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垦牧高小到抗大九分校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胸怀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图大略,创办了纱厂、内河轮船公司、实业银行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企业,还以招股集资方式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一穷二白的通海垦区建办了7所免费入学的堤校(初级小学)后,1920年秋又筹资10万银圆兴建一座三进两院的四合院,创立一所师资设备一流的高等小学校。史料显示,该校拥有教室、实验室及辅助用房等校舍113间,还配有农场、池塘、运动场等,占地面积21.24亩,其规模在苏北乡村首屈一指。敦本务实的张状元为学校命名“南通师范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校”,简称垦牧高小。
  历时年余,四合院落成,垦牧高小随即招生开校。这是垦区第一所高等小学,开校典礼做了精心准备;张謇兴致勃勃,到校做了激奋人心的开校演说;邻近学校及垦区有关管理部门皆来致贺,鼓乐喧天,热闹非凡。秉承“开民智必由教育”“广教育于穷乡之子弟”的办学理念,张謇亲自为垦牧高小制订了校训:“体农用学,合群自治。”激励学生重视农业,学以致用;既有合群的集体主义,又有自治的独立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他还为垦牧高小撰写了“校歌”,期待全体学子“崛兴兮千辛而万苦,相劝兮日就而月将;耕田读书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
  为新世界培养新少年的办学目标既定,张謇便精心物色垦牧高小首任校长(当初称为“主事”,除负责本校事务,还兼管垦区全部初级小学)的最佳人选。慧眼识英才,这一重任最终落到了学识丰富、办事严谨的李元衡(逸航)肩上。“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当年垦牧教育的教学设置和构想,与现今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高度契合。张謇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开创了近代国民教育之先河,造就了以“崇文重教,务实敬业,沉毅勇为,开放博纳”为价值取向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垦牧文化。
  “民智国强”。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百废待兴,亟需一批开化风气、开拓文明、开辟新路的时代精英。垦牧高小犹如推动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东风化雨春满园,一大批优秀学子从四合院走向社会,成为改天换地的中坚力量。李素伯先生是垦牧高小第一批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通师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高足成群,桃李天下。他的著作《小品文研究》,成为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坛享有盛誉。
  1924年,通师已更名为“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垦牧高小相应改称“第一代用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简称二附小)。师范冠以“第一”“代用”之名,读起来有点费解、费力,却清晰地折射出当时政体变更的历史印痕。院内花木悄悄添了二三道年轮,二附小仍是那座四合院,垦牧精神丝毫未变,师生员工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益发炽烈。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两度参加游击教育,疏散于农村或海边坚持办学,培养了不少国家栋梁之材。如毕业于二附小的何竹康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河南省省长、吉林省委书记等要职;陆存哲同志则是《新华日报》优秀记者,后被提拔为新华社国际部党委书记。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沦陷,位于濠浜三元桥西堍的通州师范遭受洗劫,被迫停课。全校师生秘密串联,当年8月辗转东迁至四合院,与二附小会合,称“通师侨校”。师生们以门板当黑板,被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报纸当教材。當时的国文课,还选用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历代名篇,也有选教鲁迅、茅盾等30年代进步作家的作品。1941年初,抗日民主政府海东行署建立,行署主任顾尔钥常来侨校看望师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欣喜之际,他提笔赋诗:“江海交流地,滔滔一气扬;妖魔胡扰攘,诸老尚康强。风雨愁边过,人情劫后长;黄花开四野,明日是重阳。”
  言传身教,校纪校规面前人人平等,是垦牧教育的一大亮点。校长于忱(敬之)见到学生颈项下一颗纽扣未扣,马上帮其扣好;个别学生吃炒青蚕豆吐壳,他当场捡起来就吃,谆谆告诫大家:千万不能糟蹋粮食啊。张謇先生的一个晚辈上课时戴大礼帽,俨然一副绅士派头。音乐老师徐立生见了,二话没说,上前摘下帽子丢得老远。这位学生深知自己的行为有悖先辈初衷,自觉地将优越感化作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动力。优良传统的熏陶和严格的校风校纪教育,培育了一大批学习勤奋、生活俭朴、办事扎实、为人诚信的实用型人才。
  1940年11月上旬,新四军第五团在团长王澄率领下向海启地区挺进,到达黄海边,与茅珵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崇启海常备旅胜利会师,完成了东进战略任务。常备旅随即改编为新四军五团三营,开赴前线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
  抗战形势渐趋紧张,敌伪不断向解放区蚕食进攻,在苏中四分区疯狂“清乡”。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师部进驻海复镇垦牧总公司,教导大队就驻扎在东二里的四合院内。
  三个月后,新四军一师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原抗大第五分校苏中大队,正式改组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亲自担任校长。分校就设在这所四合院,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二附小和通师侨校又集中了一大批爱国师生,为创办抗大九分校提供了理想的办学场所和有利条件。抗大九分校诞生在启东,实属历史的必然。
  抗大九分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共有师生员工600余人。学员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战斗。红色的种子,雨点般撒遍烽火大地;红色的摇篮,孕育出了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此时,适逢通师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合院内隆重举行。苏中行署第四行政区专员季方援引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句话,勉励大家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粟裕司令员致辞,对通师侨校坚持抗战教育倍加赞许。季专员和粟司令还参观了校史展览,众人赋诗撰联,文采纷呈。是夜,部队指战员也来参加文艺联欢晚会,四合院一片欢腾,盛况空前。
  半个月后,抗大九分校三中队奉命参战,成功袭击了汇龙镇伪军,又冒雨奔袭勾结日伪、欺压百姓的吴仓港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范部。激战40分钟,生俘范部200多人,缴获敌伪电台一部和相当数量的枪支弹药。这一胜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斗争越来越残酷,15000多名日伪军大举出动,反复“梳篦式”“拉网式”“扫荡”,企图打击海启抗日武装和领导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反“清乡”,为防止较大建筑物被敌伪占为据点,必须全部拆除。四合院怎么办?校长于忱和教导主任顾公毅(怡生)两位先贤(均获苏中行政公署表彰的“苏中八老”荣誉称号)竭力主张保留,顾主任还义愤填膺地说:“必拆毁,我当自焚,不烦他人力!”季专员和粟司令听了十分感动,为了让革命文脉延续下去,一致决定冒生命危险也要护卫好四合院。后来,拆除了镇自治公所、记时钟楼、垦牧总公司办公房及退耕堂(庄园)等一大批显眼建筑,四合院毫发无损。
  新四军撤离后,日伪军经常到校搜查,全体师生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没有一位地下党员或进步师生遭到逮捕。日伪军恼羞成怒,遂将师生们费尽周折从南通运来的《四部备要》和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等经书,付之一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日军对苏中地区反复“清乡”,1943年1月抗大九分校南迁溧水地区,完成了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抗大精神,从此留在了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抗大九分校共舉办5期,近三年时间里培训了3300多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黄海之滨的“红色摇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决定创办一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人民自己的中学,当时启东、海门两县均属其管辖,而这所学校位于四分区东南部,故称东南中学。最初,校址选在三阳镇芝香仓,后辗转聚星镇、曹家镇,最终迁入四合院。此时,侨校师生大部分迁回南通复建通师,留下的则与东南中学合并,二附小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耕田读书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中学先后获得了南通地区农村重点中学、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百年前学校奠基时张謇亲植的那株白榆树,如今依然枝干挺拔,绿叶蔽天。清风过处,文气氤氲,书香满院。
  继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抗大九分校旧址”四合院在2002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启东市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垦牧薪火、抗大精神、东南风范,将千秋延绵,莘莘学子不断开拓进取,续写世纪辉煌!
其他文献
房后的那面花墙,密密麻麻的花色植被蔓延而上,爬往墙的更高处,肆意张扬。  小男孩,手拿转動的风车,抬头痴痴地望向这面高耸的墙。阳光很刺眼,男孩用胖乎乎的手背遮挡光芒。他的小嘴抽动着,额头上的汗滴顺着脸颊淌到脖颈,打湿衣襟。盛夏的光束,带给他片刻的遐想,晕眼的光芒带他行走在想象中的天堂。枝桠上站立的鸟儿使劲拍打着翅膀,扇出些凉风,让自己爽快一些。它刚照看完出世不久的雏儿,喂它们吃完美味的午餐,现在正
期刊
本体式的写作理念  在西方哲学所建构的理性主义世界图景中,已经预设了本体的存在。这种超验的存在具有总体性,并且它对于一切现实的存在现象具有终极的解释力。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本体本身蕴含着“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本体还具有绝对的价值,它是最真的,也是最善的。而提供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观念框架,其实就是本体本身所负载的使命。  而閱读灵宝市生于七十年代的诗人黑女的诗歌,能发现她诗歌中这种强烈的本体式的
期刊
花之恶  是否从地狱中吸满恶的汁液  由美决定。  上帝陨落大地溅起的花朵。  恶,轮转着历史。  难道观赏者不是神祇抓出的  一把泥土,饱含肉体的灰烬  与死亡的意志?如今满是塑料和垃圾  又能从中抓出什么?  他摘取,企图占有,伪饰空虚  他造出假花,以为永恒  他屏住呼吸,闻到恶的香味  命名为美。  词 语  你们这些黑色的骨头  葬在一起  为了像一个人  为了有点意思  你们这些瘦鬼魂
期刊
骨朵婶  骨朵婶的院子刚打上水泥,这么大的院子能全部打上水泥,从院门口经过的憨子媳妇嘴里不住地啧啧着,感叹着,她羡慕地眼睛发绿,心里把自家的死憨子骂了几百遍。院门口是水渠,水渠边上是一条大路,骨朵婶的柴垛码在路边。抱柴禾要穿过水渠上的桥,还要踏过水渠边的路,但是骨朵婶不怕麻烦,她就是要把柴垛垛到院外面。她把家里院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而猪圈、茅厕和柴垛却放到外面。柴垛边横着几节拆旧房退下来的圆木,骨朵
期刊
第一章  像约翰和我这样的普通人竟保护着祖传的夏季礼堂,这真是件稀罕事。这是一所殖民地豪宅,世袭财产,让人感受到浪漫的幸福,然而却幽藏着太多的未知命运,我想说那是一座闹鬼的豪宅。  我还敢大胆地宣布那里必定有些什么怪事发生。不然为什么这么廉价就出租这豪宅?又为什么这么久了仍无人问津?约翰为我的多虑而嘲笑我,婚后还巴望那些怪事發生。  约翰实际上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对信仰的事情毫无耐心,把它们当作迷
期刊
引 言  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题材之专门而区别于其他画种,其绘画材料、形式、绘制工具与方法,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其他画种相比,表现出题材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这也正是中国风俗画发生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从成熟走向繁荣的基础条件。除中国风俗画发端的岩画、彩陶画和绢帛画,在
期刊
在现代留德学人中,颇不乏研究一些冷门绝学的学者,譬如陈寅恪、季羡林、徐梵澄都是走的研究梵文的路子,这是追究东方文化之根源;还有则是奔着西学渊源去的,譬如陈康(1902-1992,又名忠寰)。如今我们对西方古典学研究日益重视,像陈康这样的先行者应予以足够关注。  在学术史上,陈康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那句常被转述的豪语:“要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这确实是让国人心神振奋的表
期刊
在黄河下游泰沂山系西南麓,分布着汶、泗两条河流。它们从泰沂山脉发源,沿途汇入多条支流,呈纵横状分别流向今东平湖和南四湖,其流域大致北不过泰山,南不过微山湖,西至京杭运河一线,大约在今山东省泰安、济宁、枣庄三市范围内,就是今人所说的汶泗流域。古人所谓汶泗流域,指的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包括山东大部和苏北、豫东、皖北。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政府管理经常缺位,汶泗流域水旱灾害频仍,人民深受其害
期刊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奥维涅(Auvergne)州的克勒蒙-菲朗(Clermont-·Ferrand)城;父亲艾基纳(Etienne Pa-scal)为克勒蒙城法庭庭长,以博学知名。帕斯卡尔八岁时,举家迁至巴黎。迁居巴黎后,艾基纳和当时社会上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交往,也常携带帕斯卡尔参与各种学术集会。帕斯卡尔自幼生长在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他父亲的严格教育而没有受当时
期刊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炊具馔器,其型态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类,铸造材料有陶、青铜和铁等。鼎之研制开发使得古人拥有质量可靠、功用齐全、便于加工熟食的工具,它将古人的吃食由烧烤扩展至烹煮,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上古人类的卫生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