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是个好老师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很早就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做教师,就得学会“慢”。说到这个“慢”,我不由想起蔡康永,想起他的《有一天啊,宝宝……》,觉得可以从书里向他学习做个“慢慢的”好老师。
  蔡康永真是“慢”呀,他很明白地知道自己在跟一个宝宝讲话,“亲爱的宝宝……”“宝宝啊……”书里头常有这样的调子,闭上眼听一听,真是动人。让人仿佛看到,在某个地方,他微笑着,若有所思地慢慢开口:“宝宝啊……”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耐心,慢悠悠的耐心。
  这本书写得像“人生手册”,包罗万象,趣味盎然,同时又异常冷静。蔡康永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他人无法解说,何况“谁会愿意自己的人生,只是菜单上一道已经被取好菜名的菜呢”?很奇怪的,我忽然想到,常常有一些老师就是喜欢给学生“贴标签”,好像人家已经是一道“取好菜名的菜”。他们难道不晓得,任何人任何时候的成长都充满着可能性,凭什么在他们嘴巴里一锤定音?
  蔡康永是好老师,在“人生手册”里提醒我们说,很多时候,这些关于人生的解说只能是来自人生的“轻声讪笑”。所以,对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郑重得仿佛宣言:
  “我重想了一遍我们到这个世界来的过程,我发现:没有任何线索,足以显示人生可以是快乐的。我们的快乐不持久、不坚固,相反的,我们的不快乐才有助于我们在险恶中生存。忧愁,是我们的防御开关。而快乐呢,什么也不是。”
  就像我們挖空心思构造了一个有关“快乐学习”的泡沫,结果沮丧地发现,这个泡沫如此脆弱,经不起一点追问就迅速破灭。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明智,慢悠悠的明智。
  关于学校,蔡康永的说法与阿尔贝·雅卡尔(曾任法国教育部长的遗传学家)有点不谋而合,“所谓学校,最后培养的是:斗志,这是很多学校唯一培养出来的东西。”将所谓竞争引入学校未必不是一场深刻的灾难,“世界并不是战场,人生并不是战争,我们要那么多斗志干什么?”
  我这人其实蛮没有斗志的,但这话仍让我脸红。不,脸红的不应仅仅是我。但是,我也窃喜,照这个说法,做一个没有“斗志”的老师,很好,很重要。
  我印象很深的,他还讲到“麻将”“狗阵”“夫人阵”,这个世界,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啊,所以,也就什么样的人生都有了。宝宝哇,就这么听着,应该很有收获,很受启发。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丰富,慢悠悠的丰富。
  蔡康永怎么做得到这些,我想来想去,觉得首要的就是他自知。他太清醒了,比如作为媒体人,一位很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书里头,他说了太多太多批评电视的“坏话”,他把说坏话的原因都讲出来,就像一首诗:
  “我可以永远也够不到星星的高度,
  但我不可以假装忘记了星星的高度。”
  有娱乐明星上他的节目,说这个节目很有“深度”,他听到这个说法,非常诧异,因为这样“太看得起电视了,太看不起电视出现前的文明史了”。其中最得我心的是这么一句:
  “电视只是让我们误以为:好多人好多事都跟我们有关,却忘了提醒我们一声:其实那些统统不是我们的人生。”
  总是有家长跟我抱怨孩子爱看电视,爱上网看什么节目……从这里,我帮他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回答——“统统不是我们的人生”,可有人就是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统统投入到不是自己人生的人生里。最荒诞的是,有可能,蔡康永写下这句话时,难免也在想:“宝宝啊,我说了这么多,有一天,你会发现,统统不是你的人生。”
  这样也很好,“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觉到风时,风才在吹;你把宇宙放在你心里,宇宙才存在。其他的别人替你决定的、别人替你相信的、别人替你承认的,你也许要背负,但时候到了,你可以放下。”
  我对自己说:你看看,你看看,做老师的,就得有这样的勇敢,慢悠悠的勇敢。
  说到底,不仅做老师,但凡活着,都是要有一些勇敢之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我们的人生了。”这该怎么办呢?还是用他说电视的一段话吧:“电视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
  对教师来说,这种风景更是弥足珍贵,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蔡康永是个好老师,向他学习,说到底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至于能不能学到那些耐心、明智、丰富,还有勇敢,可能并不重要。欣赏你眼里的每一片风景,欣赏你面前的每一位孩子,欣赏你度过的每一个日子,永远不要忘记星星的高度——长成一棵树,流成一条河,慢慢地,慢慢地,你就做了最好的教育,成了最好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弥漫开来的鞭炮味儿,蔓延着年的喜庆。这样一个夜晚,在温暖的灯光下,在氤氲的茶香里,一卷在手,从从容容走进管建刚,走进他的教学人生。  那一刻,“人间有味是清欢”,这诗句不觉浮上心头。  ——写在前面  《教师成长的秘密》整本书共五章,管建刚老师以朴实亲切的文字,讲述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有的是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是作者深刻、独到的
期刊
据说《小王子》在全世界的销量仅次于《圣经》,这部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为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赢得了盛名,以至于法国人一直把他当作民族英雄。  一部童话,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小王子》虽说是童话,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童话。它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哲学思考,用如诗如画般的语言道出了每个生命成长的真相——孤独。  《小王子》中的“我”是个孤独的儿童,没有一个成人能看懂“我”的画作,“我”明明画的是一条
期刊
【摘要】 问题设计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本文探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创设真实语境提问,紧扣目标语言提问,追求多样分层提问,注重设计开放提问。旨在追求有话语质量和语言魅力的问答,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真实语境 紧扣目标 多样分层 巩固开放  英语的学习,一是为了交流,二是为了阅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的英语综合水平。阅读教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问
期刊
最近,正在读一本书《岛上书店》,讲述一个中年男子在岛上开了一家书店,但他命运不济,几多坎坷。后来,一个神秘婴儿的出现,以及书本对他的影响,让他最终走出了困境,获得了生活的力量。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读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阅读一本书,就是与另一个人在精神上的相遇。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更需要这些生命中重要的遇見。  一个希望自己能不断走向优秀的教师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当下语文教学的常见问题入手,从“加”“减”两个角度审视语文课堂,提出先做“减法思维”,给语文课“减负”;再做“加法练习”,给语文课“增效”的观点。  【关键词】赏识 尊重 简约 等待  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各学科中,学生们最“怕”的是语文。面对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  我跟学生倾心长谈:语文有什么好怕的?孩子们几乎众口一词:语文要学的太多了!学语文太累
期刊
朱自强教授曾结合自身研究说过:得阅读者得语文,得儿童文学者得阅读。怎么“得”儿童文学呢?儿童文学作品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触摸,没有兴趣,视阅读为苦差事,就无法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新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自然地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结合这次培训班学习,特别是梅子涵、张学青等专家、特级教师的讲座和报告,再去仔细翻阅《义
期刊
【摘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感知人物、把握中心、理解主题,我们会经常性地根据需要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但背景资料如果运用不当,将适得其反。如何让背景资料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可以说如果运用好背景资料且秉持呈现适时、内容适合、文字精简、形式多样、学生自主、迁移延伸的原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养是颇为有益的。  【关键词】背景资料 合理运用 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汇报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就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让交流汇报真正自主起来的有效做法,以期引发大家思考。  【关键词】补充 解释 质疑 辩论 自主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笔者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教师会问:“还有吗?”另一个学生站起来继续回答,教师还是问:“还有吗?”一节课结束,学生和听课者听到最多的
期刊
儿童世界里的“买椟还珠”  中秋节女儿不要月饼,只要那装月饼的盒子。儿童的世界里,“买椟还珠”不是贬义词。适合儿童的内容,儿童却不接受,那往往是承载内容的形式出了问题。小孩不喜欢刷牙,不是“刷牙”这个内容有什么问题,而是你要孩子刷牙的形式出了问题。跟小孩玩“牙刷警察”去嘴巴洞洞里“抓害虫”,小孩欢天喜地刷牙了。学生不喜欢课文,往往不是课文出了问题,而是教的方式出了问题;学生不喜欢画画,往往不是画的
期刊
“一个从小在爷爷的故事中幸福成长的女孩,一直不忘爷爷的嘱托:让她做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长大后,她搜集花种,四处播撒,让所到之处开满鲜花。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花婆婆’……。”盐城市神州路小学的曹文轩文学馆内,一位恬静文雅的女教师正在给几个孩子读绘本《花婆婆》。“老师,如果让你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你会做什么呢?”一个男孩儿忽闪着大眼睛发问。“阅读!”她轻轻地回答。“阅读?”孩子们投来疑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