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消费水平是城市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本文从影响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因素入手,结合调研结果,对沈阳城市文化消费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加以分析,从而对影响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探讨提升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路径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消费 影响因素 发展瓶颈 消费能力
  2011年12月,辽宁省委正式确定了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的“时间表”:到2015年,为建成文化强省打下基础;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前列。沈阳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在辽宁省文化建设攻坚战中责无旁贷。文化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态势的重要标尺,在推动辽宁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这一时间节点,就影响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探讨突破瓶颈的途径指明方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因素
  文化消费既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习俗。既受消费个体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也受地域、民族等消费大环境同质性因素的影响。
  (一)积极的文化消费意愿是提升文化消费的内在动因
  “需要”是人的行动的驱动力。人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消费意愿引导着文化消费市场的走向,构成提升文化消费的内在动因。追根溯源,文化消费意愿源自人类自身发展的多层次的需求。恩格斯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不同需求。马斯洛则更为具体地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几个层级。可以说文化消费是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必然需求,而且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提升文化消费的群体意愿会更为凸显。同时,受到个人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文化艺术修养、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又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稳定提高的居民收入是提升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消费意愿只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可能,但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就无法将“可能”变为“现实”,因此“文化消费”离不开居民收入这一物质支撑。只不过“文化消费”属于一种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涵盖文化与经济两个领域,是基于“人对物”又超出“人对物”的消耗的高层次消费。文化消费具有弹性特征,即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时,文化消费就会被压缩;而当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时,文化消费就会膨胀。因此,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得到稳定提高的前提下,文化消费的提升才有实现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态势体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城乡的特点。
  (三)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消费的源头之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的对象与载体,产品的价格、数量、形式、质量、内涵等关系到文化消费是否能实现,并与消费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效应。因此文化产品肩挑两头:一方面要与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对居民文化消费走向加以引导。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能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科学知识水平,进而陶冶情操,提升消费主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能否“盘活”文化消费“这渠水”,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打造及宣传不可忽视。
  (四)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升文化消费的平台
  文化消费是在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消费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每个消费者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土壤中,其价值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必然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同的消费环境又会孕育出不同的消费理念,养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形成不同的消费习俗,从而以无声“浸润”的方式,对文化消费施加无形却巨大的影响。
  二、沈阳城市文化消费之“怪现象”
  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它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又能通过拉动居民文化消费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沈阳是副省级省会城市,是目前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2013年沈阳市政府又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悠远的历史渊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令人瞩目的城市规模和产业基础以及多元的城市文化,构成沈阳特有的文化发展潜力。如何将“潜在力”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文化消费是拉动沈阳文化经济走向繁荣的重要一环。
  但近几年沈阳城市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为解沈阳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情况,我们做了相关调研和问卷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0份,覆盖沈阳市六大区,问卷发放途径以学校和社区为主,以企事业单位为辅,被调查对象有学生、非被调查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沈阳城市文化消费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孕育出理想的消费活力
  沈阳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清朝发祥地,沈阳自然环境优美,如今东有棋盘山风景区、南有浑河生态廊道、北有辽河七星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布局,令这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显现别样的柔情。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更是聚合了各类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资源:历史遗迹(新乐文化、清文化)、名人遗址(张学良、周恩来)、艺术团体(京剧院、评剧院、交响乐团、话剧团、芭蕾舞团、歌舞团、曲艺团、杂技团等)、艺术院校(鲁美、沈音)、博物馆、科学宫、剧院、媒体(广播、电视、出版社)均汇聚于此。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说为沈阳的文化消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沈阳居民的文化消费却并未能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茁长之势。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如果有外地亲朋来您家作客,您会选择带他去哪里”的问题,共给出覆盖历史遗迹;自然生态景观;博物馆、图书馆、展馆、剧院;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场所等共50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有:沈阳故宫(49.1%)、棋盘山(33.8%)世博园(30.3%)、昭陵(27.8%)、沈阳张氏帅府(24.4%)、滑雪场(棋盘山、东北亚、白清寨)(21.6%)、浑河生态廊道(鸟岛、五里河公园、沈水湾公园、浑河西峡谷)(21.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21.3%)、福陵(20.6%)、方特欢乐世界(17.2%)。位居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宫两陵”全部入围,但即便是位列第1的故宫,占比也未超过半数。博物馆、图书馆、展馆中除排名第8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多集中在10-30名区间,其中排名较高的为奥体中心,位列第12,占比为12.9%。用于观赏文艺演出的辽宁大剧院和新近投入使用的盛京大剧院排名分列第21和第14,占比分别为7.2%和10.9%。而与抗战和抗美援朝等战争记忆相关的纪念馆所、建筑;部分博物馆(沈阳铸造、金融、蒸汽机车等);宗教民俗文化场所等则多集中在第30-50名区间,排名靠后,占比均未超过5%。   在2008-2009年期间,沈阳的文化消费市场曾出现逆势增长的喜人态势,2009年4月22 日的《光明日报》题为“文化消费成沈阳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文章就此做过报道。但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中心城市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文化教育消费总量增长19.84%,沈阳市出现总量负增长7.18%的情况,“极显著”低于全国增幅27.02个百分点。在2011年城市横向测评中沈阳的景气评价排行结果是第10位;在自身纵向测评中,2005~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9位,2010~2011年景气指数处于第33位。文化消费总量增长速度的减缓和景气排名的下跌都显现出沈阳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提升乏力的问题。[1]
  (二)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但对居民文化消费的拉动效果不理想
  为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沈阳经过十余年持续投入建设,“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集聚区、五大交易市场”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已基本建成。沈阳市还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牵动,建成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并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9个,文化馆15个,剧场10家,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40个。同时,沈阳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能力上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2010年沈阳市开始启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沈阳市文广局积极组织免费艺术培训和惠民演出。通过惠民工程整合全市优质文化艺术资源,以艺术大众化的方式,激发沈阳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提高沈阳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从明确的市政规划,到扎实的硬件建设,再到不断完善中的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沈阳市政府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从调查结果看,这些举措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带动力并不明显。
  问卷中设计了一道“您节假日如何安排”的多选题。调经统计得出:占比在50%以上的是旅游(76.3%)、聚会(62.2%)、玩电脑或看电视(45.6%)。占比在30%~50%的分别是读书(45.6%)、影院观影(44.1%)、购物(43.8%)和健身(33.1%)。占比不足30%的是参观博物馆(23.1%)、剧院或场馆观看文艺演出(16.6%)及参加节日民俗活动(12.1%)。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节假日的消费倾向以娱乐休闲享受型消费为主,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消费要远远高出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消费,而发展型文化消费占比多不足30%,博物馆、剧院、场馆的文化消费占比排名都相当靠后。此外,通过对部分受调查人的采访发现,即便是排名靠前的棋盘山(第2),消费满意度也不是很高。受访人普遍认为棋盘山虽是一个成熟的景区,依山傍水,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坐拥冰川动物园、关东影视城等景点,冬天更有冰灯展、滑雪场彰显冰雪文化的魅力。但景区在设计、开发、管理、运营上尚不能成为沈阳一张打得响的城市名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排名第7的浑河生态廊道,因环境优美,占据地缘优势,成为沈城百姓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但因以公益服务功能为主,配套消费项目开发不到位,并未由此带动更深层的文化消费。
  在2015年2月5日的新华网上有一篇名为昔日“‘长子’临开发难沈阳文化产业园区在全国‘噤声’”的文章。由“昔日的共和国‘长子’沈阳,目前仅有一家文化类园区”切入话题,并结合沈阳“咖啡屋”、“呐喊书店”的“失守”和声噪一时的《球报》的“滑铁卢”遭遇,发出“沈阳这个常住人口达825.7万人的东北省会城市,却几近成为新一个‘文化沙漠’城”的感慨。尽管依据未免片面,结论未免武断,但所言却能从一个角度映射沈阳文化消费市场存在的堪忧现象。
  三、影响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资源基础、硬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具备,提升沈阳文化消费水平所欠东风到底为何?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沈阳市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足是影响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消费能力应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上体现为人的购买能力,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精神上体现为享用能力,与居民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兴趣爱好有关。
  (一)沈阳城市文化丰而不厚消减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
  沈阳的历史不能不说悠久,沈阳的资源不能不说丰富,但沈阳的城市文化底蕴却丰而不厚。说沈阳的城市文化丰而不厚原因有二:一是城市文化传承不足,出现断层。虽为清王朝的发祥地,但在汉文化大一统的今天,满文化影响微弱,“清风”难寻;虽曾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重镇之一,贵为“共和国长子”,但工业文化曾经的辉煌如今已不再,国有大中型企业转轨改制带来的震荡余痛未消。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居民存在文化认同感不高和城市归属感不强的心理。而城市文化消费又是根植于区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文化消费过程中,人们必然要关注文化产品的内涵,进而关注由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个人品位的展现,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这也许能从一定角度解释为什么一些居民对沈阳城市文化较为淡薄的原因。而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消费观念、消费习俗必然会一定程度上消减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和意愿。
  (二)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拉低居民文化消费实现指数
  文化消费活动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的增长速度与规模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尽管励精图治,但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的振兴之路仍“漫漫其修远”。2014年辽宁省内城市人均GDP排名,作为省会城市的沈阳仅位列第三。2015年8月20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31个省份上半年GDP数据中,辽宁以2.6%的增速垫底。可见,沈阳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仍相当大。而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必然会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提升,而这又会拉高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进而影响居民的当前消费,尤其会影响到为满足非生存需要的文化消费的实现指数。
  总之,文化消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涉及个体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习惯、居民购买力、文化产品质量、文化市场氛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体系的构建及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引导等等。但制约沈阳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瓶颈,核心问题就是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传播者;文化反过来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文化消费需在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只有弄清影响文化消费水平的因素,找准制约沈阳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才能为进一步探讨提升沈阳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路径找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亚南,高书生主编;魏海燕,刘婷副主编.中国中心城市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2.
  2013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扩大辽宁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3BWJ013)。
  作者简介:卢振杰(197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
其他文献
传统观念认为哮喘是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狭窄所致,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而近1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因此其治疗
【摘要】本文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1984年到201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面板信息数据展开分析,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然而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不相同,不同地区相差情况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东部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弱的。并且,很多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认为金融发展能够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国内信贷市场、股票市场
【摘要】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由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等组成,风险状况影响农户对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决策,需求状况。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来自投保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主观方面的影响,以及收入等经营因素和政策、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农户选择是否投保,来自于预期保险收益与成本的衡量。  【关键词】农业保险 需求 影响因素 风险  一、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但精神需求文化生活,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尤其是基层乡镇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加剧,但文化站运营效果并不理想,在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的弥漫性炎症临床特征,是直肠和结肠部位原因不明并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时好时坏的血性腹泻的疾病.难以
期刊
【摘要】以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本文分析了边境民族自治地方医疗公共服务供给的情况。论文指出医疗公共服务在边境自治地方基本满足了我国边民的要求,同时对境外居民也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但是,由于境外国家对边民政策的变化以及境外居民收入等因素影响,我国医疗公共服务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弱化。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对我国边境自治地方实施政策优惠,加强医疗公共服务投入,设立卫生医疗风险基金等
兵团“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自今年8月中旬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认识到位、领导有力、讲求实效、进展顺利,取得了
2015年,素以文化名城著称的扬州迎来了她2500年的诞辰。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着这座古城的发展命脉。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制陶行业相当发达.其持续时间在公园前约5000年至3000年,在这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原始先人创造出了题材丰富的纹样元素
【摘要】本文通过在传统C-D生产函数中引入制度变量,实证检验了我国1952年至2011年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在长短期内的关系。首先,为全面衡量我国制度变迁,分别就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变化选取相应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综合制度变迁指标。其次,在引入带有制度变迁变量的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计量模型。最后,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