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从英国到欧洲大陆再到美国,一根根大烟囱、一颗颗煤炭推动着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环境污染也令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13年冬,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空气污染案例在英国爆发。此后,掺杂着大量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颗粒物的空气所形成的雾霾,开始沿着工业革命的轨迹在欧美国家的城市里引发危机: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62年、1985年德国“鲁尔雾霾危机”,1953年、1963年、1966年美国“雾霾杀人事件”……
为此,在1953年,英国专门成立应对雾霾的比佛委员会。之后世界各国为治理雾霭,开始实施国家立法、区域协作、产业转型、能源调整、绿色建设等等措施,全世界的治霾历程已走过漫长60年。
英国伦敦:从“雾都”到生态之城的嬗变
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于世。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197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控制公害法》。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以及对噪音的控制条款。
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各种能源法》等。上述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该政策的具体规定是: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10英镑/天的拥挤费用。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PM10和二氧化碳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事实证明,伦敦政府采取了收取“拥堵费”的政策,缓解了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政府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自行车为标志的“绿色交通”在英国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伦敦市民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虽然只能在短距离发挥作用,但这种距离是小汽车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伦敦市长曾说,“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转变伦敦成为骑自行车和步行的城市。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将投资5亿英镑在提高自行车和步行的计划上。”伦敦市政府对发展自行车这一交通方式的投资逐年上升。目前,伦敦已有350多条自行车专用道。人们甚至可以在总长80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上穿越整个英国。
如今的伦敦,见得更多的是蓝天白云,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这一切的改变,英国人花了50多年时间。
美国:排除阻力,双重系统治污
美国的许多城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历史上,纽约市曾数度经历严重空气污染。根据《环境历史时间表:1940— 1960》(Environmental History Timeline: 1940-1960 )一书记载,1950年以来,历次纽约“雾霾事件”都导致了数百人的死亡:1953年11月,雾霾导致170~260人死亡。1963年,死亡人数达200人。短短三年后的1966年,纽约雾霾再一次导致168人死亡,成为耸人听闻的“雾霾杀人事件”。
由于各地区致霾的原因不同,美国政府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更类似于一个双重系统:以全国性的法令为框架,各州因地制宜设立自己的治霾措施。
各州、城市也分别制定了不同空气污染防治体系。洛杉矶建立了全美第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则设定了美国第一个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近两年,洛杉矶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来自洛杉矶水电局的报告显示,目前该市有20%的电力来自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2007年,纽约市推出了一个名为“纽约规划”的25年规划,旨在通过132个不同领域的项目,将纽约建设成一个绿色环保都市。截至2013年,纽约市增加了229个社区公园,800英亩绿地,20英亩人行道和步行街;为了减少排放,在出台政策鼓励混合动力出租车后,零排放的电动出租车也于2013年开始投入试运营。如今,数十年前在城市上空飘浮的烟尘和颗粒早已消失无踪,充满钢筋混凝土大楼的都市里,工厂变成了公园,花园城市替代了“雾都”。
美国《清洁空气法》实施后,许多工业企业的环保成本开始大大增加。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许多大城市的主要产业。一度林立的工厂在纽约市昆士区、布鲁克林区逐渐踪迹难寻,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美国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是达标,而标准按照法律规定需五年核定一次,根据已有研究评估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确定是否修订。但中国从1990年代至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这绕了一个大弯,甚至是一种倒退。
美国的达标规划被称为“州实施计划”,由地方编制,并接受联邦政府指导和审核,采取的措施、达标日期都有详尽的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若是规划规定的措施没有执行,空气没有达标,地方就会被处罚,甚至由联邦直接管理,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可见,美国的州达标计划的时间表是严格按照排污清单和预测所得。比如加州目前并没有达到美国国家标准,他们计划PM2.5和臭氧的达标时间分别是2015年和2024年。
美国大气管理另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排污许可制度,即排污单位需要申领排污许可证,批准后才能排污。在排污许可的基础上,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排污权交易。美国仅大气的许可证,企业就要填厚厚的几百页,包括能耗、产量、污染物排放浓度等详尽数据,一个季度申报一次。而我国,最详细的排污许可证是山西的,囊括水、大气等信息才十几页。许可证是管理的核心政策之一,有一系列配套的细则,而中国的许可证制度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很大的差距。
1813年冬,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空气污染案例在英国爆发。此后,掺杂着大量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颗粒物的空气所形成的雾霾,开始沿着工业革命的轨迹在欧美国家的城市里引发危机: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62年、1985年德国“鲁尔雾霾危机”,1953年、1963年、1966年美国“雾霾杀人事件”……
为此,在1953年,英国专门成立应对雾霾的比佛委员会。之后世界各国为治理雾霭,开始实施国家立法、区域协作、产业转型、能源调整、绿色建设等等措施,全世界的治霾历程已走过漫长60年。
英国伦敦:从“雾都”到生态之城的嬗变
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于世。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197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控制公害法》。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以及对噪音的控制条款。
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各种能源法》等。上述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该政策的具体规定是: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10英镑/天的拥挤费用。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PM10和二氧化碳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事实证明,伦敦政府采取了收取“拥堵费”的政策,缓解了伦敦市中心的拥堵状况,减少了机动车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筹集了资金。
2008年,伦敦政府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自行车为标志的“绿色交通”在英国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伦敦市民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虽然只能在短距离发挥作用,但这种距离是小汽车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伦敦市长曾说,“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转变伦敦成为骑自行车和步行的城市。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将投资5亿英镑在提高自行车和步行的计划上。”伦敦市政府对发展自行车这一交通方式的投资逐年上升。目前,伦敦已有350多条自行车专用道。人们甚至可以在总长80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上穿越整个英国。
如今的伦敦,见得更多的是蓝天白云,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这一切的改变,英国人花了50多年时间。
美国:排除阻力,双重系统治污
美国的许多城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历史上,纽约市曾数度经历严重空气污染。根据《环境历史时间表:1940— 1960》(Environmental History Timeline: 1940-1960 )一书记载,1950年以来,历次纽约“雾霾事件”都导致了数百人的死亡:1953年11月,雾霾导致170~260人死亡。1963年,死亡人数达200人。短短三年后的1966年,纽约雾霾再一次导致168人死亡,成为耸人听闻的“雾霾杀人事件”。
由于各地区致霾的原因不同,美国政府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更类似于一个双重系统:以全国性的法令为框架,各州因地制宜设立自己的治霾措施。
各州、城市也分别制定了不同空气污染防治体系。洛杉矶建立了全美第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则设定了美国第一个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近两年,洛杉矶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来自洛杉矶水电局的报告显示,目前该市有20%的电力来自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
2007年,纽约市推出了一个名为“纽约规划”的25年规划,旨在通过132个不同领域的项目,将纽约建设成一个绿色环保都市。截至2013年,纽约市增加了229个社区公园,800英亩绿地,20英亩人行道和步行街;为了减少排放,在出台政策鼓励混合动力出租车后,零排放的电动出租车也于2013年开始投入试运营。如今,数十年前在城市上空飘浮的烟尘和颗粒早已消失无踪,充满钢筋混凝土大楼的都市里,工厂变成了公园,花园城市替代了“雾都”。
美国《清洁空气法》实施后,许多工业企业的环保成本开始大大增加。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许多大城市的主要产业。一度林立的工厂在纽约市昆士区、布鲁克林区逐渐踪迹难寻,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美国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是达标,而标准按照法律规定需五年核定一次,根据已有研究评估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确定是否修订。但中国从1990年代至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这绕了一个大弯,甚至是一种倒退。
美国的达标规划被称为“州实施计划”,由地方编制,并接受联邦政府指导和审核,采取的措施、达标日期都有详尽的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若是规划规定的措施没有执行,空气没有达标,地方就会被处罚,甚至由联邦直接管理,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可见,美国的州达标计划的时间表是严格按照排污清单和预测所得。比如加州目前并没有达到美国国家标准,他们计划PM2.5和臭氧的达标时间分别是2015年和2024年。
美国大气管理另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排污许可制度,即排污单位需要申领排污许可证,批准后才能排污。在排污许可的基础上,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排污权交易。美国仅大气的许可证,企业就要填厚厚的几百页,包括能耗、产量、污染物排放浓度等详尽数据,一个季度申报一次。而我国,最详细的排污许可证是山西的,囊括水、大气等信息才十几页。许可证是管理的核心政策之一,有一系列配套的细则,而中国的许可证制度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