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病的某些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皮肤癣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就皮肤癣菌与人类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皮肤癣菌某些少见结构的观察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作一概述,为进一步探讨皮肤癣菌病的发病与转归、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细菌性阴道病(BV)的诊断金标准仍为Amsel等所提出的四项临床诊断标准中至少占有3项.当患者症状不典型或不能进行阴道分泌物的湿片检查时,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证是否患有BV,常用方法有革兰染色涂片和巴氏染色涂片检查.作者将巴氏染色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用于诊断BV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以期评价巴氏染色细胞学检查用于诊断BV的准确性.
期刊
因为痤疮瘢痕深浅和大小不一,用单一方法治疗,不一定有效,作者研究了32例痤疮瘢痕患者,平均年龄26.8岁,女30例,男20例,提出了痤疮瘢痕外科治疗的三步法:第一步,对深凹的瘢痕用50%三氯醋酸(TCA)化学剥脱,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
郎格罕细胞(LC)由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衍生后便向皮肤迁移,一旦定居在表皮,就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表型特征,反映特异的抗原捕获和处理功能。LC被激活后,体积增大,主要组织相容性(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高,并移向局部淋巴结,将肽段递呈给原始T细胞(naive T cells)。在体外,这些功能变化伴有特异的免疫表型的改变,而功能和表型的转化似乎主要依赖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期刊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为一种皮肤、血管、内脏中胶原过度沉积的结缔组织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但受累皮肤中被激活的辅助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其为一自身免疫过程。
期刊
增殖型天疱疮是一种少见的大疱病,此型中累及食管者更属罕见,作者报告了1例增殖型天疱疮患者伴食管粘膜白色斑块样损害.患者中年男性,口腔疼痛性溃疡,躯干部大疱,双腋窝及左腹股沟乳头状增生半年.
期刊
氢醌和维A酸治疗白种人和黑种人黄褐斑的疗效确切,然而在亚洲人的疗效尚不肯定。作者观察了0.1%维A酸,5%氢醌和1%氢化可的松组成的复方制剂(简称RHQ)治疗韩国人中黄褐斑的疗效,同时通过皮肤组织学检查观察了RHQ治疗后皮肤色素改变以及对皮肤弹性、纹理等的影响。
新生隐球菌感染是免疫低下者致死原因之一,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脑炎占6%~8%,即使给予抗真菌剂治疗仍有极高的病死率,个别生存者也需终身治疗以防复发,有人用单克隆抗体(AcAb)作被动免疫治疗有效。
在男性有同性性行为的人(MSM)当中艾滋病病例减少部分归因于从80年代中期广泛开展的非保护肛交减少和自90年代中期有效抗逆转载录病毒治疗(ART)应用增加。在旧金山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从1994~1997年在MSM中非安全性行为和直肠淋病感染率在增加。
期刊
随着遮光剂使用的日益增多,关于遮光剂中化学成分引起光敏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加。德国光斑试工作组报告近10年来4-异丙基联苯酰甲烷,3-(4′-甲酰苯亚甲基)樟脑和苯酮-3有很高的阳性斑试反应率及交叉反应。报告1例71岁的白种人(Ⅲ型皮肤)在光暴露部位有持续五个月的湿疹样皮损,首次发作是在一次假期滑雪中引起,既往无相关病史及服药史。
着色真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其特点为肉芽肿样反应及广泛的皮肤纤维化。主要在马达加斯加的南部(裴氏着色真菌F.p)及北部(卡氏支抱霉C.c)流行,为主要的热带皮肤病。特比禁芬具有广谱的杀真菌作用,对F.p和C.c最小抑菌浓度相当低,且能很快弥散到真皮及表皮中.作者观察了特比蔡芬治疗着色真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