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曾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过巨大贡献,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制度。准确把握我国国情、辩证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35-03
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中,充分吸收了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精髓,借鉴其中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科学性的成果,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了属于我国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德国约有160万年轻人在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他们在开始培训前必须与某一企业(雇主)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职业及双方义务等内容。这些年轻人在通常为期3年至3年半的职业培训中,每周约3~4天在企业里作为学徒受训,余下1~2天则到职业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理论课及一些文化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与优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具体而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企业的任务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培养职业经验。
2.两种教学内容。企业主要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
3.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培训企业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以便确保达到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质量;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著名专家编写的,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
4.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5.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方可担任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
6.两种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一方面,培训生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时,其身份便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教学时,其身份便是职校的学生。
7.两类考试。即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是针对企业培训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所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由行业学会负责实施;资格考试则是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所学各科,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由学校组织实施。
8.两类证书。即考试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考试证书一般与学习和培训地点无关。凡通过相应的职业培训结业考试者,都可获得由待业协会颁发的为国内外承认的证书,如技术工人证书、伙计证书和商务办事员证书等等;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是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的与培训和学习地点有关的学历证书。
9.两种经费来源。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与设备的建筑维修费用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10.两个学习地点分别受两种不同类型法律的约束。企业培训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职业学校则遵循《职业义务教育法》。
可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体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又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特征。借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学生既可在实训氛围中获取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掌握各种职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又能通过在学校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很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借鉴“双元制”推进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6年列入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针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构建新课程体系、建立新教学计划、强化实习实训管理、建立新教学评价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机制等六个方面。
构建新课程体系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对原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全面修订,建立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依据机电专业复合技能型人才能力需求特点,建立了可使学生具备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从事多种复杂性工作的新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建立新教学计划按照工学结合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教学计划实施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并倡导“产学互动”的课程模式,教学全过程按“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知识—专项操作实训—阶段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实训、中级工考证—复合技术综合实训—企业生产顶岗实践—校企联合答辩、结合高级工考证综合训练”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如图1所示)。
强化实习实训管理通过校内实验室和生产型教学车间的建设,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充分依托机电装备制造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实行“双手册”管理,即学生毕业实习手册与教师指导实习手册,建立校企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定的机制;合理安排基础训练、校内实训、阶段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更能够满足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建立新教学评价体系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其他教学建设等方面出发,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学评价体系突出了实验、实训计划的安排与管理,加强工作的协调与效率,严格对学期授课计划的审批,课程考核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遵循“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工学结合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备良好“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操作完成。课题组全面实施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方法;进行了“双师”结构的师资调整,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机电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和实训室的建设;将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来校讲授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弥补本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不足。聘用企业专业人员作为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管理作用及评价作用,并使其成为“双师”教学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最迅速的对接。
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机制,要坚持“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就业、高技能成才”的指导思想,理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为行业服务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学校为企业办学,企业支持学校办学的共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使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可通过与企业的互访,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协作,也可通过教师下厂实习、产学研课题项目申报、合作开发教材、企业现场教学、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毕业生校企联合答辩、兼职教师兼课与讲座以及对外培训与开展职业鉴定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大力推动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参与科研、教研项目。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我国高职院校,“双元制”必将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的高职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机械移植,应当根据国情准确把握、辩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加速“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使其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柱石。
参考文献:
[1]黄祐.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2]李富香.双元制模式在我院的实施[J].青海交通科技,2005,(3).
[3]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1).
[4]钱闻明.借鉴德国“双元制”改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天炎(1981—),男,福建长乐人,硕士,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汽车系机电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35-03
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中,充分吸收了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精髓,借鉴其中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科学性的成果,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了属于我国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德国约有160万年轻人在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他们在开始培训前必须与某一企业(雇主)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职业及双方义务等内容。这些年轻人在通常为期3年至3年半的职业培训中,每周约3~4天在企业里作为学徒受训,余下1~2天则到职业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理论课及一些文化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与优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具体而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企业的任务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培养职业经验。
2.两种教学内容。企业主要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
3.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培训企业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以便确保达到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质量;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著名专家编写的,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
4.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5.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方可担任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
6.两种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一方面,培训生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时,其身份便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教学时,其身份便是职校的学生。
7.两类考试。即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是针对企业培训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所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由行业学会负责实施;资格考试则是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所学各科,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由学校组织实施。
8.两类证书。即考试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考试证书一般与学习和培训地点无关。凡通过相应的职业培训结业考试者,都可获得由待业协会颁发的为国内外承认的证书,如技术工人证书、伙计证书和商务办事员证书等等;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是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的与培训和学习地点有关的学历证书。
9.两种经费来源。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与设备的建筑维修费用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10.两个学习地点分别受两种不同类型法律的约束。企业培训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职业学校则遵循《职业义务教育法》。
可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体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又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特征。借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学生既可在实训氛围中获取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掌握各种职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又能通过在学校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很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借鉴“双元制”推进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6年列入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性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针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构建新课程体系、建立新教学计划、强化实习实训管理、建立新教学评价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机制等六个方面。
构建新课程体系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对原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全面修订,建立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依据机电专业复合技能型人才能力需求特点,建立了可使学生具备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从事多种复杂性工作的新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建立新教学计划按照工学结合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教学计划实施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并倡导“产学互动”的课程模式,教学全过程按“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知识—专项操作实训—阶段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实训、中级工考证—复合技术综合实训—企业生产顶岗实践—校企联合答辩、结合高级工考证综合训练”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如图1所示)。
强化实习实训管理通过校内实验室和生产型教学车间的建设,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充分依托机电装备制造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实行“双手册”管理,即学生毕业实习手册与教师指导实习手册,建立校企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定的机制;合理安排基础训练、校内实训、阶段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使学生的能力素质更能够满足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建立新教学评价体系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其他教学建设等方面出发,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新教学评价体系突出了实验、实训计划的安排与管理,加强工作的协调与效率,严格对学期授课计划的审批,课程考核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遵循“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工学结合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备良好“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操作完成。课题组全面实施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方法;进行了“双师”结构的师资调整,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机电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和实训室的建设;将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来校讲授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弥补本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不足。聘用企业专业人员作为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管理作用及评价作用,并使其成为“双师”教学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最迅速的对接。
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机制,要坚持“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就业、高技能成才”的指导思想,理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为行业服务等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学校为企业办学,企业支持学校办学的共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使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可通过与企业的互访,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协作,也可通过教师下厂实习、产学研课题项目申报、合作开发教材、企业现场教学、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毕业生校企联合答辩、兼职教师兼课与讲座以及对外培训与开展职业鉴定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大力推动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参与科研、教研项目。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我国高职院校,“双元制”必将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的高职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机械移植,应当根据国情准确把握、辩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加速“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使其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柱石。
参考文献:
[1]黄祐.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2]李富香.双元制模式在我院的实施[J].青海交通科技,2005,(3).
[3]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1).
[4]钱闻明.借鉴德国“双元制”改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天炎(1981—),男,福建长乐人,硕士,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汽车系机电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