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红楼梦》主角服饰翻译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但鲜有人研究其人物服饰翻译。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讨论对比小说主要人物服饰翻译。研究发现译者进行服饰翻译时,需要还原语境,考证相关术语以明确其具体功能,才能准确表达原文含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服饰翻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3
  小说《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有血有肉,跃然纸上。如何在译文中准确再现人物形象,是小说翻译的主要任务之一,也一直是译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译本,讨论小说《红楼梦》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的服饰翻译。
  1、《红楼梦》主角服饰翻译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认为,服饰象征和代表个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小说中,曹雪芹对服饰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荣宁两府极尽奢华的生活,服饰对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铺陈有重要作用。多位专家学者(郭若愚1996,沈从文2005,季学源2005)对《红楼梦》服饰进行研究和考证,人物服饰“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体现,是与整体艺术氛围和结构息息相关的。(诸葛铠2000)”。
  沈炜艳(2009)指出近30年来译界《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相对较少,成果有限。近几年来,单兴缘和宋修华(2007)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提出异化翻译能够尽可能保留源语言和文化差异,展现异域特色,使读者领略到“洋腔洋调”。刘欣(2011)指出异化翻译使得人物描述更详实、生动形象,使目标语读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归化翻译则更简洁明了。李琦(2013)指出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译者需最大限度再现原作内容和精神。这一领域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研究范围狭窄,不少研究(如秦静2014)仅选取某一章节讨论人物造型翻译,对于翻译实践指导意义有限;二、小说人物的选取缺乏统一和科学标准,个别研究选取次要人物讨论其造型翻译(如李琦2013),研究意义有限。
  2、理论介绍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ugene Nida)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发展而来。该理论的核心是“功能对等”,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達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对等,翻译既传达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深层文化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四个方面:
  一、词汇对等:词的意义在于语言中的用法即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意义;
  二、句法对等:译者需清楚在目的语中是否有对应的结构;
  三、篇章对等:观察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四、文体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强调意义的传递和再现,有助于译者深入原著,把握原著作者的意图,不拘泥于语言形式,结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再现原著中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译本,选取小说主要角色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讨论三人在三次重要场合中所着服饰的翻译。
  3、《红楼梦》人物服饰塑造人物形象
  曹雪芹出身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族,因此他对服饰颇有研究。在小说中他常借助服饰塑造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等人物是以服饰命名,如晴雯、碧痕和翠墨则以色彩取名。在小说中人物服饰对人物塑造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小说人物服饰侧面印证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服饰描写尤为突出,强调了贾宝玉倍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以及王熙凤位于荣国府当家主事的尊贵地位。其次人物服饰反映人物个性特征。衣服可谓是人的第二皮肤和第二格性格,形象地传达出个人的内在和性格气质。泼辣干练的王熙凤通常浓妆艳抹,受尽宠爱的贾宝玉服饰华美考究,温柔稳重的薛宝钗服饰则以暖色为主,纯洁孤傲的林黛玉服饰则素净随意。
  4、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红楼梦》主角服饰翻译对比分析
  4.1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家最受宠的公子哥儿,他的衣着和装饰用料都极其考究,透着一股贵气。他在小说第三回初次出场。当时他刚从庙中还愿归来,身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刚刚拜完菩萨的他身穿的应为礼服。杨宪益将“袍”译为“jacket”,英语中多指短外套;霍克斯译为“full-skirted robe”,明确指出这是一件上下相连一体的袍子,“robe”在英语中也常指礼服,霍克斯的译文显然与原文所指更为吻合。“二色金”是指袍子面料采用成色不同的两种金线,使服饰花纹更具立体感,也更显贵气,可惜杨版并未将其译出,霍克斯译为two shades of gold。 “箭袖”源于北方民族服饰,袖口窄小,便于骑射劳作,杨宪益用了“archer”这个词来传达“箭袖”之意,但是容易让人误解为弓箭手所穿的袍子;霍克斯则选择用“narrow—sleeved”具体介绍了袖口的特点,显得简洁明了。
  贾宝玉头戴 “金抹额”,抹额指缠在额头的头巾或包裹额头的发带,也称"抹头"杨宪益译为“chaplet”,在英语中多指花冠,戴于头上,和抹额完全不同;霍克斯译为“headband”,指头巾或头饰带,和原义较为接近。
  在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二次出场身穿“石青起花八团倭缎穗褂”。石青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富贵人家颜色,在小说中共出现八次。石青色指石青石的颜色,即蓝铜矿石的颜色,蓝铜矿石以蓝色为主,但多带有绿色。杨宪益将其译为“turquoise”,指蓝绿色,霍克斯译为“slate-blue”, slate指的是石板瓦或者石板色, “slate-blue”指的是蓝中带灰的颜色。相比之下杨宪益的译文更为恰当一些。贾宝玉在见过王母后身穿“银红撒花半旧大袄”,银红指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浅淡的红色中泛白透亮,属于浅红色类,杨宪益译为“bright red”,用bright指出其色泽偏亮,和原文更为相近;霍克斯译为“rose-coloured”即玫瑰色,则略有差异。   4.2林黛玉
  小说中林黛玉的服饰较为素雅,描写相对较少。第四十九回中黛玉所着看雪装是她整本小说中少见的靓丽造型,她身穿 “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和“红香羊皮小靴”,大红和洁白的雪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她光彩照人;她身带“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大红底色带上几分绿色使得整个人又增添一份灵气,更显得她神采飞扬。“羽纱”属毛织物,也称“羽毛纱”,疏细者称羽纱,厚密者称羽缎,制成衣服可防雨雪。羽缎、羽纱是舶来品,在当时十分稀贵。杨宪益用“cape”指出衣服款式,凸显了鹤氅御寒防雨雪的作用,但是“silk”与羽纱的原义相差较远;霍克斯选择的“bombazine”指的是用丝绸、棉纱、毛等织成的斜纹布,介绍鹤氅的服装材质,但是未提及款式。林黛玉所穿的“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掐金挖云”是指在靴面上挖出云头的图案再在图案边缘钉上金线,霍克斯译为“a gilded cloud-pattern cut into their surface”,gilded意指涂上金色的或者镀金的,意指云头图案上刷层金色;杨宪益译为“a gold-thread cloud-design appliqué”将其理解成用金线画成的云图案,更接近原文意思。“红香羊皮”是指靴子是用偏红的香色羊皮制成,霍克斯译为“red-leather”,仅仅指出颜色但未说明羊皮质地;杨宪益译为“red boots lined with lambskin”,既指出颜色也说明质地,完整的传达原文意思。“青金闪绿”,指用金线和绿色丝线分别做经纬纱织成的闪色面料,杨宪益译为“green and gold”,明确指出了两种颜色,更吻合原文意思;霍版译为“silvery-green”与原文相差较大。 “赤金匾簪”是黛玉日常装扮之一,赤金指纯正的金,含金量接近100%,杨宪益仅译为“gold”;而霍克斯译为“purest gold”,显然后者更为准确。
  4.3王熙凤
  王熙凤是荣国府实际掌权者,红色是她服饰的主要色调。在古代中国,红色象征着富贵华丽。在第三回王熙凤初次出场时她身穿“大红洋缎窄裉袄” ,“大红”为正红色,也叫绛红色,指纯正的红色,杨宪益译为“red”,准确而简洁;霍克斯译为“dark red”, 和原义略有差距。王熙凤在第三回初次出场时身穿 “石青银鼠褂”, “银”是高调的亮白,象征着高贵、雅洁;“银鼠”又名白鼠,其色洁白,皮可御寒,极贵重。银鼠皮是明代宫廷朝贡的御用品,很受上流社会推崇,可见王熙凤一身“富贵气派”。杨宪益特意用“white squirrel”强调她的服装质地,而霍克斯则仅用“stuff”,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到底为何物。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上门找尤二姐,她的装扮却与日常的富贵靓丽迥然不同,她一身素色的造型,此举一方面向尤二姐表明当时贾府正处于贾敬的丧事期间,尤二姐和贾琏所做之事不和礼法,向尤二姐施壓,另一方面白色素服给人一种温柔恬静的感觉,让尤二姐放松警惕,制造王熙凤善意而来的假象。在翻译她所着“白绫素裙”时,不仅要译出颜色之“白”,更需要凸显她服饰的“素”, 霍克斯在翻译时加了“plain”,较好地体现了“素净”的感觉,而杨宪益则仅用“white” ,其内涵相对单薄。
  第六回王熙凤接待刘姥姥时,头上带着“昭君套”,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没有顶,要露出发髻,即帽套。昭君套用貂皮制作,用料奢华,贵族妇女戴于头上,彰显高贵。霍克斯和杨宪益都用“sable”来凸显昭君套的珍贵材质,但是霍克斯译为“cap”,意指“帽子”,把整个头部都覆盖了,和原文相差甚远,杨宪益译为“hood”意指“兜帽”,也指帽子,且往往和衣领相连,二人的翻译均让读者误以为王熙凤头带貂皮帽子。昭君套其实类似宽版的发带,且材质珍贵,我们建议将其译为“enlarged sable headband”,和原文更为吻合。
  5、结论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小说《红楼梦》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服饰为研究对象,结合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讨论其翻译策略和思路。本文发现在小说人物服饰翻译时,译者应首先力求还原小说当时的语境和情境,明服饰所蕴含的意义与作用,其次在译文中以多种手段再现服饰的颜色、形态和质地。鉴于小说《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和生活背景距今久远,译者更需要对人物服饰描写中涉及的术语进行考证研究,才能明确其功能和作用,在译文中准确还原和再现人物服饰。
  参考文献:
  [1]Hawkes David. Translat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Ⅰ[M]. London : Penguin Group,1973.
  [2]Hawkes David. Translat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Ⅱ[M]. London : Penguin Group,1977.
  [3]Hawkes David. Translat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Ⅲ[M]. London : Penguin Group,1980.
  [4]Yang Xianyi,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5]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张俊,聂石樵,周纪彬,注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6]单兴缘,宋修华.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比较[J]. 林区教学,2007(11):56-57.
  [7]关四平. 论《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J]. 红楼梦学刊,2008(1):64-78.
  [8]郭若愚. 《红楼梦》风物考[M]. 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9]韩梅.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及其时代特征[J]. 红楼梦学刊,1999(1):59-64.
  [10]何卫国. 《红楼梦》影视剧服饰论略[J]. 红楼梦学刊,2017(3):122-138.
  [11]季学源.“‘脂粉英雄’王熙凤的服饰——《红楼梦》服饰研究系列之一”[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2]李琦. 从《红楼梦》人物服饰的翻译看可译性限度[J]. 海外英语,2013:136-138.
  [13]刘欣. 《红楼梦》人物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实证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70-94.
  [14]秦静.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人物刻画及其翻译研究——以第三回的主述位结构为案例 [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4(3):67-83.
  [1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6]沈炜燕. 从衣饰到神采—《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D]. 2009.
  [17]姚琴.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意义显化翻译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3):453-464.
其他文献
3.21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其南缘高为5~10米的新月形沙丘链,多年来,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盐池北部一带重重地挤压过来,而柳杨堡乡首当其冲,狂风推移的明沙丘在逐渐蔓延南移的
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高潮。为了配合基层单位的学习。我们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科社教研室的同志。将十五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提法用问答的形
2007年3月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经受了公开市场天量回笼以及存贷款利率上调的双重考验,整体市场继续呈现相对弱势格局,国债与金融债券收益率曲线双双上行。一、3月份银行间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