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一词教学解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芒”一词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中的生词,词义颇为抽象,而“芒”字又是生字,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呢?且看一位教师的教学——
  细节再现
  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出“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这句话后,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芒’吗?”学生摇头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师出示两幅带有“芒”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什么是‘芒’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芒像针”;有的学生说:“芒就是像刺一样的东西”;有的学生说:“芒就是像针一样的东西”;还有的学生说:“芒是尖尖的东西”……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总结道:“芒就是某些禾本科植物籽食外壳上长的细刺,所以‘芒’是什么偏旁呀?”“草字头。”学生齐声答道,并跟着教师书空。“那么,什么样的光叫‘光芒’呢?”教师顺势提问。许多学生迅速举手,有的说:“那样的光很刺眼睛”;有的说:“那样的光很强烈”;还有的说:“那样的光,人看了睁不开眼睛”……学生的发言很形象,足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光芒”一词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后的情景,并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细节解读
  识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词语的学习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的处理也常常呈现出概念化的倾向。但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者对“光芒”这一抽象性词语的教学却显得水到渠成。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者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块:一是学习“芒”字,二是理解“光芒”。从教学过程的推进来看,教者先是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芒”的本义,然后相机点拨“芒”的偏旁,让学生把握字形,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光芒”一词的意思。这一过程的推进符合了三条重要的规律:
  1.把握汉字演变规律。教者很好地把握了汉字由具象向抽象演变,由象形字向形声字发展,而字义由本义向引申义拓展的规律。紧紧抓住“针状物”这一关键点,从图片人手,引导学生认识“芒”的外形特点——“针状”,理解“芒”的本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字形,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光芒”的意思。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解词的方法。
  2.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词语储备的不丰富,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薄弱,造成了他们对词语感知和理解不够深入。教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选取了带有“芒”的植物,并尽可能的放大其中的“芒”,以求凸显出不同植物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能够充分关注“芒”,给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土壤,便于学生发现和把握“芒”的关键性特征。这样,学生对“芒”的理解就非常直观,有利于学生把这样的发现迁移到对“光芒”的理解中。这符合了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顺应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3.顺应言语发展规律。识字、学词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在于通过识字、学词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言语运用来实现自己言语系统的建构,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言语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言语作出阐释时,学生便自我建构起了对“芒”的认识,并与图像一起鲜活地成为了学生自身言语系统的一部分。而当学生建构起了对“芒”的认识之后,教者又一次启发学生进行言语运用:“那么,什么样的光叫‘光芒’呢?”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进行言语表述,这样的表述则是学生对“光芒”一词的主动建构,是儿童式的解释。而这一次的意义建构正是建立在学生对“芒”的情境式的理解之上的,是学生言语系统的再一次自我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建构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江都市实验小学建乐校区)
其他文献
[题记]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轻轻一问,成了人类共同的寻根情结。当这遥远的叩问再次从心底拨响,此时,让我们试着回答:我们是苏派教学中的水滴,从历史的学派文化渊源中走来,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大海奔去。一路上,我们还将吸纳时代的风霜雨雪,我们还将汇聚他流的玉露琼浆,一路奔流一路充实丰赡,一路奔流一路成长繁茂……  从教十多年来,有循着先辈经验理解追随的经历,也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一、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忻法。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加深对文木的理解。  1 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从而领略言语表达之秘妙。  一、抓关键词语。移花接木。体会“一字千金”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替换字词、调换语序、删减字词等方法进行比较,在新语言环境的反衬下,能清晰地展示原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词语的精准与巧妙。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姓“语”,这本是理所应当的认识,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构成语文最本质的元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大观园中体悟语言秘妙、习得言语智慧。但在实际操作中,缤纷的语文园地却让我们不知舍取,原本简单的事变得纷繁、复杂。  课堂扫描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识字2》:学生先自学生字,再在小组内相互说说漓江景物的名称、形状;其间,教师还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好风光”,播放少数民族的对歌,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土壤湿度、光照、气候等。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应变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优势,使冬小麦达到稳产、高产的生产目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基本苗;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23-1  
习作是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风范的一种表达,是最具人文性的学习内容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习作教学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习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1.修剪过度,缺乏生命个性。在儿童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少不了老师和家长的陪伴。如何定位这两个“陪跑者”角色?对儿童习作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小学生习作篇幅很长,其中不乏成人的语言与思想,处处呈现大人按照自己意愿、审美标准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都爱上写话呢?去年,学校要求每个班都建立网页,我才接触并开始了博客生涯。在博客中我找到了一些灵感,运用到写话教学中,效果非常好,不仅让同学们喜欢写话,乐于写话,也让我颇有成就感。  一、没有“门槛”——让人人都来写  在我所喜欢的网站中,注册的博友很多,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想写日志都可以注册,长篇大论的、小诗式的、或是寥寥数语的,没有人嘲笑,有的只是真诚。渐渐地,在所有人的鼓励中,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代表作。文章选取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他坎坷的发明人生,凸显他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写法独到,详略得当,引人入胜,富有特色。  一、精选一生时间点  诺贝尔一生波澜壮阔,要叙写的事情许许多多,作者精心选取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方面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展开描写,凸显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和卓越贡献。  (1)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
一、口语交际课应关注生活,凸显生活化。  这里的关注“生活”,是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还原或创设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并以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状态来进行“学”和“懒”。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课和阅读课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从自身或身边熟悉的生活开始切入的,倡导一种生活化的交际状态,即问题从生活中找,情境从生活中创设,以一种生活化的过程推进。可能间或需要走进文本,但最终还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