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先生”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是教学生,第三种是教学生学。这样的三类“先生”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课堂状态。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想,这应该是对现在的新课改理念的最好诠释。而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这样,学生势必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成为“字纸篓”“书架子”和“留声机”。那么,怎么从一般的角度把握一堂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学境界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上对
“上对”是指教师能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要“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
二、上好
“上好”是指教师在把握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作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里的“好”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相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改一点,使之更加好一点。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科创新能力,从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材观中解脱出来,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依纲扣本转变为将教材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从走进学科、提升教学素养角度,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其发展规律为:关注教法—关注教材—关注学科。
三、上全
“上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兼顾“三位一体”或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能否照顾到方方面面,必须实事求是。学校开设分科课程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元素,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基础上,而不是某一门学科或一节课上。
“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不是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伴随性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应该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
四、上活
“上活”是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做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因学定教,因学施教。
要上活一堂课,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当课堂上出现我们没有预设的情形时,要能够善于引导,而不是不理不睬,或硬逼着学生走进我们设下的“圈套”。
五、上实
“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教师必须“经营”好每一个45分钟,一堂课过去,总得要留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的实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真正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②主动学习的程度得以提高,会思考,会提问,会讨论,能够主动参与课堂;③有效学习的程度得以提高,能够学会取舍,会归纳、总结和联系。正所谓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实效,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训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课堂是实施教与学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转换观念,从一个教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和修炼自己,认真审视自己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江中学)
一、上对
“上对”是指教师能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要“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
二、上好
“上好”是指教师在把握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作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里的“好”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相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改一点,使之更加好一点。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科创新能力,从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材观中解脱出来,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依纲扣本转变为将教材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从走进学科、提升教学素养角度,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其发展规律为:关注教法—关注教材—关注学科。
三、上全
“上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兼顾“三位一体”或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能否照顾到方方面面,必须实事求是。学校开设分科课程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元素,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基础上,而不是某一门学科或一节课上。
“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不是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伴随性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应该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练习,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是经验知识的习得,体验、感悟、内化是主要的习得方式。
四、上活
“上活”是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做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因学定教,因学施教。
要上活一堂课,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当课堂上出现我们没有预设的情形时,要能够善于引导,而不是不理不睬,或硬逼着学生走进我们设下的“圈套”。
五、上实
“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教师必须“经营”好每一个45分钟,一堂课过去,总得要留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的实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真正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②主动学习的程度得以提高,会思考,会提问,会讨论,能够主动参与课堂;③有效学习的程度得以提高,能够学会取舍,会归纳、总结和联系。正所谓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实效,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训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课堂是实施教与学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转换观念,从一个教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和修炼自己,认真审视自己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