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能简单地应用一些物理原理。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反映,大多数学生认为物理很难学,不好理解,不会加以应用,从而导致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优势与学科特点,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灵活巧妙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只会简单计算,不会识图思考;只会表面分析,不会领会本质;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活学活用”的学习现状,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探讨,收效较好,现阐述如下。
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教育理论,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活动中要重视物理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吹不走的乒乓球”、“纸片托住一杯水”、“很难拉开的小吸盘”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二、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实验与观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验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物理现象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会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三、就地取材,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演示。对于一些概念规律,教师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教师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球,用幻燈机的光源代替太阳光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这样不仅容易得出结论,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规律的普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探究概念,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物理思维的抽象。它不仅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基础,而且是物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明确概念引入的条件、形成、定义,使概念得到深化和巩固,然后才能进行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测量性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筒、电表等,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高熟练程度。由于物理知识内容比较多,当学习完一章或者几章的内容后,必须要多总结多归纳,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比较,把需要掌握的重难点标注出来,引导学生多复习巩固,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常用爱心,进行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愉悦、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应该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会做一个“快乐教师”,用快乐的心情、快乐的情趣、快乐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并用真诚的情感与爱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乐于学习知识。也就是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撒下“爱的种子”,总会有鲜花绽放的季节。
总之,经过长期的尝试、探讨与坚持,使学生由物理现象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物理规律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兆辉.浅谈初中物理终结性评价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09(2).
[2]黄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3]许胜荣.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4]刘炜娟.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反思——新课程改革下仍应坚持的重点[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0).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教育理论,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活动中要重视物理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吹不走的乒乓球”、“纸片托住一杯水”、“很难拉开的小吸盘”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二、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实验与观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验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物理现象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会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三、就地取材,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有些规律可以用实验再现,有些规律却不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再现,但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演示。对于一些概念规律,教师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教师可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球,用幻燈机的光源代替太阳光来再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效果非常好。这样不仅容易得出结论,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规律的普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探究概念,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物理思维的抽象。它不仅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基础,而且是物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明确概念引入的条件、形成、定义,使概念得到深化和巩固,然后才能进行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测量性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筒、电表等,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高熟练程度。由于物理知识内容比较多,当学习完一章或者几章的内容后,必须要多总结多归纳,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比较,把需要掌握的重难点标注出来,引导学生多复习巩固,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常用爱心,进行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愉悦、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应该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会做一个“快乐教师”,用快乐的心情、快乐的情趣、快乐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并用真诚的情感与爱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乐于学习知识。也就是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撒下“爱的种子”,总会有鲜花绽放的季节。
总之,经过长期的尝试、探讨与坚持,使学生由物理现象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物理规律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兆辉.浅谈初中物理终结性评价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09(2).
[2]黄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3]许胜荣.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4]刘炜娟.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反思——新课程改革下仍应坚持的重点[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0).
(责任编辑 黄春香)