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论述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诸多功能做了研究,分析了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德育教育社会化
高校学生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参与体育活动,正是源自于他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校园体育文化,因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文化形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诸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发展、积累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体育文化则是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依托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氛围等,在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体育现象。而校园文化,则是产生于校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合。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校园文化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是一个人类不断向自身挑战的过程,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条件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很多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欠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拼搏精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其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练,所以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值得弘扬。
(二)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平竞争主要内含了两个基本要求,首先是,面对困难,敢于竞争,善于争取,积极面对的优秀品格;其次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为规范要求,这一点上凸显了体育活动良好的竞争道德。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中,通过有规则有规范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公平竞争内化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公平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团队之间配合的过程,在活动或者竞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同时团队之间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团队合作将每位队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团结教育,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将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
二、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内在的,其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呈现方式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蕴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和认可,具有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利用非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娱乐健身的同时,得到规范的道德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推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有效的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和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培养健康体魄。
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沙龙、体育文化知识竞赛,运动会等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了创造性思维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和大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获得体育知识、提升运动能力的满足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愉快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沟通技巧和亲和力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对人的情感、意识、行为、心理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顺畅的沟通过程,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避免学生出现孤独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而且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学生会通过外围的反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在体育活动营造的集体感、愉悦感的氛围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变的更加的顺畅,而学生也会因为顺畅的交流过程,得到鼓励,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避免了自我封闭情况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交流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沟通的技巧,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经验,也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亲和能力,让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变的更加密切。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尽可能的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各方面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员。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体育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进取的意志力等各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体育这个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体育规则规范、体育道德以及体育意识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现自我和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在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身份参与其中,如运动员、裁判员等,并且要严格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规范,严格遵守竞赛的制度和要求,通过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把这些规则和规范会逐渐的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角色的内容,学会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从而缩短学生与社会角色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它改变了传统的直接、枯燥的教育模式,给予了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多的选择,所以说,高校体育文化对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以及应用方式,科学的运用高校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教育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5).
[2] 周孝水.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加强建设的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05).
[3] 甄一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4] 张艳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02).
[5] 文闻.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9(04).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论述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诸多功能做了研究,分析了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德育教育社会化
高校学生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参与体育活动,正是源自于他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校园体育文化,因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文化形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诸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衍生、发展、积累下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体育文化则是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依托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氛围等,在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体育现象。而校园文化,则是产生于校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合。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校园文化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是一个人类不断向自身挑战的过程,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条件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很多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欠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拼搏精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其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练,所以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值得弘扬。
(二)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平竞争主要内含了两个基本要求,首先是,面对困难,敢于竞争,善于争取,积极面对的优秀品格;其次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为规范要求,这一点上凸显了体育活动良好的竞争道德。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中,通过有规则有规范的行为方式,可以让公平竞争内化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公平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三) 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团队之间配合的过程,在活动或者竞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同时团队之间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团队合作将每位队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团结教育,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将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
二、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是间接的、内在的,其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呈现方式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蕴含于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和认可,具有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利用非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娱乐健身的同时,得到规范的道德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推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有效的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和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培养健康体魄。
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沙龙、体育文化知识竞赛,运动会等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了创造性思维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和大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获得体育知识、提升运动能力的满足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愉快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沟通技巧和亲和力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对人的情感、意识、行为、心理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顺畅的沟通过程,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避免学生出现孤独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而且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学生会通过外围的反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在体育活动营造的集体感、愉悦感的氛围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变的更加的顺畅,而学生也会因为顺畅的交流过程,得到鼓励,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避免了自我封闭情况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交流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沟通的技巧,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经验,也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亲和能力,让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变的更加密切。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尽可能的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各方面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员。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体育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进取的意志力等各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体育这个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体育规则规范、体育道德以及体育意识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现自我和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在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身份参与其中,如运动员、裁判员等,并且要严格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规范,严格遵守竞赛的制度和要求,通过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把这些规则和规范会逐渐的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角色的内容,学会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从而缩短学生与社会角色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它改变了传统的直接、枯燥的教育模式,给予了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多的选择,所以说,高校体育文化对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以及应用方式,科学的运用高校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教育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05).
[2] 周孝水.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加强建设的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05).
[3] 甄一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4] 张艳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02).
[5] 文闻.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