其中包括两公两母的4条即将吐丝的熟蚕和8只蚕茧,另外还有大量蚕卵。在18天太空旅行中,全靠“青少年太空生物舱”为其提供通风、照明、摄像和温控系统。
这个小小容器在天上发挥的作用很大。蚕宝宝的这个“太空之家”里面什么都有,比如供蚕宝宝呼吸的氧气系统、生活的食料等,还有安在不同位置的两架微型摄像头,随时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曹佳云说:“这些小宝宝在太空经历了不平凡的日子,最终能安然无恙地回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珍贵的实验数据。”
实验曾搭乘美航天飞机
美国航宇局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太空探索,1997年美国向全世界的小朋友征集航天飞机搭载试验方案,北京景山学校李桃桃同学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的实验方案被美国航宇局选中。实验主要包括六项内容,其目的是研究蚕卵、蚕幼虫和成虫等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循环现象。该项目于2003年1月搭载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遗憾的是,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时解体失事,该项目有效数据全部丢失。
此后北京景山学校和参与实验的学生都希望,美国航天飞机未完成的实验能在中国自己的航天器上完成。
航天人圆了孩子的太空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一定支持景山学校学生的太空梦想:“用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卫星把孩子们的实验完成,实现他们空间科学探索的美好愿望。”
为了尽快圆学生们的太空梦,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在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实验卫星上免费搭载该实验项目,张庆伟总经理还写信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科技活动,并热情邀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亲临发射现场观看卫星发射。
实验项目课题组成员陈思邈忘不了方案被批准后的那段经历和激动的心情:“这次实验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什么是科学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更让我们学到了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严谨作风。”
太空蚕实验还要继续
据学生实验的负责人之一、景山学校的姜志老师表示,在过去的18天太空旅行中,蚕宝宝进食、运动、产卵等等生活情况都被青少年太空生物舱中的摄像机仔细记录着。在太空蚕返回地面一星期后,经过氧气检测,太空蚕将走出这个“太空家”,接受DNA等方面的测试,与留在地面的一组蚕宝宝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在失重等太空环境下,蚕宝宝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关专家称,作为已有五千多年养蚕历史的蚕的故乡,实验不仅对于更好地开发蚕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启迪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实验不仅对于更好地开发蚕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启迪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追求真理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探测卫星成功返回地面
北京时间9月16日11时28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圆满完成预定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地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区域安全返回。
这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于8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运行期间星上仪器工作正常,完成了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等多项科学试验任务。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这颗卫星实施了连续18天的测控管理,保证了卫星的安全返回。
空中、地面搜索人员在卫星回收指挥部的统一组织下,对卫星返回舱进行了回收,现场专家对卫星进行技术处置后,移交给卫星研制部门。
自1975年11月29日成功回收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以来,我国返回式卫星测控回收技术逐步完善,轨道控制和返回落点计算能力日臻成熟,目前,回收成功率保持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