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处所倒装句”小句性质再审视

来源 :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认为,英语“处所倒装句”是“常规句”的倒装变换形式,两种句式表达相同的命题意义,“处所倒装句”不具备独立的语法地位.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视角下重新审视英语“处所倒装句”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地位,认为英语“处所倒装句”和“常规句”存在本质区别:经验元功能维度,“处所倒装句”实质上是存在过程小句,相应的“常规句”则为物质过程或关系过程小句,两种句式识解不同的经验意义.在人际功能维度上,两种句式承担命题效度的人际主语不同;与“常规句”相比,“处所倒装句”对极性系统的选择受到否定制约.在语篇元功能维度上,“处所倒装句”和“常规句”的主位结构、语篇衔接和信息分布存在差异.由此从学理看,英语“处所倒装句”不应被视作倒装句式,而应被赋予独立的语法地位.
其他文献
生态翻译学二十年前横空出世,蓬勃发展至今,已然形成理论框架、术语体系和同仁学派.本文综述并延伸了对其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两部著作的十余篇书评的肯定,回顾了业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批评,鸟瞰其完整的本土理论生发路径以及学科构建的研究范式、视角与理论体系之后,展望了未来可以侧重的方向及发展前景.
本研究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学校文化对高校英语教师学习的影响以及教师能动性的中介作用.通过收集和分析493名高校英语教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2名教师的访谈和叙事日志数据,研究发现学校文化对教师能动性和教师学习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能动性在学校文化对教师学习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对高校师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采用叙事探究方法考察高校英语经验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高校两位英语教师访谈和非正式交流,运用演绎编码和归纳编码的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英语经验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主动改变和积极学习来克服其专业发展活动系统中的多重矛盾;教师信念、人际关系和机构支持等因素促进教师能动性发挥.
生态翻译学的持续发展有待新的开拓,生态美学有望为之提供新的动力,拓展其研究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人文主义,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也可作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立场,维护其“译者中心”的研究理念;2)生生美学能增强生态翻译学的华夏基因,尤其是“气”本论的引入,会使之更具解释力;3)参与美学能提升生态翻译学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翻译在和谐(翻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中的建构性力量;4)诗意栖居可作为译者的理想追求,也不妨视为生态翻译学的终极目标.
语篇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得到了认知功能主义学者的长期关注.文献综述显示,认知功能主义学派对语篇构建已做出大量研究,但尚存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指出目前语篇构建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进行反思,最后批判性地提出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性语篇构建研究路径,即基于认知语法的语篇构式路径,希翼能为语篇构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海派时尚文化是上海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共生最典型、最美丽的代表之一,赋予百年上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开明睿智、勇于创新"的文化品格与城市精神,成为上海城市最为典型的文化印象.但在欧美文化霸权下,海派时尚文化逐渐式微,上海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践路径需要优化与革新.通过对海派时尚文化在西方权威时尚媒体中的报道内容倾向及评价态度进行量化及定性的分析,总结与勾勒出上海在西方时尚媒介镜像下的媒介形象,从而探讨上海城市形象的建构与国际传播策略.
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传播实践,导致"社会能见度"控制的"算法转向",并形成了以智能算法为技术中介、以平台媒体为核心控制主体和以流量思维为主要控制逻辑的"新社会能见度"控制.新的"社会能见度"控制机制,主要体现为基于"算法价值"的能见度生产、基于"推荐机制"的能见度分配、基于平台可供性的能见度竞逐、"可见性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算法规训等."能见度"控制的"算法转向",彰显了传播的智能化趋势,但也将引发多向度的社会风险.
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可讨论性的术语,同时也是一个理论概念或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从提出直到实践并且日臻成熟,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道路.它从一开始的不被承认到逐渐被人们质疑,再到引起不同观点的讨论甚至争论,直到今天不断地改写着人们的认知,并在国内外已经拥有了众多跟进者和实践者,其艰难曲折的经历和成败得失经验确实值得总结.这一术语自诞生之日起就朝着一个翻译学的分支学科的目标稳步前行,它现在不仅已成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领域,同时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丰富当代生态学理论.在当今的多学科交叉和新
英汉语中都含有大量概称句,可充分体现英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语言文字特征,概称句容错成因是国际学界研究的难点.此前研究从语义、语用、认知、语言哲学等视角展开,取得丰硕成果,但容错成因仍然值得探索.本文基于构式语法,将概称句置于概称构式框架中,借助感觉与料理论,探究英汉概称构式容错的缘由.研究发现,概称构式源于具体事物某一特征即感觉与料形成的原子命题,是对事物进行“所见即所得”的或然概括;原子命题在家族相似性的作用下,常概括或递归为分子命题.众多分子命题形成概称构式,它们形似全称句,但主要功能是为了对比认知和表
结合已有文献建构出谣言变异的功能模型,以分析网络谣言变异的内在功能机制及对公共危机爆发叙事的影响.研究将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阶段的759个网络谣言案例划分为12类谣言变异议题,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风险"是网络谣言变异的核心必要条件组合."城市问责中的抗疫行动"和"城市问责中的情绪下沉"是谣言变异建构的两类重要爆发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